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琛斐
中北大學體育學院,太原 030000
抑郁癥對于人的正常生產以及生活會造成巨大影響,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類疾病,患者會伴隨持續性的心境低落,大部分患者會伴有抑郁、自卑、情緒低落甚至厭食等不良情緒,癥狀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焦慮、思維遲鈍,并且有可能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精神疾病的表現,最嚴重的抑郁癥患者會出現自殺傾向。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不斷上升,人的心理耐受能力也相對較差,因此,產生以上不良反應的整體概率也有所上升。目前,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截至2020 年末,抑郁癥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預計到2030 年左右,抑郁癥將會成為全世界范圍之內疾病負擔的首位。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居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不斷增加,工作壓力不斷加大,由此,導致居民日常的工作以及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不斷加大。另外,當前國內成年人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基于此,醫學界以及心理學界都在探討緩解抑郁癥的有效方法。運動本身是一種綠色、無毒副作用而且具備較高經濟性的抑郁癥緩解和改善的治療方案,其不但能夠培養人的品質、團隊意識,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對于學生整體的社交能力、心理耐受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文章主要針對當前抑郁癥發病情況和抑郁癥的發病原因等進行探討,并且針對運動療法對于抑郁癥的緩解作用與價值進行探討。
導致大學生發生抑郁癥的最主要因素涉及到心理以及生理兩個層面,按照相關研究分析,目前抑郁癥的家庭內遺傳概率為31%-42%,伴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因遺傳因素而導致的抑郁癥整體發病概率也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除此之外,由于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正常基因表達異常,出現異常基因等因素都有可能會最終導致抑郁癥的發生。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性格內向、基礎代謝能力相對較低、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身體素質低下等因素都是抑郁癥的敏感因素。通過針對國內的體制現狀展開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大學生群體的體質下降趨勢較為明顯,由此導致抑郁癥發生的整體概率也在不斷提升。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人體體液系統激素下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抑制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人的心境出現持續低落的情況,長期如此就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情緒層面的不良狀態,并且有可能導致患者自身在認知層面上出現相對嚴重的偏差,自身對于生活會產生相對消極的體驗感,并且有可能會出現自我否定的情況。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人一旦出現抑郁情緒,就可能導致其自身出現嚴重的自我否定,并且有可能會導致認知層面歪曲的現象出現,一旦遇到偏激實踐就有可能會導致抑郁情緒的出現。另外,患有抑郁癥的人也會時常會自我反思,整體具備較強的極端性,主要表現為制定過高的目標,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既定目標,而導致自身的心理壓力加大,一旦不能順利的達成目標就有可能導致自卑心態的出現。
生活環境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此外,社會以及自然環境本身對于抑郁癥患者所造成的影響也體現在諸多方面。如果人所處的家庭環境較差,有可能導致心理發育健康程度受到巨大影響,人一生當中家庭是最主要的生存環境,家庭環境的整體質量對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健康心態以及開朗性格的養成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通過分析相關研究發現,人所生存的家庭環境如果和睦而且團結凝聚,則其本身所表現出的社會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強,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明顯更強,從而能夠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反之,如果一個家庭內部經常發生矛盾沖突,在此環境當中成長的人大都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社會適應能力也較差,不會處理人際關系。由此導致個體的心理呈現出明顯的落差,心理層面上存在諸多的缺陷,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抑郁情緒,最終導致抑郁癥的整體發病概率提升。
第一,通過開展體育鍛煉,能夠幫助抑郁癥患者進行注意力轉移、改變患者的興趣,并且進行適當的情感發泄,由此患者自身的神經緊張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從而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平衡;第二,通過適當的身體活動以及必要的身體鍛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提升機體活力,對于患者自信心的增強,同樣具備十分重要的價值,除此之外還能夠幫助患者改善日常思考方式,從而更好的提升自己對于生活的控制能力;第三,體育運動本身是一種十分積極的活動類型,更好地促進患者身體健康具備重要作用。通過神經性實驗結果發現,當人體進入運動狀態之后,大腦當中主管情緒的右半球興奮度會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使運動者進入到一種相對愉悅的整體氛圍當中,由此鍛煉者自身的快感以及成功感也會得到極大程度的加強;第四,通過開展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幫助抑郁癥患者穩定情緒,對于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同樣具備重要價值。
