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斯晗 應佩倫
【摘 要】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音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先秦時期的“禮樂治國”成為了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一個突出特點,與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宗旨雖不完全一致,但也為新時代音樂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文首先論述了先秦“樂教”的概況,進而分析先秦“樂教”對我國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借鑒意義,為教師在實踐中教育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先秦時期;樂教;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K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137—03
一、先秦“樂教”概況
先秦時期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這段歷史,包括遠古時期、夏朝、商朝、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1]這一時期,也是音樂教育從起源到形成體系的歷史過程。
(一)遠古、夏、商時期
作為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一部史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錄了:“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反映了原始農牧狩獵生活,表演形式是由三人拿牛尾,頓足而歌,連臂踏歌,說明在當時已經出現了有序的歌舞表演,而有序的歌舞表演需要專門的人指導才能完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一時期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教育。
商朝的政治、經濟促使著音樂教育逐步發展,在當時已經初步具備了學校教育的基本條件。根據《禮記·明堂位》中的相關記載:“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 瞽宗,殷學也; 頖宮,周學也。”“瞽宗”是商朝的教育機構,主要教授王公貴族學習禮樂,教育目的是培養統治國家的人才。因此這能夠說明商朝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禮樂教育,并且商朝的音樂教育已經帶有了一定的政治功利目的,逐步向西周的音樂教育過渡。
(二)西周時期
周王朝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了“節樂”的措施,因此,西周初年產生了“禮樂制度”。這一時期,禮樂不僅起到供人們消遣娛樂的審美作用,而且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手段,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鞏固周朝統治服務,即“禮樂治國”。《周禮·地官》就有相關記載 “以樂禮教和,而民不乖。”以禮樂來教化民眾,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學在官府”,顧名思義,就是所有的教育機構都建立在官府部門中,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教育者同時也是當朝官員[2]。周代的樂官“身兼數職”:(1)創作樂舞;(2)采詩,使統治者以觀民風;(3)誦詩諷諫,參與政治;(4)音樂教育。由上可見,周代樂官既要參與政治,還要負責音樂教育,再一次說明了這一時期的音樂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學在官府”的特點還體現在受教者的選擇上,這一時期的教育對象是本國的貴族子弟,即國子和世子,也有從民間選拔上來的青年。由于禮樂制度具有森嚴的階級性,音樂的享用要根據參與者地位的不同,規定各項具體的禮樂活動,以此來體現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等級關系,因此這一時期平民百姓不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周音樂的發展。
從商朝到西周,音樂教育具備了較為成熟、完整的體系和結構。主要體現在周代的音樂機構——大司樂上,大司樂主要實施音樂行政、音樂表演、音樂教育三種職能,作為音樂機構的大司樂內部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大司樂、樂師、大師、小師、鐘師、磬師等樂官,這表明周代的音樂機構已經形成了較為正式、完備的體系,對這一時期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代盛行“禮”與“樂”相互結合的禮樂文化。古代統治階級和文人認為,“禮”和“樂”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其中“禮”是側重人的道德品質,“樂”是注重人的個性修養。因此,在周朝,音樂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周代音樂教育的內容有演唱、舞蹈、器樂演奏等,即《周禮·春官》所載“樂德”“樂語”“樂舞”。“樂德”即“中、和、祉、庸、孝、友”,主要重于道德倫理,是音樂政治教化功能的體現;“樂語”即 “興、道、諷、誦、言、語”,主要是指詩樂教學;“樂舞”則以六代樂舞為主,兼習小舞。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周代的音樂教學體系已相當完善。
西周統治者“禮樂治國”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發展水平,從而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如孔子、伯牙、師曠等。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更傾向于教育的功能,雖然是以政治功利為目的,但音樂教育的審美作用第一次受到重視。
(三)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隨著西周時期官學制度的衰落,私學逐漸產生,改變了西周時期音樂教育的對象只面向王公貴族的狀況。春秋晚期,孔子首創“私學”,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中,把《禮》《樂》《詩》《書》等典籍從官府中解放出來,創設了六門課程(“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改變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教育狀態,為我國音樂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轉變奠定了基礎。隨著私學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開始面向民眾,同時,各種典禮儀式當中音樂的使用也不像西周時期那樣嚴苛,音樂更注重用來抒發思想情感,使得音樂的娛樂性更強,文人音樂開始萌芽,當時出現了孔子、伯牙、雍門周等文人琴家。當然,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仍然保持著與政治的聯系,仍然是統治者鞏固政權的手段。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手工業發展水平較高,商品經濟日益發展,人民的思想文化逐漸開放,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社會局面。這一時期思想空前激蕩,出現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產生了許多思想各異的音樂教育家,使得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二、先秦“樂教”對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借鑒意義
