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科幻電影是一個將科技發展、科技想象與藝術想象、美學探索進行深度融合的電影門類,科幻電影創造了一個包含人類對未來時空從焦慮到憧憬的所有想象的迷人世界。科幻電影也是電影強國的重要領域,是推動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上海科技影都正按規劃邁向高質量發展建設新階段,產業項目加速集聚,產業政策更加完善,產業要素更加集中,產業布局更加合理,上海科技影都品牌效應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今年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了“科幻電影周”系列活動,三場云集國內外科幻電影主創、科學顧問以及行業代表等各路嘉賓的主題論壇上,大家以“科幻,全人類視角與中國故事”“探索未知與科幻情懷”“科幻電影與超現實奇觀”及“科幻電影的國際視野與時代語境”等為主題各抒己見,以科幻電影為紐帶,以科技影都為平臺,共同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路徑。
立足現實 觀望未來
很多導演都是因為對“科幻”這兩個字自帶“童年情結”,才走上科幻題材影片的創作之路,電影《流浪地球》編劇兼導演的郭帆就是其中一位。這些年來他始終在探索和尋找國產科幻電影的新路徑。他認為科幻最大的魅力在于“未來”和“沒有邊界”,科幻永遠代表著未來,在對科幻故事情有獨鐘的孩子心底,一定會埋下熱愛科學、勇于想象的種子。從這個意義上,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觀、科學觀以及探索精神。同時,“科幻”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是全世界通用而又通俗的語言,通過“科幻類”文藝作品尤其是電影作品,能夠讓全世界的觀眾認識我們、了解我們。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當電影創作者都開始關注乃至積極擁抱“科幻電影”的時候,不要忘記——電影的核心是且只能是“情感”,而不是所謂的“概念”。有些年輕的創作者、新導演,可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過多地關注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感到興奮,讓他們成為“技術控”。然而,“科幻電影”的本質仍然是“電影”,而電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影片中出現的“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內在關聯的話,它就變成了科普片、科教片,或者科學想象片,所以把“科技元素”與“人物情感”這兩樣東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于科幻電影而言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太空旅行、火星移民、星際探索……這些現在看來還遙不可及的人類夢想,在不遠的未來都可能會變成現實。這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基于當前太空科技的研究和發展現狀所提出的觀點。在關于未來宇宙世界的科幻作品中,關于太空旅行,特別是月球旅行可能是個熱門話題,屆時科幻電影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回望的視角”,回望和思考地球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火星移民”也可能是一個很多創作者想要觸及的大主題,在那個主題里,或許電影會想象如何在那里建設一個新型的人類社會,同時也就在反思地球上人類社會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要創作出優秀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品的前提,或許就是遵循基本科學原理前提下的“大開腦洞”,人類只有“放飛想象”才可能推動未來科技的發展,有些“腦洞”甚至可以帶來新的技術突破。
眼下大量的電影創作已經獲得了先進技術的加持,而且電影制作層面的“高科技含量”亦呈與日俱增的態勢。這當然是大好事,在電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次都是電影技術的革新推動了電影藝術的進展,拓寬了電影呈現方式的可能性。但是在科幻大片制作方面擁有《盜夢空間》《巨齒鯊2:深淵》《蝙蝠俠》等成功案例的視效總監彼特·貝布,卻希望大家看到問題的另一面,他強調不能忽略電影的“創作之本”。他在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拍攝手段”的重要性。諾蘭是一個非常堅持“盡可能實景拍攝”的導演,這對于視效師而言其實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他們因此可以獲得大量非常好的素材,而這些素材是否扎實,對于后期視效的呈現,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雖然現代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完全依靠視效”來做電影的程度,但并不意味著這樣做就可以呈現最好的電影。
