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15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價值旨歸的綜合教育理念,是大學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關鍵途徑。2020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盵1]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已在全國高校中形成普遍共識與共同意志?!洞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分別從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維度進行全面的自我探索,在充分結合職業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科學決策、確定發展目標并積極踐行與反饋調整。該課程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統籌,關注學生的全面和終身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深化的過程,二者在教育目的一致性、教育內容的相通性、教育對象的針對性、教育功能的互補性方面表現出高度契合。[2]體育院校肩負著培養專業體育人才的時代重任,通過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自覺以思政賦能,需要授課教師深刻領會時代要求,在契合學校辦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特征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從價值塑造的角度有效保證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促使生涯規劃教師必須加快課程思政與生涯教育形成合力,讓學生學有所悟、悟有所動。首先,起源于西方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中國大學生的匹配度受限,本土化發展需求迫切,要求明確課程總體的價值取向,在強化中國特色價值觀引領的基礎上實現生涯教育本土化理論體系的構建,增加教學內容的思想高度和情感厚度,讓學生立大志、有擔當,銘記自己由誰培養、應該為誰付出。其次,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側重點多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習得,教師在實踐環節中僅以專家的身份從理論角度出發闡釋部分測評結果與職業特質的匹配與組合,缺乏個體針對性,也將導致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中應對變化乏力。[3]“因課制宜”地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激活課程內生動力,既能夠激發教師積極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又能夠激發學生從生涯被動探索變為主動規劃探討,努力探求生涯發展的意義,增強學生的職業生涯適應力。
理念問題的解決是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力度的重要先行工作,明確課程思政資源挖掘的理念,將有利于打破授課教師各自為政的思維定式和不利局面。(1)立足課程本體進行課程思政資源挖掘,不虛空。淺嘗輒止只會讓教學效果打折縮水,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杜絕形式主義,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瞄準出發點,達成知識目標、找準著力點覆蓋能力目標、明確落腳點實現情感目標。只有從課程本體中用心發掘、提煉思政元素,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把課程思政做成口號和標簽,保證課程思政的源頭活水才能在課堂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情感的浸潤、價值的引領和正能量的激勵。(2)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榜樣力量,不媚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將有效拓展課程思政資源。首先,課程思政教學是課程開發中的文化抉擇,是文化在課程建構場域內部的轉換和承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智慧精髓的歷史積淀,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4]中國歷史典故、中國詩詞文化均為大學生汲取生涯發展智慧與力量寶庫。其次,榜樣精神對于大學生在人生重要的時間節點做出職業規劃與選擇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根據中國榜樣的職業身份,借助深藏于民眾之中的磅礴力量、傳遞家國天下的愛國情懷、凝聚休戚與共的共同意識。(3)以“體育能量”賦能課程思政建設,不忘本。從學校定位與發展戰略出發,“因校制宜”地展現體育人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團結協作、遵紀守法等事跡精神,使“三全育人”更鮮活、生動;與時俱進地探索體育相關職業世界,以“冰雪+”復合發展模式、“科技冬奧”效應下的多元化就業機會為切入點,拓展思政素材,精準融入、精準發力、實現“精準育人”。(4)立足學情分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枯燥。將真正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內容融入生涯規劃課堂,需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和學習程度。體育院校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競爭意識和挫折耐受力,但理論能力相對薄弱、對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缺乏科學安排,常常因外界環境的變化放松自律,只有真正做到“以學定教”,才能提升課程思政融入的認可度和信效度。
為實現本課程的價值引領,經廣泛調研及多輪篩選,最終凝練出本課程的六大思政元素,即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及其方法論、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奮斗幸福觀、愛崗敬業和文化自信。
人生向縱深發展,向更廣闊的世界邁進要求大學生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有效提高解決自身職業發展問題的本領。體育院校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但要正確認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即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規劃職業生涯發展,同時也要關注各階段所呈現的新特點,盲目做計劃只能半途而廢,只有立足當下積極進取才能突破內外在的障礙、開發潛能以獲得自我實現;要正確認識矛盾,不斷強化問題意識,職業發展是每個學生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積極面對、因勢利導才能解決實質問題;要掌握好唯物辯證法,突出生涯規劃的系統性與平衡性,善于處理學習生涯發展階段中的局部和全局、短期目標和人生目標、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的關系;通過調查、實踐認清環境中的機遇與挑戰,堅持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探究職業生涯,作出理性的人生戰略抉擇。
