彭 飛 白 冰
(中國通信學會,北京 100029)
科技成果評價作為科技成果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判斷、選擇、預測、導向等功能,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促進科研工作的有效途徑,是保障科學技術發展順利進行的基礎。科技成果評價方法是否符合現實、客觀、公正,既影響到科學研究的效果、科學研究的權威性和激勵效果,又會對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國現行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存在著不少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科學、高效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降低人為因素,有助于提高科技水平,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
自1978 年我國啟動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政府相關部門一直在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的機制,通過政策主題的梳理,可分為一下四個時期[1]:1978 年—1984 年是我國科技成果評價的恢復重建期;1985 年—1997 年是我國科技成果評價探索期;1998 年—2011 年是我國科技成果評價發展期;2012 年至今是我國科技成果評價完善期。
我國科學成果的評價機制出現了以績效為導向、分類評價為主的變革傾向。機構、人員和項目評價成為重點的政策主題,如機構評價政策側重于機構評價改革;人員評價側重于人才的分類評價和激勵;項目評價則側重于項目評價革新和項目績效評價。科技成果評價的內容也更多的側重于建設性指導,如發展規劃、建設意見和改革方案,還有就是科技成果評價的方式、內容和分類評價等規范性條款。
盡管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改革一直在持續,但是現階段依舊存在評價內容含金量不高、獨立性不夠、評價體系不夠科學、成果還轉化低以及利益分配不完善等問題。
科技成果評價的內容是評價機制的重要內容,評價內容關系到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程度,關系到科技創新重要導向。而現階段,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內容含金量不高,不少企業為了維護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對企業的技術機密性要求較高,在評價提交的報告中往往沒有涉及關鍵的信息,難以進行全面的評價。再加上參與評審的都是業內的同行,生怕自己的技術被別人抄襲,不會將自己的主要技術寫進評估報告里,即便是在當面評審的時候,也沒有提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就是一直存在的“四維”問題[2],我國科技成果評價一直受到“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問題的困擾,存在科研成果評價中只注重數量指標而忽視質量貢獻的不良風氣,不少地方的評價指標就是論文數量、代表作數量和影響因子,打破“唯論文”、“SCI 至上”的錯誤評價內容至關重要。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形成科學成果評價的社會化機制,評價的獨立性不足[3]。科學技術主管部門是作為科技成果的管理者、組織者和監督機構,應該具備開放性、流動性、獨立性的特征。盡管現在已經在具體的評價中引入了外部專家的評價方式,但是專家入選一般采取的是個人和單位的聯合提名,主要是由單位提名,缺乏科學界內部的民主選舉;而當地的專家隊伍基本上具有地方性的屬性,其他區域的專家數量很少,這就表現出了強烈的行政地域屬性。盡管還可以聘用國外專家進行評價,但是具體實施的案例很少,且沒有與國外評價組織進行交流,開放性也不足。因此,我國目前的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的獨立性不夠,缺乏行之有效的專業評審機制,導致出現了不少的“人情關系”“本位主義”等實踐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科技成果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首先,我國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還不夠成熟,評價效果不好,評估指標不夠科學,分級不清楚,無法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各類科技活動的具體狀況,對于各種類型的科技成果進行創新的指導性不高。其次,缺乏事前和事中機制,存在著多層次的事后評估。西方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都是以“預評價”為主,而在事后評價中,更多的是檢驗“預評價”的有效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衡量機構的評價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國的復審機制因其獨特的權力確認和衍生利益,導致了對復審的大量需要,很多原本具有復審作用的事前評價被忽視了。最后,科學評價的過程復雜,且評價的時間較短,難以與科學研究的規律和特征相匹配。同時,各研究所、科研單位甚至是高校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導致科研人員產生巨大的壓力,很難進行有深度的、有創意的科研。這直接導致了評價中存在重形式走過場、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評價結果使用不當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急功近利、浮躁不專等不良風氣和短期行為。
我國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內容等各方面的,直接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難以實現價值的現實問題[4]。首先,當前科技成果是通過國家來進行管理的,因此,科技成果也歸國家所有。在相關的科技成果確定后,便會對社會進行公示,并沒有所謂的科技版權之說,且任何個人和企業都能夠免費進行使用。而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科研人員,其價值的落實與推廣并無多大關聯,而對其進行的獎勵通常以技術成果的評定為依據。科研人員進行研究的目的也多數是為了取得獎金或者職稱的晉升,更多側重于評價的結果。在這種制度下,科技工作者對其開發和使用不甚關注,致使其現實意義上的價值很難體現,而其轉化狀況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對科技成果的激勵和利益的分配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5],盡管我國相關部門對技術成果的直接發明人、轉換者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獎勵,但并未明確指出,其他研究所、機構或者學校等有關聯的組織應當從技術轉移中獲得多少利潤,存在著一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而在實施激勵機制的過程中,由于缺少對知識產權的有效刺激,致使其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參與程度較低。比如,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一直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除了經費投入的不足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尚未明確出臺有關于激勵或者成果轉化后利益分配的政策,現階段關于獎勵或者利益分配的政策大多數相對封閉、市場干預力度不夠等,在成果轉化后的收益分配不明確,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轉換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的組織,常常沒有得到預期的利益。
