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晁 趙國華

?曲憲忠給梨農講解種植技術
近日,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經濟林建設高級顧問曲憲忠被追授為“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原本可以做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但他放棄兒孫繞膝的安逸生活,擔任了威縣經濟林建設高級顧問、梨產業首席專家,傾盡生命最后10年,幫助當地“威梨”產業發展壯大。
身材高大,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笑容可掬,在梨花盛開的梨園里給圍在身邊的梨農講解梨樹管理技術。
2023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委宣傳部《燕趙楷模發布廳》的發布現場,看到大屏幕上曲憲忠生前的工作畫面,老伴張玉芬幾次潸然淚下,不能自已。“老曲,今年的梨花開過了,很美……”老人輕聲說。
4個月前的1月11日,曲憲忠的追思會在邢臺威縣的一個梨園舉行,來追思的干部群眾絡繹不絕,其中有不少當地的梨農。他們都來送別這位傾盡生命最后10年幫助當地發展“威梨”產業的老人……
1968年,曲憲忠從河北農業大學園藝系畢業參加工作,歷任遷西縣灤陽公社黨委書記、遷西縣林業局局長、遷西縣副縣長、唐山市林業局局長,河北省林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巡視員等職務。2005年,和林果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曲憲忠退休了,作為省內著名的果樹專家,他卻比上班還忙,或主動調研,或應邀前往,奔赴全省各地義務傳授經驗,進行林果技術推廣。
張玉芬和曲憲忠是大學同學,在她眼里曲憲忠就是個“工作狂”,二人結婚后聚少離多,即便后來都到了石家莊工作,曲憲忠也是經常下鄉,一走就是好幾天。“他說黨和國家培養了他,他得用學到的技術來回報社會。”張玉芬告訴筆者,之前她也曾有過抱怨,但是想到“梨農確實渴望技術,也就理解和釋然了”。
蘇桂珍曾任威縣林業局局長,早年間與曲憲忠有過工作交集。2012年,她和幾位老科技工作者在威縣草樓村建了一個梨園做試驗,請曲憲忠到場指導。威縣主要領導誠懇相邀,相關單位負責人也當起“說客”,都希望他能留下來,幫助威縣發展梨產業。
10年前的威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沙河流域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土地沙化嚴重,農民收入微薄。
這時,曲憲忠已經68歲了,張玉芬和家人擔心他的身體,并不愿意他繼續在外奔波,但貧困縣的落后面貌和基層干部群眾拔“窮根”的熱切期盼,深深觸動了曲憲忠,“你們有決心,我就有勁頭。”2013年1月,他放棄兒孫繞膝的安逸生活,擔任了威縣經濟林建設高級顧問、梨產業首席專家。
“我到威縣不圖名、不圖利,就想著用自己的技術,為黨和人民做點兒事情。”他的到來像一縷春風,吹醒了西沙河兩側沉睡多年的貧瘠土地。
一到威縣,曲憲忠顧不上去臨時住所,就冒著嚴寒直奔西沙河流域。歷史上,這片沙土地曾種過梨,但多是傳統鴨梨、雪花梨,由于收益不佳,梨樹幾乎已被砍伐殆盡。
種什么?怎么種?曲憲忠帶著威縣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技術人員,跑遍了省內外各個梨果主產區。經過專家團隊的研討論證,綜合考慮市場等因素,他們決定在西沙河兩側實施10萬畝綠色A級高標準梨園建設工程,主栽秋月梨、新梨7號、雪青梨、紅香酥梨4個品種。
曲憲忠曾坦言:“在一個平原縣發展10萬畝高標準梨果基地,這在我40年的工作中是前所未有的。”一顆紅心,一身干勁。家在石家莊的他每年有近300天在威縣度過,有多次剛回石家莊,威縣這邊一個電話就馬上趕回去。呂燕亮是威縣農業園區技術干部,也是曲憲忠的助手。他說,“早上五點半、中午帶著飯、晚上連軸轉”是曲老的常態,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梨園,一輛車10年跑了30多萬公里。
威縣賀營鎮袁莊村梨園是一個高標準示范園,建園前為測土樣,有一天曲憲忠天黑前趕到了梨園。一下車,他就對大家說,取完樣再吃飯,說完拿起工具就開始探查、打坑、挖土、取樣……一道道工序完成后,月亮已掛上半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威縣的10年,曲憲忠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威梨產業發展上,期間身體幾次出現不適,中風、腦梗……都未能阻擋他的腳步。曾有人問他:“70多歲的人了,不缺吃、不愁穿,這么拼命圖個啥?”曲憲忠說:“既然接了這個聘書,就要把承諾的事情做好!”
