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摘要:在新形勢背景下,每部紀錄片從初始準備直到拍攝完成,不僅是導演表達心靈、提升自我的一個心理過程,更是紀錄片導演素質與能力的真實表現。紀錄片導演素質及能力是紀錄片的基礎與保證。本文基于紀錄片這一視角,對導演的素質及其能力的主要內容進行闡述,隨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提升簟略。
關鍵詞:紀錄片:導演素質;創作思維;知識儲備
導演作為紀錄片創作的關鍵,是紀錄片拍攝工作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其借助鏡頭畫面,并融合聲音描述以確保對現實錄制的完成,并在片中落實各種創意性安排。紀錄片創作質置受到多項因素影響,但導演的素質與能力是紀錄片創作的基礎。鑒于此,紀錄片借助導演的鏡頭真實、客觀且全面地展現現實,而導演則經由紀錄片的制作來對現實進行觀察、描述、思考及闡釋。因此紀錄片導演自身的工作素養及實踐能力,直接左右著紀錄片成品的質量。
紀錄片導演的核心工作職能
在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過程中,紀錄片導演要承擔極為重要的職責,同時工作內容復雜且繁瑣,涵蓋紀錄片前期策劃、節目準備、實施攝制、組織指揮、協作溝通及后期編輯等多個環節。
第一,就前期策劃階段來說,導演要在明確紀錄片立意的前提下,開展與作品制作的資料收集與調研,聽取受眾對于選題的分析與意見。同時明確團隊組織架構體系,落實制作流程等多項工作。第二,就節目準備階段而言,紀錄片導演組要及時匯總各方意見及建議,以書面方案的形式明確拍攝流程、崗位職責、人員安排等,確保相關部門、崗位及個人緊密協作,確保紀錄片順利拍攝、制作。第三,就實施攝制階段而言,紀錄片導演要擬訂具體的計劃表以明確相關攝制內容、流程、人員、物資、車輛及時間安排,確保拍攝與排練可以有序推進。第四,就組織指揮及溝通協調而言,則紀錄片導演要在拍攝前通知全部工作人員準時到崗待命,檢查各崗位設備、通信與技術有無問題。同時做好現場調度及指揮,及時處理好各類突發事故,保持各方交流順暢。第五,在最終的后期編輯階段,導演必須充分把握好紀錄片的編輯風格,同時明確紀錄片整體編輯節奏、風格、銜接等問題。
紀錄片導演素質與能力內容
紀錄片導演應具備的素質
其一,思想素質。對于紀錄片而言,其潛在的受眾是全社會,想要確保紀錄片質量獲得社會的認可,則要求紀錄片導演自身具有出色的思想道德素質。紀錄片導演要確保政治思想正確,一定要堅持黨性且遵紀守法,把握好紀錄片選題的正確性與方向性;同時導演還要對傳統文化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可以吸納公眾對于價值觀與責任感的正確認識,確保紀錄片向外傳達正能量,拍攝榜樣與模范性來體現作品的責任感與社會性。通常來說,紀錄片創作內容不可避免地會對觀眾形成一定影響,甚至引發相當程度的社會效應。因此紀錄片導演必須強化自身思想素質,確保作品創作的積極性與引導性。
其二,文化素質。導演利用紀錄片來講述故事或事件,主要是借助視覺、聽覺、圖像、視頻等確保作品理念與信息的對外傳遞,這意味著紀錄片具有一定的聲畫藝術這一顯著特征。這就要求紀錄片可以對真實的色彩、聲音、形體、語言及動作等自然還原,使觀眾可以從中體會到真實的故事、人物、生活表現出的藝術性。而要確保紀錄片成品完全表達如上效果,則對紀錄片導演自身文化素質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對紀錄片導演而言,要想拍攝出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則自身必然要對構成紀錄片作品的各要素掌握極為熟練。典型的要素有音樂、美術、攝像等,同時導演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確保自身在開展紀錄片創作時可以做到采取有效的途徑來激發觀眾對作品的共鳴、掌握觀眾心理走向。當紀錄片導演文化素質過硬時,其創作的紀錄片會在無形中透出更多的人文氣息,潛移默化地使觀眾透過作品即可明確其內在文化修養的真實水平,繼而在提升紀錄片藝術魅力的同時,也使導演創作特性更為鮮明。
