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義務教育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而筆者學校提倡的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性教育,正是針對初中生的生活與學習,生理及心理的特點構建而成的育人理念,其強調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著眼于學生心性的完善,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養料。
一、理念根源:心性教育的核心內涵
心性教育是指學校為了給學生提供適合其身心特征的教育支持,通過加強學生知識的傳授、習慣的養成以及性格的磨練,讓其心性不斷完善的過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心性教育的資源,是現代社會的需要,也是學校實現鑄魂育人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在愛、慧、恒中不斷滋養心靈,最終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多維透視:心性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心性教育是學生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根源。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其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支持。因此,學校通過找出教材知識與心性教育的契合點,引導學生不斷向善,向美,向真,從而使得學生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高尚的品德思想。
(二)心性教育是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關鍵動力。心性教育是數千年中華文明不斷凝結的精神珍珠。學校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心性教育,有利于學生深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且在豐盈優秀的文化浸潤中,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三、現實鏡像:心性教育的幾重困境
(一)教學理念碎片化。目前,筆者學校在貫徹心性教育的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對心性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與規劃,導致其教育理念過于碎片化,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見常規的理論知識傳播,卻未能看到真、善、美的心性引導,導致心性教育淪為了日常教學的從屬。
(二)教學形式單一化。要想將心性教育合理地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具體環節中,離不開教師創新其教學形式。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個別教師未能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往往只能將心性教育限定在課堂上,且只以說教的方式進行傳授,從而使課堂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三)教學內容淺層化。學生的心性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環境和教學內容進行塑造的。然而,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卻片面地呈現或窄化心性教育的內容,將心性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從而未能深入地構建教學內容。
四、紓困行動:心性教育的推進策略
(一)更新教育觀念,建構心性教育體系。學校一方面應當通過培訓、研討等形式,如組織教師開展心性教育研究的理論學習、邀請專家到校進行指導等活動,加強教師對心性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需合理建構完善的心性教育教學體系,撰寫具體的實施方案,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心性教育的滲透能夠常態化、合理化地進行。
(二)充實教育內容,增強心性教育融合。1.心性系列班會課。學校通過圍繞帶有“心”的漢字來設計心性系列班會課,形成愛之心性,慧之心性,恒之心性的三組主題。2.“3+2+N”全科融入心性教育。學校通過將心性教育與各學科進行有效融合,即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為主,藝術、體育與健康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從而在課程中充分利用心性教育資源,突顯學科教學的立德樹人。
(三)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心性教育成效。1.創設課堂情景,提高學習興趣。以歷史學科為例,教師在教學《百家爭鳴》這一課時,便可以通過渲染歷史情境,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歷史影片或材料,向學生介紹“諸子百家”的時代背景,并且通過組織“班級百家爭鳴會”,讓學生進行孔子、老子、莊子等角色扮演,在扮演中逐漸感悟儒家的仁愛禮治、道家的真實寬容等思想,從而促進其心性的和諧發展。2.開展探究活動,活躍教學氛圍。以數學學科為例,教師在教學“認識鐘表”這節課時,可以開展“生活中的計時工具”的實踐活動,學生們通過查閱文獻,了解古代的計時工具有日晷、刻漏、圭表等,初步認識到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又探討現在常用的計時工具有手表、時鐘等,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與創新,學生在活動中,慧之心性被逐漸啟發。
【本文系廣州市農村專項課題“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性教育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 13487)】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