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璟

從昔日的荒山到農民致富的“靠山”,從撂荒的土地到稻香蟹肥的良田……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市立足當地特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打造生態融合業態,帶動不少村鎮實現華麗蛻變,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6月26日至7月2日,2023全國農民報社長總編調研采訪活動走進陜西榆林,深入榆陽區、橫山區、米脂縣、佳縣等地,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調研等方式,全面了解鄉村振興的“榆林實踐”。
近年來,榆林市堅持走農牧漁綜合種養綠色循環發展之路,以“稻田養蟹-稻草喂牛-牛糞養蚯蚓-蚯蚓喂螃蟹-蟹糞壯稻”等模式,實現了農牧漁各個環節綜合收入提高,受到業界廣泛認可。
橫山區無定河流域是首開陜西稻田養蟹先河的地方,被譽為“塞北江南”。走進無定河畔的響水鎮駝燕溝村,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秀美畫卷鋪展開來。
“我們剛結束插秧,眼下正是往稻田投放螃蟹的黃金時段。”駝燕溝村一處水稻田旁,65歲的村民李治保輕輕拉開網兜,行動敏捷的小蟹苗爭先恐后地從兜里竄出來,鉆入稻田蟹溝。“我們養的河蟹具有‘青殼’‘白肚’‘黃毛’‘金爪’等特征,品質優良,很受市場歡迎。”
據了解,橫山區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利用無定河流域王圪堵水庫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稻蟹”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無定河的水質呈弱堿性,富有鈣鎂等微量元素,非常適合螃蟹生長。此外,無定河畔兩岸的水田中微生物及野雜魚、田螺較多,也可為蟹生長提供充足高蛋白餌料。”橫山區水產工作站站長郭宏強說。郭宏強介紹,橫山區還不斷試驗推廣新品種,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
自2012 年從遼寧盤錦引進河蟹苗養殖成功以來,橫山區養殖規模逐年發展壯大,產品規格、質量、產量穩步提高,養殖成本逐步降低。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更科學化,消費市場、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知名度和品牌化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
“繼2018年橫山區建成陜西首個萬畝集中連片稻田生態養蟹科技示范基地后,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逐年擴大。2022 年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47521 畝,水稻產量達2.37 萬噸。扣蟹年產量400余噸,成蟹200余噸。種植區域由橫山區擴展到榆陽、靖邊、神木。”榆林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市水產工作站)副主任、副站長姚小兵介紹,近幾年,榆林稻漁綜合種養取得良好效果,畝均增收800多元,深受農戶青睞。與此同時,榆林還積極落實相關補貼政策,針對蟹苗供應予以補助。此外,積極開展職業農民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全市稻漁綜合種養大戶的技術水平。
榆林市還在特色水產養殖和大水面生態綠色健康養殖方面取得工作成效,成功引進推廣小龍蝦、南美白對蝦、鱸魚等漁業新品種,實現了東海青蟹的成功落戶,特色水產養殖呈方興未艾之勢。
近年來,榆林市堅持“一產養二產,二產促三產,三產拉一產”發展思路,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與休閑鄉村游、稻漁文化、科普教育、美食餐飲、休閑垂釣等融合發展,興了產業、富了百姓,“稻”路越走越寬。
以橫山區為例,當地通過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稻因漁而優,漁因稻而香,水中有稻,稻中有蟹”,同時,積極探索“種、養、加、銷、旅”一體化產業化經營方式,發揮稻漁綜合種養“接二連三”作用,加快推動加工流通體系的建立和休閑漁業的發展,有效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當地已基本建成 1 個集稻田畫、科普、休閑農業、稻漁新品種(稻魚、稻鰍、稻鱉)養殖的示范園。
“我們將以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堅持產業聯動,鼓勵漁米產品加工業、餐飲業發展,支持稻漁相關電子商務、冷鏈物流體系、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同時,充分利用稻漁文化開發休閑農業,創建科普基地,打造河蟹小鎮,開展‘暢游無定河、捕撈稻田蟹’親子游、無定河釣蟹比賽等活動,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橫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世雄表示,后期還將設置稻漁體驗活動,讓更多人關心關注農業發展。“橫山區無定河兩岸的稻漁綜合種養走廊連綿百里,春夏稻田碧綠,秋季金黃色稻浪翻滾,已成為全省乃至中國北方一道靚麗風景線和重要‘名片’,吸引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姚小兵說,“這是我市推行稻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市積極引導推進集生產資料供應、產品初加工、產品營銷、冷鏈物流等區域綜合交易中心,通過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鏈接和延伸,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多元共贏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機制。此外,做精做優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隨著全市休閑觀光漁業旅游發展興起,全產業鏈建設也初具規模。”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許君介紹,“圍繞城市郊區和大中型湖泊、水庫,榆林加快發展休閑漁業,打造集養殖、觀賞、垂釣、餐飲、住宿、療養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漁業休閑綜合體,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今,榆林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已走在全省前列。面向未來,榆林漁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榆林市有關部門已有新的規劃。
稻田養蟹已經逐步成為繼羊肉之后橫山區又一個優勢獨特的農業品牌,漁業產業也早已成為當地鋪就百姓美好生活的“金路子”。“2023年,橫山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849公頃,稻田養蟹面積達2670公頃,可實現水產品總產量1300 噸,漁業經濟總產值4000多萬元。”張世雄表示,“下一步,我區將持續豐富優質稻漁品種,加大稻漁品牌創建、產品認證,擦亮橫山稻漁(稻蟹)品牌。”
“榆林市大水面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全市有近十萬畝的天然庫壩。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大水面資源目前多數處于未開發利用狀態。”許君表示,“今后,我們將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漁業產業,圍繞‘一走廊、兩基地、三特色、四模式、五體系’模式,把漁業產業做優、做強、做出特色,走出榆林漁業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產業更強、生態更優、漁民更富、漁村更美。”
此外,榆林市以大力發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為前提,積極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提升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造福于民,促進科技興漁、質量興漁、品牌興漁,結合榆林市實際,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加快形成產業高效、產品多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榆林特色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
中共榆林市委副書記李雄斌表示:“下一步,榆林將圍繞建設陜西現代農業先行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全國知名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兩區一基地’目標,大力實施‘七大提升工程’(糧食綜合產能、農民增收致富、特色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農村重點改革、鄉村規劃建設、農村基層治理),深挖特色資源、做實融合文章、突出聯帶效果、強化支撐保障,全方位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全鏈條推進產業提質增效,全要素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鞏固銜接上臺階、鄉村振興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