其三,心理素質。創作一部紀錄片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長期工程,不光涉及海量工作內容,且各流程、環節極為繁瑣,這必然要求紀錄片導演具備過硬且強大的心理素質。只有心理素質好,才能在面對海壁工作內容與拍攝任務時做到從容不迫。因此紀錄片導演的心理素質也成為其必備的素質之一。通常而官,導演是開展紀錄片創作的主要負責人,其心理素質是否過硬直接左右著紀錄片成品質量及拍攝效率,這要求導演要有良好的心態來應對復雜、多變的海量工作,同時要有條不紊地安排工作。另外,現階段行業競爭日漸白熱化、創作環境也瞬息萬變,這意味著導演在創作紀錄片時必須具備較大的抗擊心理壓力能力,而時刻沉著、冷靜地處理事情,同時確保嚴謹、客觀的創作態度落實各項拍攝工作,使紀錄片質量與效益目標得以實現。
紀錄片導演應具備的能力
其一,專業能力。導演的專業能力是確定紀錄片制作質量與播出效果的根本,這也是對導演專業能力的基礎要求,更是其開展相關工作的核心能力。就專業能力而吉,紀錄片導演要具有優秀的判斷力、敏銳的感知欲及出色的駕馭能力。第一,就判斷力而言,導演需要利用好專業觀點來保證紀錄片的成品品質,同時掌控好片子的拍攝節奏,要對紀錄片中的人物、故事、背景等進行精心的設計與梳理,確保故事整體結構與氣質的穩定;第二,就感知力而言,由于觀眾審美差異,因此要吸引不同層次的觀眾目光,則要求紀錄片導演必須通過自我感知來明確觀眾的興奮點,確保紀錄片可以有效吸引觀眾。同時可以從觀眾反饋中汲取營養,為后續創作提供靈感及思路;第三,就駕馭能力而言,紀錄片本質與其他影視作品一樣,均為視聽的有效組合,因此紀錄片創作對于導演駕馭能力有著超高要求。即導演需要將紀錄片相關因素如概念、情感、故事等內容轉化成有效的畫面、視頻及聲音,同時還涵蓋鏡頭設計、腳本創作、后期編輯等,因此導演必須有足夠的駕馭能力才能完成上述工作。
其二,組織能力。導演創作紀錄片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承擔起組織協調這一能力,方能確保拍攝與創作工作的順利完成。借助導演對紀錄片制作過程的組織協調與落實施行,使紀錄片拍攝有序進行。紀錄片的創作過程是導演與攝制組、創作人員全員合作的結果,不同工種的工作落實均需要導演參與,而作品的計劃制定、試錄及后期制作等均是導演組織協調工作中的關鍵。同時,導演還要協調藝術、技術、聲像等其他部門,確保多部門協作為紀錄片拍攝提供基礎保障。導演作為紀錄片創作的管理方與工作進程推進的組織者,必須全面發揮自身的組織職能作用,同時要有集體觀念,確保借助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完成紀錄片的創作,在團隊中建立互信意識,確保集體力量得到充分運用,使團隊力量得以全面發揮功效,在全員努力下推動紀錄片創作的有效進行。
其三,公關能力。導演在推進紀錄片制作與拍攝時,必須與不同的群體交流協調,這就要求其具備出色的公關能力,處理好與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廣電行業改革,紀錄片拍攝與創作同樣要重視經費投入與播出效益。這要求導演以自身藝術思維構思紀錄片時,也要借助企業家思想來推進拍攝項目的實施。第一,紀錄片導演全力爭取領導對項目計劃的支持以確保項目得以落地,推進后續紀錄片創作實施;第二,導演要與各合作伙伴、贊助廠家建立起有效的協作關系,以確保項目推進的經費來源,同時為各廠家產品提供有效的推廣與宣傳渠道。
紀錄片導演素質與能力的提升策略
豐富知識儲備,強化自身素質
導演作為紀錄片創作的核心與靈魂,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所謂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是各類知識的匯集或生活經驗的積累,也可以是知識專長的融合。總之,導演的核心素質及能力必須是具備相當的知識儲備及終身提升自我的能力。而強化知識儲備的首選途徑即加大閱讀書籍量,因此導演必須要強化各類書籍的涉及閱讀。書籍內容廣泛且不受限,長篇小說、理論著作、人物傳記、天文地理、歷史論述等均可成為知識儲備的源泉。導演以此來提升知識含量,鍛煉耐力及定力。
