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舉田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六萬林場,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木材消耗量逐年增加。據相關統計,我國木材消耗量從2000 年的1.09 億m3增加到2020 年的7.00 億m3,增長了5.4 倍;全國木材生產總量從2000 年的0.47 億m3增加到2020 年 的0.87 億m3,增 長 了0.85 倍,2020 年 全 國 木材缺口達6.00 億m3[1-2]。提高營林管理水平是保障木材供應的重要措施,可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但營林生產是一項復雜且系統性的工程,包括整地、栽培苗木等多個環節。適時整地是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確定合適的整地環境,在合適的整地時間進行營林前的整地工作[4]。應用適時整地技術能夠促進土壤熟化,創造良好的立地條件,減少有害生物危害,提高造林效率和質量,是提高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诖耍诟攀鲞m時整地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以國有六萬林場為例,總結適時的整地技術的應用要點,以期為林業技術人員提供參考。
適時整地能夠為植苗或播種施工創造良好的立地條件。林業人員如果沒有進行清山、整地就直接造林,易導致造林地內雜草、雜灌爭奪幼樹的養分、水分和光照,同時未經過整理的土地往往存在板結、水土流失等問題,不利于幼樹根部的生長,最終影響幼樹成活率。
土壤熟化是林業人員通過整地、定向培育等活動將自然土壤逐漸轉變為適宜作物生長的肥沃耕作土壤的過程[6]。自然生荒土壤和輪伐后林地土壤存在一定的板結、瘦薄、酸化等問題,因此應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整地,為后期營造林工作打好基礎。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整地,對土壤進行深翻、壓埋有機肥等等處理,可促進土壤疏松,加快土壤熟化,為造林提供良好的立地條件。此外,深埋后的有機質(雜草、雜灌的根莖)腐爛、發酵后可以為土壤微生物活動創造條件,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林木生長。適時整地還能夠有效改良土壤結構,疏松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苗木生長。
一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整地,尤其是在秋冬季節整地,可將深藏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或存留在土壤中的病菌翻出并暴露于地表,再通過煉山或暴曬等方式把暴露出來的害蟲、病菌滅殺,可在較大程度上減少越冬病蟲基數,降低造林后的病蟲害發生概率。
二是采取清山等整地方式,砍除造林地內的雜草、雜灌,再通過深翻將雜草、雜灌的根茬埋進土壤,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促使根茬腐爛、發酵,不僅有利于土壤熟化,還能減少雜草危害。
國有六萬林場造林地主要分布于玉林市和貴港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當地氣候特點為夏熱冬溫、雨熱同期、季風發達,年降水量在1 300~1 700 mm,降雨充沛。整地時工作可提高土壤排水性,避免多雨季節林地出現內澇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同季節整地造林,對林木成活率影響較大。春季整地春季造林,林木成活率最高;其次是秋季整地秋季造林、秋季整地春季造林;林木成活率最低的是春季整地秋季造林。春季整地春季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比春季整地秋季造林的苗木平均成活率高出22.5個百分點[7]。這是由于采用春季整地春季造林的方式能夠較好地保障土壤墑情,減少水分流失,從而提升造林后苗木的成活率。由此可見,在適宜的時間節點選擇適宜的方式整地進行,可提高苗木成活率。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六萬林場(以下簡稱國有六萬林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直屬國有大型林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其造林地主要分布于玉林市、貴港市等地。截至2022 年,國有六萬林場經營面積5.93 萬hm2[5]。“十四五”時期,國有六萬林場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線,圍繞建成現代林場目標,實施商品林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并力爭2025 年實現林場商品林經營面積5.93 hm2。
2010 年6 月底,國有六萬林場平南分場造林計劃任務完成不到30%。平南分場當時采用邊整邊種營林措施,加之正值6 月中旬,天氣炎熱、干旱、少雨,不利于整地,最終影響了生產進度。為避免再次出現此類問題,國有六萬林場在此后應用適時整地技術,切實抓好整地、放基肥、回土等造林備耕前期工作。2021 年,國有六萬林場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六萬林場森林經營方案(2017—2025 年)》,明確要求科學細致整地。