一方面要擁抱現有的技術,比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它可以讓我們更加快速地獲得想要的結果,而且能夠接近或達到大制作的質量水平;另外一方面,還是得注重電影“手工的”“人力的”“實景拍攝”的部分,電影的本源不是技術,電影是用故事為觀眾服務,這是永遠不能因為技術發展被忽視的原則。
順應時代 創新路徑
科幻電影的本質是嚴肅的,因為它要直面人類對自身發展、對未來世界的焦慮和恐懼。導演陸川認為,回看科幻電影的發展歷史,絕大部分都是災難片,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的兩個字就是“焦慮”:人類對當下和未來的焦慮以及對科技發展的焦慮。比如人工智能是否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地超越人類智能,統治整個地球,乃至摧毀人類文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嚴肅而又真誠地探討這些議題,可能是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思考范圍乃至使命所在。
而嘗試將喜劇與科幻元素相結合的電影《獨行月球》的導演張吃魚,則認為中國觀眾對于科幻電影的要求非常高,對于科學的依據、科學的理論基礎要求非常高。因而在《獨行月球》的創作過程中他遇到了“難題”:喜劇本身的假定性或者月球故事的假定性非常強,所以影片中有很多橋段,到底是更喜感一些,還是更扎實地遵循科學原理一點?這種平衡和取舍常常也是眾口難調且沒有教科書可循的。
把“人”始終放在科幻電影的創作核心,看來是很多專家和從業者的共識。在導演董潤年看來,科幻就是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與時代緊密關聯,與社會整體發展也密切相關。生活在當下社會的一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高科技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科學邏輯去體驗當下、思考現實、暢想未來。這就要求當下的文藝創作,尤其是科幻題材的創作要具備更嚴謹的科學邏輯。另外文藝作品的本源是探討人類情感,科幻電影也不例外,只是將人類情感置于種種極端情境之下,讓觀眾有超越日常經驗之外的情感體驗,在這個層面上,“人文”的意義顯得格外重要。
電影真正的特長不是描繪現實,而是展現人類想象的邊界,也就是“幻想”。但我們的“幻想”和前科學時代的古人不同,我們不是盲目的,而是在進入文明時代、科技時代之后,進行的“幻想”。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認為時代性對科幻電影創作具有重大影響,即便沒有技術策動、科技賦能,電影創作者還是要學會審視時代變化帶來的影響。尤其要看到現在年輕觀眾的成長環境與上一代人甚至上幾代人大不相同,他們的眼界、見識、想象的邊界,以及世界觀、科學觀、宇宙觀,究竟是怎樣的?這些都是電影創作者們需要非常關注的問題。
科學顧問 劇組標配
《流浪地球2》為了確保相關科學問題的準確性,聘請了20多位科學顧問。這條資訊在某種意義上也一度成為影片宣發的一個看點。眼下,“科學顧問團隊”已日漸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劇組的“標配”,而且越來越受重視。曾經擔任《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以及《智能時代》學術指導、學術顧問的副研究員崔原豪表示,科幻電影的科學邏輯很重要,它的創作一定要建立在現有的科學基礎上,比如《流浪地球》一開始的創作邏輯就是基于現實世界的推演。所以,能否準確呈現科學、科技,也就成為科幻電影能否站得住腳的重要因素。科學顧問團隊的作用就是在專業領域發揮為影片的“科學邏輯”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這一觀點在電影業內也有普遍的共識。科學是科幻電影的基礎,科學和電影相輔相成,科學的真實性影響著電影美學。不管科幻電影創作者的想象力再怎么豐富,對科學本身的認知通常也遠不如科學家,所以他們需要科學家的強力支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育智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他反對所謂“科幻電影的科學顧問會掣肘電影制作,不利于藝術創作”的說法。他認為,藝術的形式可以是天馬行空的,而科學的精神一定是腳踏實地的,科學顧問團隊就是要將導演“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實落地,并且提供合理的解釋。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的科幻電影,既談不上科幻美學,也不會深入人心。