同時,導演也可以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和吸收營養,繼而提煉出精華,成為獨一無二的知識力量;可以去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等觀看各類文物、藏品、畫作、攝影與影視等不同方面的優秀作品,以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豐富藝術鑒賞力。如我國著名紀錄片導演焦渡,業界贊譽其是農民導演,原因是其拍攝的《出山記》《鄉村里的中國》《五世同堂》等優秀紀錄片呈現出的顯著特征是故事發生在鄉村,而紀錄片所傳達的溫情故事如農民種樹引發的沖突故事、村委主任盡心盡力振興鄉村等。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出焦老師根植于泥土,片中故事的煙火氣、泥土情,都透出焦老師對這些題材內容的濃濃深情和無盡熱情。
優化審美創作,提升自身能力
紀錄片導演除強化內功知識儲備外,同樣要強化審美能力,以便在開展紀錄片創作時精益求精。通常來說紀錄片導演均要具備一定的攝影知識,如技術、構思等。而拍攝紀錄片就要賦予畫面一定的敘事功能,因此導演在創作時一定借助審美創作來呈現出影像后面的深層次內容。BBC在2001年出品的《藍色星球》導演是艾雷斯泰·法瑟吉爾,其在拍攝時展現出了高超的審美創作力,如利用潛水循環呼吸機和高清無人機進行從海岸至海底,從淺海地帶至深海區均做了全面的探索且系統的報道。《藍色星球》導演以奇幻無比的色彩與流暢性的畫面創造并提升了海底攝像的全新境界,在獲得大量獎項的同時成為紀錄片拍攝及制作的行業標桿。雖說現今無人機拍攝早已常態化,但《藍色星球》呈現出的影像技術流是導演出色的審美能力的最好體現。
完善創新意識,健全素質修養
研究證明,如果學者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旺盛且興趣廣泛,則其極易獲得更多獨創性的學術突破或重大貢獻。原因是這些學者求知若渴,除其在基礎專業知識上有著豐厚的累積量外,好奇心及求知欲也會驅使他們不斷進入并探索其他未知領域。紀錄片歸屬為邊緣科學這一范疇內,同時紀錄片拍攝及研究的對象極為普遍,題材更是浩如煙海。因此紀錄片導演必須要有生動的創新意識,不僅要及時收集備類素材,同時也要積極學習各類知識與技能,不斷強化自身創新意識。因為出色的洞察力、豐富的創作思維及敏銳的知識融合力可以為其拍攝紀錄片提供更多靈感。紀錄片導演借助創新意識先行在海量的題材中捕捉、策劃出適合的項目,而這個篩選題材的過程同樣依托于紀錄片導演在各行業的多重涉獵與積淀。而明確題材后,導演要進—步以自身積累的經驗、知識、思維、技術等開展紀錄片的創作,創作過程也是導演人文素養、創作思維、組織能力綜合體現的過程。
保持創作欲望,豐富創作技能
一部紀錄片品質過硬,則該作品必然全面體現其導演在創作方面的結構準確性與邏輯完整性。一部紀錄片由始至終的表達方式、視頻安排等有章可依,是因為導演的創作邏輯與思維貫穿于紀錄片拍攝的全過程。要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對導演素質與能力要求除知識儲備、審美創作與創新意識外,創作欲望才是將這些融合于作品的根本路徑。紀錄片導演只有具備旺盛的激情來開展創作,借助作品充分展現其創作理念、思維及方式,同時不斷豐富并優化創新思維,這是持續保持創作欲望的動力。而導演創作欲望的保持則要確保自身永遠保持對萬事萬物的興趣,因為紀錄片的制片人、出品方、投資方雖說會是導演創作的一部分原因,但導演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要始終堅持創作紀錄片是創作—件藝術品,而這要求導演必須提升自身素質與能力,并依靠自身為作品賦予魅力與細節,創作紀錄片要注意創作過程的所有細節并進行有效處理,這是紀錄片導演必備的實踐技能。
紀錄片作為取材于真實生活,通過對真人真事的外在表現與描述,同時借助適度的藝術加工向公眾展現客觀、真實的本質,并引發公眾思考的影視藝術形式。而要確保紀錄片質量,則必須依賴于導演的素質及其自身能力。紀錄片這一特殊的藝術門類,要求導演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鞏固實踐能力的同時,要正確應對新形勢下行業內的激烈競爭,不斷將壓力化作動力,為公眾帶來更優秀的紀錄片,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持續強化知識素質、提升實踐創作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