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玉 任倩麗
1.濟源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河南 濟源 459000;2.河南省濟源市農廣校,河南 濟源 459000
在2022 年秋糧作物栽培中,河南省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搶抓農時,適期播種,田間管理貫穿始終,技術服務全程跟蹤,后期重點實施了“一噴多促”技術措施,促使該區秋糧生產穩定發展。從整體情況來看,示范區2022年秋糧生產與2021年相比呈現“三增”態勢,即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均有所增加。
2022年,示范區秋糧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甘薯、水稻、雜糧。從河南省農情填報系統相關信息可知,2022 年示范區秋糧播種面積為22 606.67 hm2,較2021年增加180.00 hm2;每667 m2產量346.48 kg,較2021年增加9.20 kg,增幅2.7%;總產11.749 萬t,較2021 年增加0.403萬t,增幅3.6%。
2022 年,示范區玉米種植面積為20 340.00 hm2,較2021 年增加460.00 hm2,較常年增加1 133.33 hm2;玉米平均每667 m2產量為357.31 kg,較2021 年增加4.51 kg,較常年增加7.48 kg;玉米總產量為10.90 萬t,較2021 年增加0.38 萬t,較常年增加0.82 萬t。2022年示范區玉米生產三要素:平均每667 m2穗數為3 273.50 穗,較2021 年 增 加62.80 穗,較 常 年 增 加51.14 穗;穗粒數為401.30 粒,較2021 年減少4.60 粒,較常年增加0.56 粒;百粒質量預計32.00 g,與2021 年持平,較常年略增。
2022 年,示范區大豆種植面積為1 500.00 hm2,較2021 年減少46.67 hm2,較常年減少41.33 hm2;大豆平均每667 m2產量為149.40 kg,較2021 年減少5.12 kg,較常年增加2.07 kg;大豆總產量為0.336萬t,較2021年減少0.020萬t,較常年減少0.090萬t。2022年,示范區大豆生產三要素:每667 m2有8 658.5 株,較2021 年增加131.1株;株粒數為101.5粒,較2021年增加2.3粒;百粒質量按常年20.00 g計算,較2021年減少1.49 g。
2022 年,示范區甘薯種植面積為666.67 hm2,較2021 年減少46.67 hm2,較常年減少73.33 hm2;甘薯平均每667 m2產量為345.10 kg,較2021 年減少0.37 kg,較常年增加33.65 kg;甘薯總產量為0.35 萬t,較2021年減少0.03 萬t,較常年基本持平。
2022 年示范區水稻及雜糧種植面積不大,其中雜糧種植80.00 hm2(較2021 年及常年減少160 hm2)、水稻種植20.00 hm2(較2021 年減少26.67 hm2,較常年減少40.00 hm2);單產較2021 年及常年增加,但因面積減少,總產比2021 年及常年略減。
同往年相似,2022 年示范區秋糧生產主要受氣候和病蟲害影響。2022年1—9月,示范區災害性天氣不多,只在6—7 月出現極端天氣,其余月份均無氣象災害。病蟲害監測方面,以玉米為例,病蟲害發生程度也較2021年偏輕。總體而言,在2022年示范區秋糧生產中,氣象和病蟲害因素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均低于2021年。
2.1.1 干旱。2022 年6 月中下旬示范區高溫干旱少雨,特別是6 月1—25 日連續10 d 氣溫超過37 ℃。在此,期間播種的秋糧出苗(尤其是山區)受到一定影響。但從整體來看,2022 年示范區玉米大多為適期播種,播種基礎好,苗情整體較好,特別是平原區玉米出苗整齊均勻,少缺苗斷壟現象。6 月,大豆正值苗期。雖然此時出現了干旱,但是大豆苗期耐旱性很強,對大豆生長發育沒有影響。加之當地大豆多種于梨林、克井、五龍口3個鎮,灌溉條件便利,苗情較好。6月上旬前,示范區主要甘薯種植區已完成了前期栽種,干旱并未對甘薯苗造成明顯影響。
2.1.2 高溫多雨。7—8 月為秋糧生產的關鍵期,示范區此期日照、降水量充足。2022年7月,示范區氣溫較常年同期高1.8 ℃,日照時間較常年同期多11.7 h;共出現8次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236.0 mm,較常年同期(141.8 mm)多1 倍。2022 年7 月19—22 日和7 月25—27 日,示范區出現2 次較大的降雨,特別是7 月25—27 日的持續暴雨和大風天氣,對山區玉米生產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由河南省農情填報系統相關信息可知,此次災害天氣造成示范區玉米受災面積為551.85 hm2,成 災 面 積 為235.17 hm2,絕 收 面 積 為24.73 hm2。此時恰逢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玉米生長需水關鍵期,強降水雖造成山區個別地塊玉米倒伏,但總體來說更有利于玉米生長。大豆屬矮稈作物,甘薯屬于蔓生性作物,并未受此次大風明顯影響。
2022年7—8月示范區雨水偏多,但當地未出現大面積的田地積水。針對極少量的積水地,種植戶通過機械或人工開溝、清淤等措施及時排出田間積水。2022年示范區秋糧作物整體并未受積水影響。