科學顧問團隊的重要性在《獨行月球》的“合作實踐”中其實已經得到證明。據制片人張莉透露,《獨行月球》在拍攝的過程中,科學顧問團隊發現劇情里的“地月單向溝通”不科學,所以果斷“喊停”,然后通過基于科學基礎的重新計算,最終為劇情提供了合理化解釋。當然雙方從各自的“嚴謹的科學”和“獨特的創意”的立場出發,因“藝見”不合而產生“摩擦”也是經常會發生的事。
中國制造 人才為先
值得關注的是,《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成功實踐已經從西方科幻電影的范式中脫胎換骨地變成了“中國制造”。這不僅僅是指很多科幻電影的技術實現了本土化,也是指中國元素和中國故事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的核心。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副總經理,中國影視技術學會高新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導演、制片人、視覺指導馬平認為,科幻電影本土化是未來的趨勢。因為只有真正實現本土化,中國科幻電影才能在世界電影之林中擁有自己的位置。當然科幻電影的本土化是以人才為前提的,這不僅需要本土的技術人才和藝術人才,還需要本土各種其他領域的人才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科幻電影的本土化。
對于未來本土科幻電影的人才培養和儲備,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CEO姬少亭很有信心。她說,現在的一些科研院所、研發單位里,很多年輕人都是科幻愛好者。在電影界,很多導演和制片人也是資深的科學愛好者,比如《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每天都在作研究,這群年輕人都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故事,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在姬少亭看來,這些青年電影人是科幻電影本土化真正的希望所在。
科幻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夯實科技土壤,營造科學氛圍。這也是許多電影人、科學家、科學博主的使命。他們使科技的發展,切實地走到了普通人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樣遙不可及。制片人、微像文化CEO張譯文認為,科技發展給了年輕一代一種優勢,使得他們有了可以利用各種載體來傳播科學基因的機會。
科影融合 大勢所趨
如何融合前沿科技,推動電影國產化高新技術發展?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張偉用“融合創新”概括了當下電影科技的發展趨勢——只有融合創新才能打破傳統的、既有的運營模式,打造更高的、更靈活的、資源利用率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所謂的“融合”,是指全產業鏈和多維度的融合,除了電影生產制作流程中的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還要有產業流程的融合,比如融合了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技術的虛擬制作(Virtual Production,簡稱VP);再者是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比如電影院網絡售票和票務系統、本地系統的融合;還有網絡空間和實體空間的融合,比如VR、AR和影院的融合。
隨著“AI+行業”的創新應用,大模型會緊緊圍繞著行業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機制,形成生態,服務于電影行業的智能化。全球科技發展趨勢所呈現的交融、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日趨明顯,基于技術迭代和產業應用的融合創新正成為促進技術創新應用的新引擎、行業創新應用的新動力。
也有觀點認為,影視行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就是元宇宙,無論是從前期的創作、攝錄、制作,還是后期的放映、宣發、運營,元宇宙中涉及的5G、XR、AI、3D技術都將為電影技術的升級提供支撐。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首席數字官孫翔云說,元宇宙的“開放性”和“兼容性”,決定了它可以和不同的行業、場景進行結合,從而實現生態共建,元宇宙是自主可控、自由探索、即時交互和實時在線的,無論是我們已知的AI技術也好,AIGC也好,還是ChatGPT也好,都可以融入我們的創作中,共同打造一個新的生態共建模型。
技術手段 服務內容
