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貴
導? ? ?語
報道中外事,議論是非情。新聞作為一種文體,用來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常見的新聞文體有消息、通訊、新聞特寫、報告文學、新聞評論等。我們在閱讀和創作新聞時,要辨析和把握新聞的報道立場,提升媒介素養。
內容講解
1.明確情感傾向,把握報道立場。
立場,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立場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情感態度和觀點認識也就不同。比如,幫朋友說話時就會站在朋友的立場上。報道立場,是指新聞報道機構和報道者秉持的報道原則在具體的報道活動中的體現。對同一事情的報道,有些新聞報道機構多關注正面影響,而有些則多關注負面影響,這就是立場不同而導致的不選擇和情感傾向。
黨和國家的主流媒體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喉舌,是引領時代發展的陣地,是人民意識和社會思潮的導航,其報道應站在黨和國家的立場上鼓舞和呼吁、批評和糾正,或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表達意愿,提出意見。新聞報道的目的是弘揚正氣,針砭時弊,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們可以通過明確情感傾向,辨析和把握報道立場。
首先,情感傾向體現為新聞“報道什么”。如果弘揚正氣,就要贊頌優秀人物;如果針砭時弊,就要批判不良事件。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寫袁隆平發現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突出他嚴謹認真的科研品質;寫袁隆平找到水稻雌性不育植株,突出他勇于創新的科研方法;寫袁隆平用事實反駁一些人對雜交稻的貶斥,突出他堅持真理的科研態度;寫袁隆平規劃并選育雜交水稻,突出他廣博的科研視野。袁隆平科研路上的四個典型事件,從不同側面體現了他的科學精神。作者的情感傾向為高度贊揚,向人民群眾宣傳科學精神,為人民群眾樹立學習榜樣。
其次,情感傾向體現為新聞“怎么報道”。選材立意、敘述方式、語言表達等都與作者的情感傾向有關。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使用的形式就較為自由,便于抒發感情,多處細節描寫刻畫了張秉貴為人民服務的形象。其中“一位路過北京的青年農民,晚上住在旅館,從收音機里聽到張秉貴的先進事跡后,久久不能入睡。他從床上爬起來,披起衣服伏在燈下,給張秉貴寫了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以側面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一方面說明張秉貴的美好品質在民間產生了廣泛影響,另一方面是作者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表達對張秉貴的贊美和愛戴之情。
2.緊跟時代步伐,提升媒介素養。
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傳播平臺日新月異。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媒介素養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發布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獲取、分析、評價信息的能力以及傳播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指能使用媒介技術查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包括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選擇有價值的部分,同時對所傳遞的信息進行正確的解讀和判斷;評價信息主要指對信息內容的認識、質疑和批判;傳播信息指對原生態的信息進行加工、制作和發布。
新媒體時代,我們要提升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于運用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遵循真實、一致、主動、適度的原則,把握新聞輿論傳播規律;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充分發揮媒體的凝聚力量、推動工作進行的積極作用。提高媒介素養,可促進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報道有立場,但要做到“客觀”和“傾向”的統一;媒介需素養,也要考慮“小我”與“大我”的融合。我們不僅要有立場,還要有所擔當,面對真、善、美要善于弘揚和維護,面對假、丑、惡要敢于斥責和打擊,這才是好的媒介素養。
文本分析
滴滴!阿布洛哈村來車了
“車來了!”6月30日上午10時許,冒著雨,駕駛員楊保安開著鄉村客運小巴,沿著嶄新的通村公路,駛入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喇叭聲引來招呼站內村民的陣陣歡呼。
人群中,66歲的省教育廳退休干部林強格外激動。過去17年,他曾先后20多次來過阿布洛哈,都是爬懸崖、過溜索,只有這次是乘車進入的,“夢想成真了!”
通路通車,對于群山深處的阿布洛哈來說,是歷史性的時刻。這意味著中國大地上,公路將貫穿所有具備條件建制村,讓它們更快融入國家經濟大循環。
阿布洛哈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村子坐落在金沙江畔西溪河峽谷中,三面環山,一面臨崖,一直沒有通公路。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被列入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范疇,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起于拉果鄉布歪村,止于烏依鄉阿布洛哈村小學,全長3.8公里,其中包括3座隧道、1座戰備鋼橋,橋隧比近30%。
項目承建方四川路橋項目經理趙靜介紹,公路全線位于高山峽谷地帶,絕大部分路段都位于接近垂直的峭壁上,地質結構復雜,巖層破碎,施工難度極大,平均每天僅推進10余米,相當于在峭壁上“啃”出一條路來。
為此,省交通運輸廳抽調技術骨干現場指導;四川路橋投入10余名博士、教授級高工,力量堪比修建高速公路特長隧道或特大橋;還首次從省外調運世界最大直升機米-26吊運機械設備。
2019年底,按“硬化路+纜車擺渡”永臨結合方案,阿布洛哈對外通道打通,基本滿足村民日常客貨運輸需求。如今,最后1公里左右永久性路段也全面建成。
當天開通的阿布洛哈村至拖覺鎮客運班線全長35公里,是涼山州首條按“金通工程”標準實施并開行的鄉村客運班線。“40分鐘就能到拖覺。”楊保安說,他每天往返一趟,遇到趕場日就往返兩趟。
“這也標志著四川100%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比計劃提前3個月。”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局長許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投入資金1734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7萬公里,并于2019年底提前一年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客車開進村,讓阿布洛哈村支書吉列子日開始謀劃未來,其中一項就是發展鄉村旅游。村民且沙色聰更實在:考個駕照,買個車跑運輸,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選自《四川日報》2020年7月1日,有刪改)
◆賞析
這篇新聞中,作者站在客觀立場上,贊揚了四川100%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這一件事的成功,宣傳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惠民政策,記錄了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情況。情感傾向明顯,在“報道什么”的問題上,選擇的是鄉村通公路的小事,將通車現場公眾的欣喜、打通阿布洛哈村的不易、村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一一道來,生動呈現了“最后一條通村公路通車”的里程碑式意義。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交通是一項硬指標,寫“通車”,具有典型性。“省交通運輸廳”作為國家的政府部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術骨干的現場指導、四川路橋的人力投入、機械設備的調運使用,這些讓“全面通車”有了保障。這樣寫,目的在于以小見大,反映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
“怎樣報道”脫貧攻堅,作者不僅精選信息,還注重描繪細節。開頭部分的“6月30日上午10時”時間精確,突出事件的真實性。“冒著雨”“喇叭聲”“陣陣歡呼”這些細節,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可以感受到當地村民們內心抑制不住的喜悅。“全長3.8公里,其中包括3座隧道、1座戰備鋼橋,橋隧比近30%”,一系列的數據,強調地勢的復雜,任務的艱巨,突出了脫貧攻堅的艱辛。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的情感傾向性。
這篇新聞,語言表達簡練,主題重大深刻。作者善于運用媒體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獲取信息準確,處理信息及時,報道生動形象,體現出作者較高的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