“不建則已,建就建最高標準的。一時省事省力,將來沒出路。”曲憲忠說,“咱不能干那種等咱走后出現果農伐樹的事兒。”
曲憲忠平時是一個和藹可親、性格開朗的人,可一旦涉及到工作,他就變得“冷酷無情”,要求近乎苛刻。在威縣,無論分管縣領導、鄉村干部還是企業老板,被他批評下不了臺的著實不少。威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濤,是他的老搭檔,曾擔任威縣林業局局長、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他對5年前的那次“難堪”記憶猶新。
2017年5月,張營鄉后張莊梨園沒有遵循技術規程要求,在梨樹間套種了西瓜,曲憲忠知道后安排李濤監督拔掉。“因拔得不徹底,當著20多個工作人員,曲老嚴厲地批評了我,最后還是他親自監督把剩余的已經結有半斤重瓜胎的西瓜秧清除了。”有人勸他消消氣,適當留點面子,他卻說,發展梨產業來不得半絲馬虎。
全球最大的果蔬汁加工企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海升果汁控股公司落戶威縣,一期投資1500萬元,建設2000畝標準梨園基地。在開始栽植樹苗時,由于監管不嚴,挖坑尺寸小了。曲憲忠趕到現場后硬是逼著他們把180余畝已經栽好的樹苗全部拔掉,重新按規定挖坑。
為確保梨產業高標準起步,曲憲忠嘔心瀝血、親力親為。在他的指導下,當地根據綠色產品標準制定了適合威縣綠色果品生產的技術規程、栽培模式,形成了“8大程序、30道工序”,實現了綠色產品生產有章可循。
“正是憑著這種鐵面無私的叫板精神和敢于負責的擔當精神,才讓‘威梨’產業從跟隨者變為領跑者。”威縣縣委書記崔耀鵬介紹,如今威縣已成為全國增長速度最快的梨產業新興縣,“威梨”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入選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2年威縣梨果產量達到14萬噸、產值17.5億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現代梨產業的標桿。
曲憲忠一貫注重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承,受聘威縣之初,他就考慮要培養一支技術人才隊伍,并幾次帶隊到河北農業大學精挑細選大學畢業生。威縣梨產業辦公室的趙旗便是其中一員。“跟著曲老,既學技術,又學做人。”他說,別看曲老年齡大了,但思維活躍,在梨樹管理方法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威縣梨產業協會理事長劉明亮回憶,曲憲忠不管走到哪里,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學所得傳授給當地的干部群眾,“他親自動手示范、現場教學,鄉親們知道了都陸續過來學,結束時他還主動把電話號碼留給梨農。”
鄭繼奎是賀營鎮袁家莊村原村黨支部書記,他們村是曲憲忠開展梨產業規模化種植的第一個試點村。十年前的袁家莊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3年曲憲忠來到他們村,手把手教梨農如何剪枝、疏果、除蟲,梨農陳舊的觀念一次次被刷新,省力高效的現代化密植栽培新模式得到了推廣應用。
2016年,袁家莊村的720畝試點梨園碩果累累,當年實現畝產梨1250多公斤,人均收入增加了1萬多元。2018年袁家莊村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據統計,“威梨”產業已帶動14個鄉鎮、226個村的8萬余名低收入群眾實現了收租金、掙薪金、拿分紅,年人均增收約2萬元。
“我就是播種機,希望播撒過種子的地方,都能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每年,曲憲忠都會組織多次培訓。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是他隨身攜帶的兩樣“寶貝”,他說給農民授課有時專業語言不好懂,視頻圖片更直觀,為此他還專門學會了拍照、修圖、課件制作。
在曲憲忠的影響帶動下,威縣建立健全了首席專家制度,創新農民職稱評定改革,一大批專業人才落戶威縣,搭建起全面覆蓋及支撐梨產業帶發展的人才體系。目前,全縣每萬畝梨樹有一名高級技術人員,每千畝梨樹有一名中級技術人員,每百畝梨樹有一名初級技術人員,還培養了420名職業梨農,實現了“村村都有技術員、戶戶都有明白人”。
鑒于發展“威梨”產業的突出貢獻,曲憲忠連續四年獲得政府獎勵,他一分不要,倡導成立了梨產業發展“曲氏創新貢獻獎”,將63萬元獎金獎勵給了85名全縣梨產業發展先進典型。
去年12月18日,他離開威縣,說回石家莊的家里取些藥品、衣服就返回,但沒想到,這一去竟成永別。2023年1月9日,曲憲忠因病逝世,享年77歲。
曲憲忠走了,西沙河流域的十萬畝梨園,一派生機盎然……這里的每一顆“威梨”,都是獻給他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