關于新技術給未來電影創作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轉變的問題,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黨委副書記、中影CINITY總經理、中影華夏影視設備融資租賃總經理邊巍提出,在擁抱和利用新技術的同時,也要重視內容的協同優化,一個新技術的出現,一定要跟內容相結合。如果要想讓一個出色的顯示技術充分發揮優勢,相應的內容一定要針對這個顯示技術做調整和優化,這是未來需要從業者持續努力的地方。任何技術的升級,本質上都是為內容而服務的,任何技術手段,它的目標還是能夠讓觀眾更沉浸地、更快速地、更毫無知覺地進入到這個故事里。
邊巍還特別提到,他們首次嘗試在CINITY的推廣應用中設置企業標準,從而保證創作者在他的創作空間里所看到的效果,能夠完整地呈現在影院的大銀幕上,通過技術手段為創作者和觀眾之間搭建一座透明的橋梁,讓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隔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容創作和技術應用的整體性。
《長空之王》導演劉曉世則是新技術助益電影創作的實際受益者。他透露,在拍攝影片時,為了讓演員能真實感受到駕駛戰斗機的各種挑戰,他們在模型設計和機械裝置的研究上可謂煞費苦心,劇組做了4架1∶5的“殲—16”模型,每架長度是5.7米,堪稱龐然大物,但是跟真的戰斗機比起來它還是小個子。如果只是在空中飛行的話,我們基本上看不出這個飛機的真假,因為它可以模擬失速、尾旋和眼鏡蛇機動,在空中有很好的機動性能,確實非常酷。劉曉世強調,沒有常識的想象力是對想象力的誤解,沒有真實的體驗,演員的表演即便再努力,也會失真,新技術能幫助我們去實現拍攝上的不可能,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沒有節制地發揮想象力,那樣會失去真實感。
新技術產生新意義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海外影人,繁星滿天影視公司首席執行官、國際電影制片人艾秋興,見證了過去三十年間電影技術的三次重要升級,及其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影響和轉變。然而,對于新技術的出現和更迭,艾秋興卻表現出了謹慎的態度,她坦言,當新技術被創作者當成一個工具使用的時候,它確實能幫助電影人去實現自己的想法,但很可能它也只是充當了一個“玩具”、一個商業噱頭的角色,僅僅是為了吸引票房而已。她毫不避諱地指出,在《阿凡達》火爆之后,市面上充斥著大量3D影片,全然沒有考慮到影片的內容和題材屬性,這樣的市場運作顯然已經偏離了新技術對電影創作加持的初衷。
艾秋興認為,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新技術,應當是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性,且能直接參與電影創作本身的。她以張藝謀導演的《影》為例,觀眾一直很感興趣影片中的兩個“鄧超”的“對手戲”是怎么拍的,這完全是張藝謀導演團隊的一個“發明”,他通過一個特殊的傳感器裝置與攝像機進行實時互動,解決了空間的精準定位問題。演員在真實的場景里,通過真實的表演,實現了以往需要依靠后期虛擬技術才能實現的效果,這就非常有意義了。
編劇、導演瑞奇·梅塔也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創作者始終應該保持清醒,以一種合理、節制的方式使用新技術。應該首先考慮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么,然后再考慮怎樣通過技術來幫助我們進行表達。換言之,我們的想象力應該是被約束的,而技術本身卻是不被限制的,所以對我們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怎么樣去使用這些技術。
他以最新創作的劇集《偷獵者》為例,劇中有一組長達90秒鐘的描寫大象在森林里被捕殺的鏡頭,為了增加藝術效果,創作者運用大量特效近景,給觀眾營造了一種“一切近在咫尺”的效果。“我們想要拯救這些動物,但如果沒有這么生動的場景,觀眾很難被打動,從而產生同理心。”五年前,瑞奇同樣想嘗試這樣的鏡頭表現,但受制于技術沒能成功實現,而今天他終于有了這樣的機會,他認為這才是新技術出現的意義——我們使用這些技術,就是希望它能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內容,帶給觀眾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當前,科技正在并持續地改變著人類生活,從虛擬現實到人工智能,從元宇宙到智能化內容生產,從火星探測到月球登陸,都為科幻電影創作生產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生活源泉。電影創作者也正努力展開豐富的藝術想象,以理性的思考、詩性的表達,為觀眾描繪一個充滿創造的未來科技圖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既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同時也要立足中國的文化土壤,積極探索科幻電影的中國式發展路徑,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科幻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