“家國情懷”體現為個人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使命感。職業發展專注于親情眷念、自我圓滿無可厚非,但不應忘記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強則國家強,國家發展同樣關乎自我榮辱,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職業價值觀教學模塊,通過案例引入介紹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員胸懷“祖國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將運動項目與報效祖國的宏偉大志緊密聯系,奮力奪金捍衛祖國榮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體育院校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應以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建設體育強國為己任,借助“職業”這一平臺積極推廣全民健身活動、普及科學健身知識、積極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祖國是個人職業成就的放大器,借時代之力才能實現職業發展的自我突破,新時代體育人要將體育強國夢作為首要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責任擔當”是指在工作崗位上勤勉盡責、精益求精,要有時代使命感和憂患意識,要敢于正視矛盾,善于解決問題。體育事業承載著強國富民的歷史使命,健康愿景已發展為國家戰略,體育院校大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健康中國目標實現和生活質量提升才有希望。體育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培養學生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寄托勤學實干中,培養過硬的職業本領,在擔當中歷練,在履責中成長。在職業能力教學模塊,讓學生課前觀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鉗工方文墨的事跡報告錄像,感受“文墨精度”對“大國工匠”精神的詮釋,通過課上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到能力是職業選擇的現實基礎,在校期間要努力提升專業知識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遷移技能,只有在平凡的崗位上肯干實干、踔厲奮發、不斷創新,用自己的力量與堅守敢擔當、會擔當、能擔當,才能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
“奮斗幸福觀”深刻揭示了新時代幸福的來源和真諦,闡釋了奮斗是幸福的實踐基礎和實現途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的幸福要靠不懈的奮斗來創造,國家富強也要靠人民齊心協力的奮斗來實現。體育對培養奮斗拼搏的信念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體育院校的特色本質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奮斗”的基本元素。體育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引導學生將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作為幸福與否的評價標準之一,樹立奮斗志向、保持奮斗姿態、積極提升奮斗本領。在職業選擇與目標設定教學模塊,讓關于主旋律電影《奪冠》的討論走進課堂,感受中國體育人為國爭光、追求夢想的奮斗歷程??醇t色電影、燃女排精神,引導學生進行職業選擇要勇于扎根一線,從基層做起,在歷練中增長才干。職業規劃設定目標時要詳細分解并積極行動,要將奮斗精神融于日常、融于崗位、融于人生,享受奮斗的過程并注重身心健康,成就屬于自己的職業精彩。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體育院校大學生要在時代的發展中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奮斗方向。
“愛崗敬業”是熱愛本職工作,用嚴肅的態度對待工作,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敬事而信、敬業樂群,唯有樂業、勤業、精業才會收獲有價值的人生。體育院?!洞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使學生明白,一個人是否有所作為并不完全取決于所從事職業的類型,而在于從業者是否盡心盡力、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在職業興趣模塊的教學中,通過介紹冬奧冠軍蘇翊鳴的運動職業生涯發展經歷,啟發學生認識到職業興趣是職業選擇的首要原則,實現從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的層次提升、實現從興趣到能力提升再到職業興趣的良性循環需要在實踐中持續精進。若興趣與實際所從事的職業不匹配也不要輕言放棄,要學會悅納,保持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創新,在職業實踐中體味和享受職業之路。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其文化清醒的自覺、堅定的認同和傳承創新。[5]文化向全社會提供一系列價值觀念來引領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會。體育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應凸顯中國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在職業生涯規劃導論章節,引用“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啟發學生領會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質就是要盡早立大志,為自身的職業發展做準備;在生涯發展理論模塊,融入孔子人生發展的回顧和經典論述,使學生在感受中外學者思想時空碰撞的同時加深對生涯發展階段性的理解;在職業世界探索部分,引用“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使學生明確積極探索職業環境、從盡可能多的維度了解職業環境對于職業選擇的重要意義。借鑒生涯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職業生涯規劃要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一系列中國文化核心價值中汲取寶貴的精神動力。
體育院?!洞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應直面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命題,從“學以致知”到“學以致德”,積極探索并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思考融入對家國情懷、時代使命的探求之中。課程思政的探索需要持續發力,授課教師要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進一步的探索中逐步完善和創新,從而提升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