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浙江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路子,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和關心指導下,對準“農業‘雙強’、鄉村建設、農民共富”主賽道,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全力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全速推進鄉村振興補短提能,全面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省。
一是高規格研究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把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列入“8+4”經濟政策體系、“千項萬億”工程、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統籌部署,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聽取情況匯報,分管領導每月召集研究項目建設,形成重項目、抓項目的鮮明導向。二是體系化推動落地。建立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4+N”工作體系,即省市縣一體貫通的1個專班體系,糧食安全、基礎設施、農業產業、鄉村建設等4個重點領域,監測調度、會商交辦等N項推進機制。每年滾動推進重大項目1000個以上,落地投資2000億元以上,實現項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粗到精的躍遷。三是全系統齊上跑道。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在項目招引、落地推進、要素集聚等全環節發力,真正做到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盯著項目干,涌現出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蓮都“用地儲備庫”等一批高招實招。
一是聚焦重點領域。在農業產業領域,聚焦現代農業“126X”體系(糧食安全、農業“雙強”和現代農業園區等六個“百千”工程),五年安排80億元支持農事服務中心等建設。在鄉村建設領域,聚焦城鄉承載能力提升,五年投資1萬億元補齊基礎設施、產業平臺等短板。在農民共富領域,聚焦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支持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片區組團等項目建設。二是瞄準重大項目。圍繞“一根草、一片葉、一盤菜”等“八個一”特色優勢產業,滾動儲備一批具備先進性、示范性、引領性的省級重大農業產業項目,謀劃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94個,其中10億元以上13個。三是緊盯招大引強。建立農業農村招商項目庫,分層分類設定項目入庫標準,加強“大好高”項目招引,改變過去“小散弱”面貌,連續兩年簽約投資項目28個,達成投資意向187億元。
一是財政優先保障項目建設。建立“大三農”“8+1”財政資金統籌機制,整合55億元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設施農業等項目建設。出臺《鄉村振興支持政策二十條》,全省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資金占比達7.1%。每年安排近3億元財政資金激勵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投資,撬動社會資本投資180億元。二是用地重點支持項目建設。建立投資正向激勵機制,對農業農村重大產業項目用地保障單列跑道、單設標準,每年安排1000畝以上建設用地指標獎勵。率先探索農業標準地改革,創建凈地標準和項目招引標準,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在“三區三線”劃定中“調規預留”農業農村發展空間17萬畝。三是金融傾斜保障項目建設。創新“政銀險擔基”一體化發展機制,推行專項債支持鄉村振興發行模式,為擴大有效投資蓄滿金融活水。2022年,全省涉農貸款余額超7萬億元,發行農業農村專項債596億元,專項債規模、省級農擔授信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一是堅持“清單化+閉環管”。抓實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建立任務、責任、問題、時限“四張清單”,構建從設定目標到實現目標的全生命周期監管機制,實行省定方向、縣競項目、評審入庫、入庫問效、閉環管理、全程跟蹤。二是堅持“數字化+精準管”。依托浙江數字鄉村大腦,建立“惠農直通車”數字應用,實現從項目立項、評審到驗收、評價的全程在線管控。推進有效投資“一件事+明白紙”集成改革,依托數字化平臺歸集2009項涉農資金補貼政策,智能關聯32萬畝招商地塊,推動投資事項與招商需求智能匹配、精準直達。三是堅持“制度化+規范管”。建立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對轉移支付專項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的項目績效實行穿透式管理。全面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村集體+農民”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把更多產業增值留給農民。下一步,將加碼、加力、加速挖潛力、推項目、擴投資,更好發揮項目投資的乘數效應、富農效應,奮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浙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