根據濟源市植保植檢站監測數據,2022 年示范區秋糧病蟲害發生程度較2021 年偏輕。針對玉米,重點防治粗縮病、葉斑病和草地貪夜蛾、黏蟲、棉鈴蟲、甜菜夜蛾等病蟲害;針對大豆,重點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和蚜蟲、食心蟲等病蟲害。截至2022年9月底,示范區玉米病蟲害累計發生面積為52 133.33 hm2,較2021年同期減少9.1%;累計防治面積為62 200.00 hm2,較2021 年同期減少11.9%。其中,蟲害累計發生面積為49 333.33 hm2(較2021 年同期減少5.1%),累計防治面積為58 200.00 hm2(較2021 年同期減少15.2%);病害累計發生面積2 800.00 hm2(較2021 年同期減少47.5%),累計防治面積為4 000.00 hm2(較2021 年同期增加100%)。
秋糧作物生育期短,且其生長發育期內易旱易澇,甚至旱澇急轉,田間管理回旋余地小。2022 年,結合秋糧作物生長期氣候特點,示范區全力開展抗旱搶種,落實各項關鍵技術措施、壓茬推進田間管理,全面實現秋糧應種盡種。因水稻及雜糧種植面積較小,此部分主要總結論述玉米、大豆、甘薯3 種主要秋糧作物的田間生產管理技術要點。
玉米主要選用高產、穩產、優質的豎葉型耐密品種,如裕豐303、聯創839、鄭單958、大豐30、良玉99、航星188、強盛369 等品種;大豆主推豫豆25、豫豆22號及鄭豆1307,示范種植濮豆1802 號、駐豆11 等新品種;甘薯主推徐薯18、商薯19等優良品種。
由于麥收后出現了高溫干旱天氣,抗旱保苗尤為關鍵。針對墑情不足、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塊,種植戶在麥收后利用一切水源造墑播種,因地制宜采用噴灌、畦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分利用率。針對旱作區無水澆條件的地塊,種植戶寄種等雨,在6 月9—10 日及6月22日降雨緩解旱情后迅速搶種。
種植戶在玉米4~5葉期定苗,遵循去弱留壯、剔稠補稀、就近留雙株補缺原則;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80 cm、窄行40 cm(平均行距60 cm),株距25~27 cm,每667 m2種植不低于4 000 株。種植戶在大豆幼苗第一對真葉出現時,結合定苗,對缺苗斷壟部分進行帶土移栽補缺。大豆一般每667 m2留苗1.2萬~1.5萬株。針對甘薯,種植戶用原始預備苗澆水移栽,一般每667 m2留苗4 000~4 500株。
種植戶在玉米播后苗前或出苗后早期(雜草二葉期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化學除草,667 m2用40%玉豐懸乳劑165 g或48%除草威懸乳劑150~180 g。玉米控旺劑的最佳使用時期是6~10 葉期(完全展開葉),個別控旺效果不好的地塊還可進行二次控旺。控旺可選用矮壯素、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等藥劑。
大豆田雜草在大豆2~4 片復葉期或雜草3~5 葉期防除。種植戶將96%精異丙甲草胺、70%嗪草酮、80%闊草清按30∶30∶1 的質量比混配(每667 m2用125 g),兌水15~20 kg 噴霧[1]。種植戶主要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進行化學控旺,一般每667 m2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4~28 g 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70 g,兌水40~50 kg 均勻噴施莖葉,可有效防止徒長,提高結莢率。
種植戶可在栽插甘薯前后,每667 m2用50%大惠利(敵草胺、草萘胺)可濕性粉劑100~150 g兌水600~750 L噴施以防除野燕麥、稗草、馬唐、狗尾草、看麥娘、早熟禾、牛筋草、野藜、豬殃殃及繁縷等雜草;在團棵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50 g兌水50 kg進行噴灑,以促進薯塊膨大。噴施膨大素也有明顯的增產作用。
種植戶種植玉米時要追肥兩次。對于播種時未施肥的地塊,第1 次施肥在定苗后,每667 m2施配方肥30~40 kg,或尿素10 kg、磷銨15 kg、氯化鉀5~10 kg;第2次施肥在大喇叭口期,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大豆定苗后,種植戶要結合中耕,每667 m2施磷銨15 kg;在花期噴施硼、銅等微肥。在甘薯苗期,種植戶結合中耕每667 m2施磷銨20~25 kg、鉀肥5~10 kg;在團棵期,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2]。施肥時,種植戶在距植株10~15 cm處開溝,施肥深度達到10 cm,施肥后覆土埋嚴、立即澆水,以水調肥,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水的增產作用。
種植戶密切關注田間作物長勢和土壤墑情,保障關鍵期的水分供應。玉米拔節后進入生長旺盛階段,對水分需求增加,孕穗至灌漿期對水分需求量大。因此,種植戶除澆好拔節水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加強水分供應,防止“卡脖旱”;8 月上旬,玉米進入抽雄至灌漿期,種植戶保證水分供給,遇旱及時澆水。對于大豆,種植戶保證花期和鼓粒期土壤足墑。栽種甘薯后,種植戶澆適量的定根水和緩苗水;甘薯膨在大期增加澆水量和澆水次數,保持田間土壤濕度穩定在60%~70%。
