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卿
摘要:電視紀錄片中,畫面同語言這二者的關系,一直都是紀錄片創作所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原因是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傳媒載體,本身就是多種符號的集成物,并且主要傳播途徑便是聽覺和視覺。接下來本文就以此為前提,去探究電視紀錄片中語言和畫面的關系。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語言;畫面
多模擬話語語態,本身就是一種多感官互動的情境符號。在多模擬話語語態中,圖像與語言的關系處理一直是“瓶頸”,這是多模擬話語語悉研究的—個重要問題,學者張德祿就多模擬話語語態發表過如下的觀點,“最重要的研究就是要找出不同模式的媒介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演講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要求我們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仔細的研究,而這點,我們一直都很難弄明白。”
與此類似,在探討電視紀錄片的過程中,聲與畫之間的關系是—個無法回避的焦點問題。這是由于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多象征性的媒介載體,其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視覺和聽覺,兩者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動態的語言傳播環境。隨著人們對紀錄片的認識不斷加深,大家對紀錄片中的聲音,特別是語言的偏頗逐漸減少,因為它們是用來表現現實的實體化復合結構,是圖像思維的—種重要方式。聲音和圖像在紀錄片中穿插著各種語言形式,達到內容明了、直白的效果。以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為例,作為—部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電視紀實紀錄片,以敘述與再現這對文人夫婦的個人命運,揭示了大時代背景下,與國家命運發展緊密相連的深刻內涵。本文將從多模擬話語語態分析的角度出發,去對影視作品中的語言與圖像的關系進行研究。
多模態話語分析中圖文關系理論
多模態話語分析的必然
多模擬話語語態分析,并非表達意義的唯一途徑,而非語言以外的符號體系,則是意義的主要來源。另外,從人的整個發展軌跡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語言符號也并非人類獲取外部信息的唯一渠道。我們作為人類,還能夠通過聽覺、嗅覺等多種方式來完成對信息的接收,同客觀世界進行交互,從而幫助受試者做出快速、高教的反應。并且,在人類的認知世界中,圖像符號、身體動作等都比語言簡單、直接。而我們附圖像符號、身體動作等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語言影響。因此,在現代語言學中,多模擬話語語態分析是—個非常重要的分支。
多橫擬話語語態分析中的圖文關系
在對話交流過程中,各種模式的言語形式,不管是出于自然、隨意的表現,還是專門強調的表現,都會被用來強化、補充,以使聽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話語的含義。因此,不同模式的話語,總的來看都是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意思內涵。學者張德祿把各種模式的關系分為互補和不互補,互補的再分為加強和不加強,而不互補的則分為重疊、內包和上下文互動。增強的補充是一種以個體模式為主導,另—種個體模式通過意義來加強它;在不加強互補性關系中,不同的話語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過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語義的交際形式;不相輔相成的關系,意味著一種模式是語義的顯現,而另外—種模式會以另外—種方式表現出來,而不會對語義產生很大的影響。
電視紀錄片中語言和畫面的關系
加強的互補關系
