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璇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在農村小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它的主陣地在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
一、以情激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更應用于生活”,它是被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實踐所證實的,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素材,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感到數學與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而不是遙不可及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之眼觀察現實世界。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包裝的學問”這一知識點時,在上課伊始,我拿出了三個不同包裝的盒子搖一搖說:“同學們,這是老師送給你們六一兒童節的禮物——巧克力。這里有三個不同包裝的巧克力,你們想選哪一個包裝的呢?”學生們紛紛選擇那個看起來最大的包裝。我微笑著把三個包裝依次拆開,原來三個包裝里面都是三盒同樣大小的巧克力,我因勢利導:“三盒同樣大小的巧克力,為什么看起來卻不一樣呢?你能找出原因嗎?”學生都對這個問題充滿了興趣,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找到答案。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把問題交給學生,既可以提高情境的趣味性,同時還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和潛力。
二、營造氛圍,喚醒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掌握知識。因此,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擴大學生主動參與和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而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形成一種人人參與、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并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協作的精神,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數學實用性和趣味性,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長方體的體積”這一課時,我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觀看實驗——動手操作——小組討論——推導整理”的學習方式。先通過三個比較活動,引導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長、寬、高有關。緊接著再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出幾個不同的長方體,并在表格中記錄有關數據。在實驗前,先讓學生知道了實驗的要求,并且要通過實驗解決問題: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根據什么推導出來的?帶著明確的實驗目的,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歸納總結出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歸納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這種非“拿來主義”的學習,學生學得開心,記得牢固,使學生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成就感,進一步喚醒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三、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正比例和反比例”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操作題。在上完新課后,我帶著學生們來到學校操場,指著教學大樓問:“你們知道這座教學大樓有多高嗎?”學生們都做出了大膽估測:“15米,25米……”這時,我又問:“這些都是我們的估測,而這座大樓真實的高度是多少呢?有什么辦法可以測出教學大樓的高度呀?”有學生提出:“用一卷尺從上往下量。”有學生建議:“一層樓一層樓地量,最后再加起來。”但這些方法都被學生們一一否定了,因為太麻煩而且不切實際。最后經過學生們激烈的討論后,發現運用“同一時間里,物體高度與陰影長度呈正比例”能計算出教學樓的實際高度。突然一個學生說道:“我們剛剛學了比例的有關知識。看,讓我們在這里使用上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四、科學評價,強化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建立多元評價目標、多樣評價方式的科學評價體系,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勵學生學習,強化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在每一節課將要結束的時候,我都會采用形式各異的評價方式來對這節課進行評價:或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或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或學生自我評價等,一節課就在這樣和諧、自然的氛圍中結束。這些評價方式激活了課堂、激活了學生,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總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線老師,應意識到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特別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更應該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從而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的本領。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