盡管先秦時期的“樂教”發展體現出了豐富深刻的美學思想,但那個時代畢竟離我們如此遙遠,且多多少少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響,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因此不能全盤移植到現代音樂教育中來。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應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以“核心素養”為基礎,以“學科融合”為方法和手段,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目標,批判地繼承先秦“樂教”中普適性的思想和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融入價值觀,弘揚新思想
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是為了統治者鞏固政治服務,統治者利用音樂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孔子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講的就是音樂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整個社會的風俗習韻。孟子提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講的就是再好的語言也不如美好的音樂能夠抵達人的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縱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展,從蕭友梅創作的表達鮮明的愛國民主思想的《五四紀念愛國歌》,到聶耳創作的鼓舞人民群眾進行反帝愛國運動的《義勇軍進行曲》,無不體現著音樂的社會功能,利用音樂激發起人們的某種情感,從而影響其價值觀,進而改變人的行動。這些方法在當今我國的音樂教育中也依舊適用,音樂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每一時期的音樂都與這一時期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在當今的音樂教育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音樂教學中融入道德層面和價值觀的引導,弘揚新時代的新思想。
(二)促學科融合,育發展的人
春秋時期孔子所設的課程“六藝”,“禮”和“樂”分別是其中的兩門學科,而西周所產生的禮樂制度實則是“禮”與“樂”這兩門課程相結合,雖然西周的禮樂制度在前,孔子創設“六藝”在后,但我們仍然可以理解為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最早的“學科融合”。
當前,教學陷入了“離身”知識的危機:學生學習的知識,是離開了具體情境,離開了完整結構,離開了人文情懷的。學生處于“被學習”的狀態,不關心知識的來龍去脈,知識的記憶屬性被強化,學習的探究屬性被弱化,忽略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習抽象化、割裂化、碎片化。面對這樣的現實,2014年,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這標志著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綜合育人[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不斷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4“]學科融合”作為實現“核心素養”的方法和手段,迅速成為了近年來關于教育的一個熱點話題。學科融合是指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融合的活動。學科融合既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豐富課堂,實現多元化
在我國古代,音樂是包含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呂氏春秋·古樂篇》記錄的表演形式是由三人拿牛尾,頓足而歌,連臂踏歌,其中,“拿牛尾”說明了在當時的音樂表演中已經開始使用表演道具,“頓足”“連臂”說明表演伴隨著舞蹈動作,“踏歌”則說明在當時的音樂表演中融入了歌曲(或詩歌)。由此可見,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音樂就已經包含了多種藝術手段。當代的音樂教育可以借鑒這一形式,音樂教育者在進行音樂教育的活動中,應采用多種藝術手段和內容,豐富音樂課堂形式,實現音樂課堂的多元化。
1.音樂形式的多樣化
音樂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音樂理論多為理解、認知層面的知識,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多采取欣賞、講授、問答的教學方法;音樂表現多需要學生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多采用演示法、練習法。盡管音樂表現和音樂理論在內容與形式等方面存在著眾多差異,但這兩者是相互交叉、互為表里的。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學好音樂基礎理論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而通過音樂表現則更能夠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在實踐當中獲取更深層次的認知。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把理論和實踐割裂開來,否則會破壞音樂學科的完整性。教師在教授理論知識時,應該要適當地加入一些表演的形式,有利于增加課堂的互動,活躍學生的思維,不能讓知識止步于書本之上;同時,表現音樂要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回歸于書本,用實踐來檢驗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總結歸納能力和批判思維。
2.音樂內容的多元化
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內容應中西兼容。其一,從橫向來看,學習我國傳統音樂,應廣泛利用各地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如山歌、小調、少數民族民歌、地方戲曲等。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音樂語言和文化,這些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和民族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學習不能只局限于中國的音樂作品,還應該把目光投向外國的音樂作品。音樂的學習不僅是歌曲的學習,還有音樂劇、舞劇、歌劇的學習,這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形成世界文化平等的思想觀念。其二,從縱向來看,在編寫音樂教學內容時,以我國古代和近現代音樂史為發展脈絡,選取每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有利于幫助學生系統地認識我國各時期的音樂發展情況,并且還能與歷史學科的知識產生交叉,對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對新時代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當今“素質教育”大環境的背景下,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新時代音樂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借鑒我國古代優秀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方法,為新時代音樂教育培根,推進新時代音樂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海榮.消費倫理觀的歷史演進與時代變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謝丹.淺談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1(6).
[3]婁華英,等,著.跨界學習:學校課程變革的新取向[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5].http:// 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 _zcwj/202010/ t20201019 _495584.html.
作者簡介:邱斯晗(1997—),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學;應佩倫(1997—),男,漢族,浙江金華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