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如何獎”的問題做出了明確指導[6]。對上述文中提到的科技成果現在的問題做出了很好的建議。
“評什么”是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揮棒”,要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數量指標、忽視質量貢獻的弊端,進一步明確了評價的對象和維度,鼓勵科研人員要落地,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真正地為科技創新發力。
首先,要明確評價對象。將科技成果進行分類劃分,比如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成果、技術開發成果三大類別。其次,要明確評價維度,不同的科學技術成果所產生的成果形態、性質、影響也不盡相同,要有區別的評價指標和標準,不能“一刀切”。要明確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等多種技術成果的具體評估指標和差別化評估,以達到對各類科技人才的差別化激勵,激發各類科技人才的積極性。最后,要明確破除“四唯”問題。長期以來,在科技評價工作中,“四唯”問題備受指責,但卻很難根除,必須打破。要轉變我們的科學工作方向,讓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將理論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引導科研工作,重點解決那些國家、人民所關切的技術問題,用十年磨一劍的態度,解決“卡脖子”問題。
科學成果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五個維度來進行評估,一般涉及知識產權、技術開發、法律財務、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對從事科技成果的機構和工作人員的多元化進行評估,而僅僅依靠國家科技主管部門來進行評估的狀況已不能滿足。
首先,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投融資組織要積極主動地進行評估。同樣的,在公司的科研成果評估中,還需要技術、市場、投資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來進行科學、技術和經濟價值的評估。其次,市場是衡量技術成果好壞的最佳手段,要發展科技產品的市場化評估,特別是對應用研發、技術研發等領域,要讓市場來衡量。在此基礎上,要使各種評估機構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征,有目標地進行相應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并通過實踐檢驗,探索和創新適合于各種技術成果的評估標準,以防止科學成果評估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風現象的出現,真正把科技成果評價與經濟發展融合。
首先,由于科學技術的長期、復雜,其評價具有階段性、全面性。因此,對科技成果評價要根據科學研究的規律,掌握其階段性特征。加強對科研成果評價的研究,加強事前、事中、事后評價,及時進行評價結果的反饋,完善科研項目的管理程序,指導科研工作者潛心研究、探索創新,杜絕科技成果評價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風現象。對公司來說,要從立項、過程到成果評估,從驗收到轉化,再到效果轉化,形成一種長期的評價體系。其次,要轉變當前科研工作中“重立項、輕評價、重經費、輕實效”的現狀。要推動國家科技計劃的評估和管理體制的變革,以“揭榜掛帥”為突破口,實行無年齡、無學歷、無頭銜等制度,由胸中“國之大者”擔當主要角色,真正提高“實戰性”和國家科學計劃和重大技術成果的轉化。第三,應從科學技術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各類技術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建立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第四,要強化科技成果評價的水平,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各種評價主體的工作水平,強化專家隊伍,健全科技成果評價與轉移轉化的體制,促進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換。最后,在科技創新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選取有目標的科研機構和區域,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理念、方法和標準,建立簡單實用的制度、規范和流程,解決科技創新落地難題,制定可操作可復制的經驗,并加以推廣,切實把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正確評價導向建立起來,把多元分級評價體制健全起來,更好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要實現科技成果的高品質轉化利用,必須把“怎么用”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改革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速推進技術創新與推廣。通過對其進行評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讓供求關系能夠更好地認識其實際狀況和價值,從而提高其轉化的效率和效益,從而減少決策的危險。其次,要加速建立高層次技術貿易市場,加強資金扶持。我國應通過加強金融市場的直接籌資方式來解決技術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并通過相應的手段來減少技術成果的交易費用,從而使科技成果的轉換效率達到最高。最后,將科研績效納入高校、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創新績效評價之中。在國企企業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績效評價,也是一種推動國企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措施。
未來,我國科技成果評級之后的獎勵應“提質減量”,以克服功利化、行政化、名目、數量過多等弊端,徹底扭轉目前“撤胡椒面”的科技成果獎勵機制,堅持以質、績、貢獻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充分發揮獎賞的價值導向功能,注重對有創新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嘉獎。其中,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與收益的分配進行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國家科研發展的程度受科技成果的直接影響,更是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創新研發,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現行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限制著科技創新的發展,制約著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針對目前科技成果評級機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有助于完善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