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付
鎮遠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鎮遠 557700
牛肉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元素豐富的優質肉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在肉類市場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且其需求量越來越大,使得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廣大養殖戶面臨投入成本不斷增加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經濟效益。因此,在滿足肉牛正常生長發育速度和增重需求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養殖成本,提高肉牛養殖經濟效益,是廣大養殖戶重點關注的問題。
作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產國,我國肉牛養殖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0 年底,我國肉牛存欄量和出欄量分別為7 502 萬、4 520 萬頭,肉牛存欄量同比增加了7.2%[1]。但隨著我國肉牛養殖數量的不斷增加,廣大養殖戶面臨投入成本不斷增加的問題。飼料原料、人工成本、治療費用等養殖成本不斷增加,導致整個肉牛養殖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在國外低價格牛肉及相關產品進口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如果我國肉牛養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將會影響我國肉牛養殖規模。因此,養殖戶應在了解肉牛養殖成本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實現肉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2]。
降低肉牛養殖過程中投入的經濟成本是提高養殖效益、保證經濟收入的重要前提。影響肉牛養殖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肉牛品種、飼養管理、養殖規模、養殖技術、疫病防治等。
肉牛品種是影響肉牛養殖效益的最根本因素之一,不同肉牛品種的育肥效果不同。優良的肉牛品種具有生長發育速度快、飼養周期短、飼料轉化效率高、繁殖性能好及屠宰率高等優點,而部分肉牛品種存在生長發育緩慢、飼養周期較長、飼料轉化率較低、屠宰率較低等缺點。肉牛飼養周期長、飼料轉化率低會增加養殖場投入的飼料成本、飼養管理成本等,導致養殖效益降低。
在肉牛養殖過程中,如果沒有對圈舍等進行日常消毒,可能會導致一些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大量繁殖,造成肉牛患病,降低養殖效益。如果沒有根據肉牛的生長發育情況、育肥期等適時出欄,一方面會延長肉牛飼養期,增加各種費用的消耗;另一方面會影響肉牛養殖質量,包括嫩度、色澤、屠宰率等,不能實現優質優價。如果飼喂不當,可能從以下方面增加養殖成本:部分養殖戶缺乏專業知識,使用的飼料配方不合理,如粗飼料比例過高、精飼料比例較低等,會導致肉牛生長發育速度減慢、飼養周期較長;若在養殖過程中主要依靠人工配料和飼喂,可能存在攪拌不均的情況,會導致營養供給不均衡,影響肉牛的生長發育速度;若飼草料加工環節操作不當,或對購買的飼草料儲存不當導致發霉變質,不僅會使肉牛面臨中毒風險,而且會增加養殖成本;購買營養物質含量未達到肉牛需求的劣質飼草料,不僅會減緩肉牛生長發育速度,而且適口性較差,會導致飼料浪費,增加了飼草料成本[3]。此外,如果養殖場工作人員分配不均衡、統籌協調不到位,會導致養殖場用工增加,最終增加用工成本。
肉牛養殖規模不同,產生的養殖成本也不同。高延清[4]研究發現,在肉牛養殖中,養殖戶的成本利潤率為22.93%,而不同規模的養殖效益不同,大規模養殖戶(年出欄數大于100 頭)、中規模養殖戶(年出欄數在20~99 頭)及小規模養殖戶(年出欄數在1~19 頭)的養殖成本利潤率分別為26.02%、22.75%及19.78%,總體呈現出大規模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最高、中規模次之、小規模最低的特點。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小規模養殖戶散養的肉牛存在品種雜亂、飼喂的飼料種類繁多但未注意營養成分、沒有按照年齡階段進行分群飼養等,導致肉牛生長發育速度緩慢、質量增加效率低下、育肥時間長等。另外,蘇金濤[5]研究發現,每頭肉牛的養殖成本隨著養殖規模的增加而降低(當飼養50~99 頭肉牛時,平均每頭肉牛的養殖成本只有飼養1~9 頭肉牛時的84.5%)。這些均說明養殖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肉牛養殖的成本。
目前,我國未充分利用肉牛的短期優飼育肥養殖技術,一方面導致產肉多、屠宰率高的肉牛品種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導致飼養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且所產的牛肉質量較差,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優質牛肉的需求。在肉牛配種時,飼養人員主要采用傳統的配種方式——自然交配,不能充分發揮優質種公牛的遺傳優勢,且在自然交配過程中可能造成一些疫病的傳播,縮短種公牛的使用年限。一些較為先進的繁殖技術(如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或者胚胎移植等)使用較少。
