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婉
為進一步了解中小學教師對“五育”(“五育”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下簡稱“五育”)融合政策的理解以及融合教育的實踐情況及存在的困惑與問題,應開展實證研究,尋找共性,進一步將“五育”融合落實到教育實踐中,使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掌握這項基本素養(yǎng)。
一、基本情況
調(diào)查通過問卷星在三所小學、三所初中及三所完全中學進行,學校地域分布廣州市越秀區(qū)、黃埔區(qū)、南沙區(qū)及番禺區(qū),清遠英德市。由各學校發(fā)送填寫鏈接到教師微信群中自愿填寫,一共收到有效問卷927份。問卷包括教育背景(包含學校、學段、性別、工作年限、任教學科、學歷),“五育”融合的認知、“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及困惑共18道題。問卷包含單選題、多選題及李克特量表。
本次樣本所選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初、高中)、廣大附中增城實驗學校(初、高中)、廣大附中英德實驗學校(初、高中)、廣大附中黃埔實驗學校(初中)、花廣學校(初中)、廣州大學附屬小學(小學)、越秀區(qū)署前路小學(小學)的教師群體,任教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教師人數(shù)分別占比30.2%、53.61%、16.18%,工作年限5年以內(nèi)的占比最多,達38.62%,這部分教師習慣被稱為新入職教師(簡稱“新教師”,下同),調(diào)查樣本男女比列接近2∶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數(shù)達899人(其中碩士222人,占比23.95%,博士3人,占比0.32%),大學專科28人,占比3.02%。所教學科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合計占半數(shù)以上;政治、歷史、物理、化學、地理、音樂、生物、體育分別占比4%左右;其他類99人,占比10.68%,這部分人大多數(shù)為行政教輔人員或綜合實踐、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群體。
二、問卷分析
1.“五育”融合的認知測量
受訪樣本“五育”融合的認知測量主要從對其“五育”融合內(nèi)涵了解程度、相關文件及政策的熟悉程度、“五育”融合有效途徑、智育教學中融入其他四育的情況等幾個方面進行。
從問卷調(diào)查結果分析看出大部分教師對“五育”內(nèi)涵有一定的了解,認識到“五育”融合教育的意義,大部分教師對在“在教學活動中,有必要融入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知識”達成共識,這為開展“五育”融合實踐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五育融合”教育政策文件及相關文獻的熟悉程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分別將學歷、任教學段、工作年限為x自變量,體現(xiàn)“五育”融合認知測量的三個問題為y因變量進行方差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學歷的教師對于“五育融合”政策文件及文獻的了解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06<0.01),平均值排序呈現(xiàn)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現(xiàn)象,可見對于“五育”政策及相關文獻的熟悉程度,本科或?qū)?粕却T士生更熟悉;工作年限對是否在教學課程中融入除智育以外的其他四育的知識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33<0.05),工作五年以內(nèi)的新教師更傾向于在教學課程中融入其他四育,而工作16年以上的教師缺少這種意識;不同任教學段與三個描述都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其中對“相關教育政策文件、文獻的熟悉程度”和“教學活動中,融入智育以外四育情況”呈現(xiàn)極顯著性差異(p=0.000<0.001),“五育融合內(nèi)涵的了解度”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01),三個學段的平均值均呈現(xiàn)小學>初中>高中的形態(tài)。
以所教學科為x自變量,授課過程中最難融合的五育情況為y因變量進行交叉卡方檢驗,全部均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呈現(xiàn)出0.01水平顯著性(chi=87.716,p=0.000<0.01),結果顯示音樂、體育學科難以融入“德育”,歷史、政治學科難以融入“美育”,音樂、物理學科難以融入“勞育”,生物、化學學科難以融入“體育”。整體來講,“授課過程中最難融合”的五育排序分別是體育(31.28%)、勞育(27.32%)、美育(21.47%)、德育(12.73%)、智育(6.8%)。融合體育最難,智育最容易,因為課堂教學本來就是一個知識傳授的過程,時時都能體現(xiàn)智育。
2.“五育”融合教學實踐測量
受訪樣本“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測量主要從校本研修活動的開展情況、授課是否主動融入、實施難度、有效融合途徑等幾個方面測量。
從表1可以看出各樣本學校都已不同程度的開展“五育”融合的校本研修活動,大部分教師在授課中有意識地融入“五育”的教育內(nèi)容,但是對課堂教學中實施“五育”融合普遍認為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分別將教師學歷、任教學段、工作年限為x自變量,“五育”融合教學實踐描述的三個問題為y因變量進行方差檢驗發(fā)現(xiàn):不同學段在“五育”融合校本研修中呈極顯著性差異(p=0.000<0.001),小學、初中學段的平均值都在3.59,而高中學段平均值出現(xiàn)斷崖式下跌到3.34;教師學歷對“五育”融合校本研修(p=0.016<0.05)與課堂教學中“五育”融合的難度(p=0.009<0.05)均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如圖1所示;工作年限對課堂教學中實施“五育”融合的難度呈現(xiàn)極顯著性差異(p=0.000? <0.001),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這種差異性越大,工作16年以上的平均值及標準差遠大于工作5年以內(nèi)的新教師;所教學科融入“五育”教育內(nèi)容(p=0.004<0.005)及課堂教學實施難度(p=0.019<0.05)中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在所有學科中,音樂學科融入“五育”教育內(nèi)容的平均值最高,化學學科最低,傳統(tǒng)語數(shù)外三主科中,語文、英語平均值相同,數(shù)學最低,如圖2所示。受訪的大部分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融合實施“五育”教學有一定的難度。結合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融合某一育比較容易設計,但是要“五育”全部貫穿,有很大的難度。