對于抑郁癥患者,要想更好的提升運動干預治療的整體效果,必須選擇合適的運動干預方法。目前,相關研究表明,舞蹈、太極拳、跳繩、散步等運動對于抑郁癥都具備良好的干預作用:(1)舞蹈療法。以具備健身功能的舞蹈作為主要的干預方式,如果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排練不同的舞蹈來強化干預的效果,則應該聘請專業的教練來進行制定,在實際干預過程當中建議每周開展4 ~5 次,每次的時間控制在60min 左右,避免患者過度疲憊。(2)慢跑。通常情況下,慢跑應安排在晚上,步頻保持在120 步/min 上下,每日持續時間應在15min 以上。(3)跳繩。通常抑郁癥患者的跳繩頻率應在30 ~60 次/min,每次持續時間應≥10min。(4)散步。針對抑郁癥患者的散步應該盡可能在安靜、舒適的環境當中進行,針對體力較為充沛的患者可以適當的延長散步活動的時間,從而更好的強化散步活動的整體應用效果。以上活動結束之后,患者的家人需要做好必要的支持工作,例如:可以給患者適當的進行太陽穴的按摩或者肌肉按摩,從而讓患者能夠全身心的放松,這對于更好的調節患者情緒的穩定性,強化干預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第一,針對抑郁癥患者在實際開展體育運動干預之前,必須要針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開展醫學檢查,以此來了解患者機體是否存在心血管的并發癥,了解患者心功能的基本狀況。同時還應該開展血管功能負荷試驗,從而確定最大心率或者最大耗氧量,這對于確定運動的強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第二,在實際參與體育鍛煉過程當中,必須要講究衛生,針對運動時間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而且需要做好運動場地的選擇工作,所有活動開展之前都必須要做好充分的熱身以及準備活動;第三,在整個運動開展過程當中,必須要針對運動者身體狀況展開科學的自我觀察,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必須要及時停止鍛煉并且做好異常情況原因的排查;第四,抑郁癥患者的鍛煉干預周期應該以3~6 個月為宜;第五,針對患者定期開展檢查,并且依據檢查的結果,以及患者自身的運動感覺進行及時調整,這對于更好的保障運動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內啡肽是由人的腦垂體以及下垂腦分泌的一種嗎啡樣物質,其自身具備相對較強的鎮痛作用。內啡肽能夠讓人產生快感,而且能夠使人感到精神愉悅,因此,內啡肽還有“快感荷爾蒙”的稱號。關于內啡肽的假說最早是由Christie 和Chesher 在1982 年所提出來的,這其中的觀點主要是由于借助體育活動能夠有效的控制機體β-內啡肽的釋放,進而讓運動者能夠有輕松愉悅的感覺,此外,還能讓運動者感到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最終達到預防以及改善抑郁癥之目的。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人在經歷過60min 以上的運動之后,機體當中的內啡肽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而人在經歷較為激烈的體育比賽之后,一部分運動員即便是受了重傷,依然能夠堅持的完成比賽,并且獲得相對較好的成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啡肽具備鎮痛以及振奮精神之目的。在有氧運動的過程當中,能夠釋放出一定量的內啡肽,而內啡肽本身對于緩解患者自身的精神抑郁癥狀同樣具備十分重要的價值。另外,還有研究認為在經歷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之后,人體內的內啡肽含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還有研究認為內啡肽對于人的性格也會起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作用,能夠很好的提升人自身對于不同類型壓力、各種刺激的忍受閾。也有研究認為長期運動的人身體對于嗎啡等物質的敏感度以及耐受度都會降低,只有通過不斷的加大運動鏈才能夠更好的滿足人自身身體的基本需求。因此,關于內啡肽的學說依然有待于進一步證實。
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兒茶酚胺類及5-羥色胺(5-HT),它們都是重要的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傳遞著生理信號,調節著機體的基本生理功能。兒茶酚胺類可調節人的生理情緒,特別是可以促進積極情緒產生,抑制消極情緒。為探討體育訓練對抑郁女大學生的抑郁狀態以及兒茶酚胺類遞質含量的影響。相關研究以為,輕度或中度抑郁的女大學生進行了抑郁力量訓練(8 周,3 次/每周,強度為50%~70%最大負荷的力量訓練),抑郁有氧訓練(8 周,3 次/每周,強度為50%~70%最大心率的健身跑),分別設計抑郁組和正常對照組,每組皆為15 人,分別于實驗前、后用抑郁篩選量表CES-D 進行抑郁水平評估測量受試者的抑郁狀態、血漿5-羥色胺(5-HT)以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所有的患者在經過為期8 周的運動之后,運動組患者的自身的CES-D 水平呈現出明顯的下降,患者的抑郁癥癥狀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經檢驗,此組患者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5-HT 水平也明顯比對照組更低,由此說明其干預效果相對較好。
在社會整體不斷往前發展以及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之下,人自身的身心健康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重點,隨著競爭的不斷激烈,人所面臨的的壓力也不斷增大,因此很多人都有了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長期從事中低強度的身體鍛煉,能夠起到很好的緩解抑郁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