肉牛疾病是嚴重影響肉牛養殖效益的因素之一。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肉牛患病后需要使用藥物或者相應儀器進行治療,因而會增加藥物成本。肉牛患病后,其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導致飼料轉化率降低,會增加飼料成本,嚴重時可能造成肉牛死亡。如果防控力度不足,出現肉牛疾病大范圍發生,勢必會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降低經濟效益。據統計,肉牛的死亡損失費每增加1%,會使肉牛單位產出降低0.019 5%[5]。
選擇優良肉牛品種是保證養殖效益的基礎,也是降低養殖成本的前提。在肉牛養殖過程中,要選擇飼料轉化率高、抵抗力較強、生長發育速度較快、育肥效果較好、環境適應性好的肉牛品種,如國外的優良肉牛品種西門塔爾牛、利木贊牛、夏洛萊牛等,也可以選擇國內培育的雜交牛品種,如云嶺牛、澳洲和牛與延邊黃牛的雜交F1代、西門塔爾牛與湘西黃牛的雜交后代、西門塔爾牛與中甸牦牛的雜交后代等[6]。孫峰等[7]研究不同肉牛品種的育肥性能,發現飼喂相同飼料時,云嶺牛、西門塔爾牛在4、5、6月齡的生長速度、育肥效果優于安格斯牛、日本和牛,說明在肉牛養殖中選擇西門塔爾牛和云嶺牛比較好。楊凱等[8]研究發現,不同品種雜交肉牛的產肉性能和胴體品質不同,其中安本雜(安格斯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的凈肉率最高,脂肪率最低;西本雜(西門塔爾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的特級肉塊所占比例最高;短本雜(短角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的高檔肉塊所占比例最高;養殖西本雜和云嶺雜(云嶺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所投入的飼料成本最低,云嶺牛和安本雜所生產的高檔雪花牛肉最多。由此可見,廣大養殖戶應根據生產目的,選擇適合的肉牛品種。
提高日常飼養管理水平是降低養殖成本的重要措施。第一,做好養殖區日常消毒工作,既能夠為肉牛提供干凈、衛生、舒適的生存環境,又能夠及時清除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降低肉牛感染疾病的風險。在舍飼條件下,養殖人員要注意圈舍夏季的防暑降溫、通風及冬季的保暖,避免肉牛因熱應激降低采食量而導致發育受阻,也要避免由于寒冷而增加能量消耗。第二,做到肉牛適時出欄。當肉牛的體質量在500 kg 以上、育肥期10~12 月時,可以出欄用于高檔紅肉生產;當肉牛體質量達700 kg、育肥期達25 月時,可以出欄用于高檔雪花牛肉生產。確定出欄時間時,除了要考慮育肥期和體質量之外,還要適當考慮市場行情,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第三,制訂合理的飼喂計劃。在保證日糧結構合理、營養全面的前提下,工作人員要定時、定點、定量進行飼喂,既能節約飼料,又能保證持續為肉牛提供營養,還可控制飼料成本。第四,選擇飼料時,應充分利用當地營養價值較高的粗飼料資源,避免遠距離購買飼料產生較高的運輸費用;并根據廠區實際情況、肉牛品種等合理控制精粗飼料比(一般控制在6∶4),既可以保證肉牛瘤胃的健康,還能夠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益。對于粗飼料,為了提高其利用率,可以切短后飼喂,或者進行青貯等,以提高其適口性。第五,要做好飼料保存工作,避免由于風吹日曬等原因降低飼料的營養價值,也要避免貯存不當而導致飼料發霉變質、冰凍等。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論是直接舍棄還是飼喂肉牛,都會造成資源浪費、增加養殖成本,甚至造成肉牛患病而增加治療費用。第六,肉牛養殖場應統籌安排養殖管理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責任到人,并實施獎懲制度,既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又能夠減少因工作人員過多而增加的人工成本。
采取農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多種形式,將農戶散養肉牛的模式逐漸調整為較為統一的大中規模養殖。這樣有利于避免出現養殖品種雜亂、飼喂的飼料種類繁多但未注意營養成分、沒有按照年齡階段進行分群飼養等問題,有利于充分發揮肉牛的生產性能,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將一些先進技術應用于肉牛養殖,可以減少養殖成本投入,提高養殖效益。例如,使用快速高效的育肥技術,將自然育肥改為短期強育肥,可在保證牛肉質量的基礎上縮短育肥周期,進而提高養殖效益。此外,養殖過程中推廣應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優質種公牛的利用率和母牛的受胎率,不僅有利于減少一些疾病的傳播(如布魯氏桿菌病、子宮炎或者滴蟲病等),還能夠解決公牛、母牛配種時體型相差較大造成的困難,突破公牛、母牛的地域限制。應用胚胎移植技術能夠將優秀的純種胚胎移植到母牛體中,充分發揮母牛的繁殖潛力。
做好肉牛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防控工作,既能保證肉牛的正常生長發育,又能有效減少疫病治療費用費用。一方面,要優化肉牛生長環境,適當控制飼養密度,為肉牛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控制好圈舍溫濕度,保證圈舍通風良好,避免肉牛出現應激反應;制訂合理、切實可行的消毒制度,做好消毒清潔工作,且注意交替使用消毒劑,避免病原體出現耐藥性;及時清除糞便等排泄物并進行無害化處理,破壞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環境。另一方面,應做好定期接種疫苗和驅蟲工作。例如,對于寄生蟲,養殖戶需要根據當地寄生蟲病流行特點,制訂驅除肉牛體內外寄生蟲的方案,并對感染牛群排出的糞便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造成寄生蟲傳播[9]。
在充分了解肉牛養殖成本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廣大養殖戶應從肉牛品種選擇、飼養管理、養殖規模、養殖技術、疫病防控等方面做好相關工作,降低養殖成本,促進肉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