整地時間與整地質量關系密切,會直接影響最終的造林質量。國有六萬林場一般采用“先整地,后造林”的營林生產方式。整地時間一般根據造林時間而定,以造林前1~2個季節為宜。
春季造林時,整地時間一般應選在前一年的秋冬季節,以利于林業人員及時清理造林地內的雜草、雜木,蓄水保墑,達到改善造林地立地條件的目的。
春夏整地大部分都是由于規劃不及時或其他因素影響而造成整地時間的延后。由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夏季高溫多雨,尤其桂東南地區每年7—9 月是臺風的高發時期,因而若選擇春季整地、夏季種植,則不利于土壤的熟化,不但不能對土壤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反而會降低造林質量。對于平原或低丘陵地區,在規劃不及時且任務所迫的情況下,如需要春季整地,宜采取現整現栽(即邊挖穴、邊造林)的營造林方式,以提高造林質量。
林業人員在整地時應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規范實施的原則。
3.2.1 前期準備工作。為有效提高整地工作效率,林業人員在整地前應做好林地地形、交通、氣候條件等影響因素的調查工作,并制訂相應的整地工作計劃。國有六萬林場造林地主要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和東南部的低緩丘陵或平原地帶,林業人員可采用全面機械整地方式。采用機械整地前,林業人員要做好相應機械設備的檢查,準確掌握工作流程等。林場應根據機械整地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及其他問題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規避安全風險,提高工作效率。
3.2.2 清山、煉山。清山、煉山的目的是有效清除林地內的雜木、雜灌、雜草等,并對清理后的雜物進行處理。①砍除清理。針對小面積的林地清理,林業人員可考慮采用人工砍除的方式。人工砍除不僅靈活性更高,而且對環境的危害小,有利于保護林地資源。針對大面積的砍除工作,林業人員可考慮采用機械切割或化學藥物清理的方式。由于化學藥物的使用會影響生態環境,因而林業人員應選擇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化學藥物,并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來實施。②煉山處理。先將清山砍除的雜木、雜草等集中堆放,再進行煉山處理。煉山處理前,林業人員應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并在林地四周或者分片開好超過20 m 寬的防火線,配備相應的消防設備,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煉山。
3.2.3 選擇合理整地方式
3.2.3.1 機械全墾整地方式。為全面提高整地效率,針對坡度小于10°的區域,林業人員可采用機耕全墾整地的方式進行。先用機械將造林地深犁一次,翻耕深度以超過50 cm 為宜,并用器械對土層內的泥土進行充分粉碎,確保土塊直徑不大于10 cm。林業人員要根據造林方案提出的種植密度開設種植溝,溝深以50~60 cm為宜,溝間距以2.5~4.0 m為宜。
3.2.3.2 機械帶墾整地方式。在坡度為10°~25°的緩坡地造林時,林業人員可采用機械帶墾整地方式,即以條帶狀對造林地土壤進行翻墾。一般沿等高線平行整理,帶寬以60~80 cm 為宜,深度以50 cm 為宜。根據造林方案提出的種植密度開設種植溝,溝深以50~60 cm為宜,溝間距以2.5~4.0 m為宜。
3.2.3.3 穴狀整地方式。對于不能采用機械整地方式的造林地,林業人員可采用穴狀整地方式。林業人員要根據設計好的造林密度確定種植穴位置,種植穴長度以40~50 cm 為宜,寬度以40~50 cm 為宜,深度以40 cm左右為宜。
3.2.4 科學施入基肥。林業人員要根據造林林木種類的不同選用相應的基肥。例如,營造桉樹純林,林業人員可在每個種植穴施入0.25~0.50 kg 桉樹專用肥,并回填2/3的表土。
3.2.5 其他處理措施。廣西壯族自治區夏季高溫多雨。因此,林業人員在整地時,應根據樹種的生長要求,挖掘好灌排水渠道,一般沿造林地等高線每隔40~50 m 修建橫水溝(深度為60 cm 左右,寬度為50 cm 左右),并在道旁設置縱水溝(深度為70 cm、寬度為60 cm)。
林業人員整地時,應嚴格遵循“墑、平、松、碎、凈、齊”的質量標準,確保林地土壤排水性良好,保證林地表面平整、土壤疏松;嚴格按規范操作流程進行機械整地,避免影響當地的野生動植物。林業部門要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和考核,規避安全風險,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完成整地后,林業部門應按照相關規程進行土壤質量、造林地環境質量等檢查,從而實現林場的可持續經營。
林業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提高造林質量是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適時整地是提高造林質量的基礎性保障工作。應用適時整地技術能夠促進土壤熟化,創造良好立地條件,減少有害生物危害,提高造林效率和質量,是提高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整地前,林業人員應因地制宜做好整地工作計劃,明確工作流程,檢查設備,確保安全;整地時,應嚴格遵循“墑、平、松、碎、凈、齊”的質量標準;清山、煉山時,要嚴格按照相應的工作規范進行操作,注意保護野生動植物,做好消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