在落實“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徑中,絕大部分教師都認為最有效的途徑主要在校園文化活動設計及學科課堂教學中進行,協(xié)同家庭、社會、博物館等校外機構有效介入以及發(fā)揮班級文化建設主陣地作用和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問題也是融合的有效途徑之一。影響教師“五育”融合課程整合能力主要在于“教師習慣于分科教學,對各學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研究不夠,影響多學科之間的跨育融合”(占比66.02%)。
三、教師開展“五育”融合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基于上述的調(diào)查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在“五育并舉”訴求下提出“五育融合”的探索,目前大多數(shù)處在“預備”的階段。誠然,基于“五育融合”而來的一種新教育體系構建和落地,不會一蹴而就,需從國家到地方到學校到教師個體的全員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共同破除各種的壁壘。學校和教師,是“五育”融合的主探索者、主實踐者,是融通融合的最小單位合伙人,響應國家政策,聯(lián)動施力大有可為。
1.融和貫通是教育者應有的育人理念
中小學教師要充分認識“五育”融合是教師必須有的育人理念。學校教育活動中,很難涇渭分明地分離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分別體現(xiàn)在哪里。實際上每一種教育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綜合影響,產(chǎn)生融合效應。新時期教育之所以呼喚 “五育”融合這一新機制新路徑探索,是因為“五育”融合蘊含了鮮明的融合育人理念和思維。以培養(yǎng)德智體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育目標的訴求,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用融通式的思考方式重新審視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用融通式的設計方式重新構建教育教學活動。
2.“五育”融合是教師教學的新基本功
“五育并舉”在新時代被重新提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需要。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理應充分認識到,在教育實踐中要實現(xiàn)“五育并舉”,要有“五育”融合的教育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充分發(fā)揮每一課堂、每一教育活動綜合的五育效應,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實行基于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學方式。”要努力將課程與教學結合作為“五育”融合日常化教育教學的基本路徑,多類型地進行“五育”融合實踐。如以一育為切入點的“某育融合”模式,通過一育而發(fā)現(xiàn)五育;如以教材作為載體的“教材融合”模式,挖掘教材內(nèi)容的五育融通點;如以項目式探究為形式的“活動融合”模式,在教育教學活動引領融合各育。
3.開展專項培訓,拓寬教師的“五育”融合理論知識
學校或區(qū)域教育部門應大力組織開展“五育”融合專項系列培訓,從國家政策解讀、“五育”融合教育路徑研究、“五育”融合實踐策略等多維度立體設計培訓學習課程清單,多角度豐富教師的“五育”融合理論知識儲備。
樣本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不同工作年限及不同學歷的教師“五育”融合教育教學認識和行動存在明顯差異性情況,可采用“揚長補短”的培訓策略。即針對不同教育主體設置不同的培訓課程,以調(diào)動教師們的教育積極性,提升培訓學習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如工作5年以內(nèi)的新教師對新觀念、新理論敢于實踐,缺點是缺少足夠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應針對性加強“五育”融合實踐策略等課程學習。工作16年以上的老教師,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但學歷相對低,理論知識薄弱,且比較固守成規(guī),缺少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沖勁,可以針對性加強國家政策解讀、觀念、理論學習等課程培訓。
4.搭建“五育”平臺,提升教師的融合教學設計與實施力
抱團學習、抱團實踐,最容易形成探索研究氛圍。學校積極探索“五育”融合教育路徑,要積極搭建實踐平臺。根據(jù)不同學段及學科組織相關“五育”融合教育研講賽活動,鼓勵創(chuàng)設“融合教育”新樣本,既提升教師們的融合教學設計能力,又能逐步建構校本化特色課程和跨學科的“五育”融合教育課程。近年來,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圍繞培養(yǎng)有正確價值觀、健全品格、富有理想的人的目標,通過開展“大思政”視野下的“五育”融合路徑研究等課題研究與實踐,通過啟發(fā)式、沉浸式、情景式、體驗式、探究式、議題咨詢式等方式指向“五育”融合教育的實踐層面,創(chuàng)新性實踐了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協(xié)同育人、學科育人、文化育人的五位一體融合教育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