8 月,秋作物進入病蟲發生危害的高峰期,示范區植保站發布多期病蟲監測預報信息,指導群眾選用合適的藥劑,適時開展防治。示范區植保站建議種植戶在心葉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葉率達10%或吐絲期蟲穗率達5%時,將1.5%辛硫磷顆粒劑和細煤渣按1∶15的質量比拌勻后撒入喇叭口內,防治害蟲[3]。針對大豆,示范區植保站建議重點防治根腐病、病毒病等病蟲害。對于根腐病,種植戶可在播種前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制成溶液后,按種子質量的0.5%拌種,也可用大豆微復藥肥拌種,或在苗期用植物復合營養液在田間噴施;對于病毒病,用克毒寶(40%馬啉胍·羥烯腺類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或20%病毒立克800 倍液葉面噴灑防治;對于蚜蟲,每667 m2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70 g 或3%啶蟲脒乳油50 mL兌水30 kg進行防治[4]。
針對甘薯,示范區植保站建議重點防治腐爛莖線蟲病、黑斑病。對于莖線蟲病,種植戶可采用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培育無病種薯種苗等措施防治;也可在育苗時進行藥物防治,如用50%辛硫磷300~500 倍液潑澆苗床。對于黑斑病,種植戶可用50%多菌靈300~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 倍液浸種或在栽植時浸苗基部10 min 進行藥物防治[5]。
2022 年,示范區秋糧再次穩步增產,除了嚴格落實各項田間生產管理技術,還與當地及早制定生產指導意見、落實技術服務、跟蹤農情調度及科學減災防災等因素密不可分。
示范區農業農村局分別于5 月12 日、6 月30 日、7月18 日印發了《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農業農村局關于做好2022 年秋糧生產工作的通知》《關于搞好2022 年秋糧田間管理的通知》《關于切實做好秋作物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制定秋糧生產關鍵環節指導意見,對秋糧穩產增收起到了極大的科學指導作用。
第一,好的技術要落實到田間地頭。宏觀上,市農技中心、植保站等技術部門持續跟蹤作物生長情況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早研判、科學制定各項技術指導意見,對秋糧作物生產全面進行技術指導;微觀上,針對種糧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培訓活動,實行農技人員包片責任制。在秋糧生產各關鍵環節,示范區農業管理部門通過電視節目、報紙、微信群、田間課堂、技術培訓及發放資料等方式,指導種植戶科學用藥用肥、科學進行田間管理,并提供災前災后技術指導,解答農民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確保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
第二,確保技術服務的針對性。2022 年9 月4—13 日,示范區根據河南省相關要求,統一采用“一噴多促”技術對泡水、過水地塊及時追補養分,同時參配施用氮鉀肥;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集中購藥方式發放藥劑并監督噴防,指導其進行“一噴多促”,并對實施情況跟蹤督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證防治效果;對干旱的山嶺區,及時配套灌溉設施設備,動員種植戶一次性混合噴施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抗逆劑、殺菌殺蟲劑等,力促植株穩長、灌漿成熟、單產提高,彌補因災損失。
2022 年,示范區共實施玉米大豆輪作種植1 333.33 hm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66.67 hm2,圓滿完成省定任務。該項目涉及的種植戶的土地流轉協議、土地租金支付憑證、種植地塊四至信息、種植戶投保信息及面積抽查核實等環節均在9 月順利完成,并于9 月下旬將補貼資金全部通過“一卡通”發放到位。示范區通過政策激勵,有效提高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為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夯實了基礎。
自2022 年5 月28 日起,示范區實行三夏生產日報制,由專人梳理、匯總、報送三夏生產進度,提出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科學應對的工作建議,為當地政府及時掌握生產災情、組織抗災救災提供決策依據。
示范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研判,對可能發生重要氣象災害的情況,及時向農戶發布氣象預警信息,科學分析,縝密安排,最大限度降低損失、趨利避害,確保秋作物正常生長。
2022 年,示范區秋糧生產雖受氣候和病蟲害影響,但仍實現了穩步增收。這與全面采用優良品種、抗旱搶收、適時定苗、適時化除化控、科學追肥、澆好關鍵水、抓好病蟲害防控及實施“一噴多促”等措施密不可分。同時,示范區還在生產期建立農情調度報送制度,加強預警監測。這對科學制定生產意見、提高農作物產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