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巧云
一、 思維導圖的特點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東尼·博贊被譽為英國的“記憶力之父”,發明了一種發散性思維的工具:思維導圖(Mind Map)。思維導圖有五個基本特點:1.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在中央圖像上。2.主題作為分支從中央向四周輻射。3.由關鍵詞或者關鍵圖像構成多個分支,層次分明。4.從中心向外發散出的連節點,每一個連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繼續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新的連節點,呈現出發散性立體結構。5.使用色彩、圖畫、代碼加以修飾。
二、為什么要用思維導圖
急速的知識爆炸時代,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很可能在他們工作時,已被更新換代,因此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永遠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可視化思維可以激發學生多種學習和思維能力,如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分析綜合能力、歸納梳理能力等,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工具。然而人們是不可以看見思維活動過程的,我們如何把"看不見的”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展現出來呢?那就要通過思維導圖把思維過程變為可視化(Visible Thinking),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讓學生直觀的“看見”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學習途徑,從而了解自己如何建立聯系,理解新知識,思考和學習的,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怎樣運用思維導圖
(一)巧用思維導圖提速單詞記憶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所學的單詞越來越多且復雜,記憶單詞越來越艱難。如果學生只是孤立地背誦一大堆英語單詞,枯燥且低效,但如果通過聯想,激活發散思維,把死板的文變成顏色鮮明的圖形,使其形象化,變枯燥為有趣,化難為易。老師可以從三年級開始將思維導圖學習策略引入英語學習中。首先學生把單詞歸類,以一個整體來學習,通過想象和聯想把單詞美化或形象化,在大腦的想像中把它們變成生動的圖像,從一個詞聯想到它的近義詞、反義詞、同音異形詞、復合詞等等,把一系列單詞串聯起來,像看電影那樣來記它們,大大提高單詞記憶效率,達到過目不忘的記憶效果!
(二)巧用思維導圖提效英語復習
每隔一個學習階段,為防止遺忘,學生必須要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有條理地歸納并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運用思維導圖可以系統地對已學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從而便于整體掌握與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感知,了解知識之間復雜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自我內化,從而生產新的思考和發現。例如,PEP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3 學生做的reading response“Trip to Xinjiang”和Unit2“Wus Weekend”。學生用4個特殊疑問句歸納了本文的要點:Where did John go?When did he go to Xinjiang?How did he go there?What did John do there?促使學生會問、想問、善問、樂問。又例如六年級學生進入復習階段,巧用思維導圖歸納梳理所學時態語法。
(三)巧用思維導圖理清寫作提綱
小學生作文思維散亂、條理不清。老師需要幫助學生養成寫作前擬定提綱的習慣,心中理清架構。老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寫作教學當中。“思維導圖”是學生在認真審題,理清題目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主題,然后確定表達主題的關鍵詞,再圍繞這些關鍵詞發散思考,確立小分支,形成不同的層次,層層遞進,將內容具體化,初步形成文章的架構,確立主次關系,避免文章面面俱到。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的思考過程,學生心中有計劃,不會偏離主題,把文章主題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如在春游出發前兩天,學生做了plan for school trip。 有了這些框架的幫助,學生掌握5個W(what、where when、which、who),1個H(how)的思維模式,心中就會有話可寫,寫作有了主題方向,條理清晰,簡單明了。在英語寫作教學中運用創造性思維導圖,可以打破學生思維的固定模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斷產生新靈感,從而創作出有獨到見解、新穎的文章。
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是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加強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學習氣氛更融洽,使學生高效學習的同時,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建立探討式的學風和班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