有時,許多模式在交流中會同時發生,但這些模式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排列,而是以特定的模式為主,雖然其他模式對語義的表現作用不大,但在審美心理、具象信息、協同語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林徽因是著名的詩人,因此《梁思成林徽因》中有許多關于林微因的詩句。雖然聽眾們的詩歌欣賞大多是通過語言和文字來品味的,但是電視紀錄片中,單純地用文字來表達詩歌,會讓人覺得單調,失去了閱讀的質感,也會失去電視的直觀和形象。因此,紀錄片在詩歌和散文形式的表現上,除了文字本身的意義和審美之外,還加入了空鏡頭、音樂、字幕動畫等形式,雖然在表達詩歌的詞義方面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卻能很好地彌補詩歌的含蓄。
在展示林徽因逝世的那一段時,紀錄片采用了她的一首詩《死是安慰》,詩般地描寫:“每—個都是連環,永遠都不會張開,生就是—個結,再—個結!”漫長的旅途,永遠都在半路上,生命是一串一串的,沉重的泥土,死亡的盡頭,再也沒有了。一條小溪,一條日夜的流水,一種生命的流逝,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一次死亡,是一種慰藉?!端朗前参俊肥橇只找蚴攀篮蟮摹螒獣r詩。
在表現上,以詩歌的語言文字為主,輔以鋼琴、小提琴的低音伴奏。在這幅作品中,我們使用了三組空白的鏡頭:—組是綠色的,上面有樹枝和水珠,象征著美麗的生活;第二組畫面以藍色為主色調,山川河流,代表了漫長的生命旅途;第三個鏡頭是灰色的,太陽已經西沉,這是生命之旅的終點。除此之外,每一組鏡頭都配上了詩詞的字幕,用動畫的方式讓文字變得生動,讓人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深意。
不加強的互補關系
在傳達和再現語義時,一種模式難以完全地傳這交際者的意思和情緒,因此,必須通過其他的方法來協調、調整,以盡其昕能,也就是要用多個模式,也就是各種符號的編碼。在聽覺和視覺結合的過程中,視覺和聽覺的協調、聯合、交叉等形式表現了主體的全部含義?!读核汲闪轴枰颉肥恰坑涗浟肆核汲珊土只找蛏降恼鎸崒懻眨莾扇艘簧恼滟F史料。
如果只是一封簡單的信件,很可能會影響到觀眾對信件的含義和感受,一方面,電影的時長是有限的,沒有足夠的時間向觀眾展示,而在觀眾還沒有來得及看完信件的時候,電影就已經轉到了下一段。而單純的畫面呈現,雖能很直觀地呈現出真實的畫面,卻缺乏對抽象、內在、深層的理解,使觀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其中的情緒和內涵。
因此,這部電影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把多種語態混雜起來,使不同的語態相互強化、擴展和協調。在首部作品《父親》中,展現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梁啟超,他的作品中展現了許多梁氏家族的家書。一封信的原文是:“孩子們,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給你們寫信了,不過,這幾天來,每—張照片上都有一句話,比這封信更好?!苯袢战哟髮氊愇逶戮湃?,小寶貝五月三日來信,非常開心。許明后天,就會有兩封“不甚寶貝”的書信送來。
紀錄片在呈現這封家書時,以梁啟超的配音李立宏的聲音為主,像是梁啟超寫完信后,輕聲念了一遍,而電視畫面.卻從粱啟超故居的飲冰室開始,鏡頭掠過書桌上的墨水,讓人聯想到梁父寫信的時候,粱啟超的全家福,也被記錄了下來。當有聲語言指著大寶貝、小寶貝,兩位“不甚寶貝”時,特寫鏡頭將每一位“寶貝”單獨的相片定格,并配上文字,標明姓名。這些文字和圖片的互補,使信件的內容得到了完全的再現,充分反映了紀錄片的客觀、真實,也將粱啟超對留學子女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非互補關系中,語義的構建是以一種模式來實現的,其他模式對整個語義沒有任何影響,也不會對前一模式進行增強,而是以—個額外模式的形式存在。
不相輔相成的表現為三種形態:交疊、內包、語境交互。這三種類型在電視歷史人物題材的紀錄片中較為普遍。歷史人物題材的電視紀錄片通過探求歷史,反患現實,通過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發展的反思來展現人物的—生。透過人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軌跡,探尋生命的內涵和價值,并在追尋人物的過程中,展現出對文化的追求。這種紀錄片所展示的都是過去的人物和歷史,因此不能用紀實性的方式來記錄,而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現,以記錄的形式,特別是一些文獻材料作為證據。在《流亡》的第4集開頭,“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于1937年9月踏上了戰爭的道路?!苯庹f介紹著時間和背景,屏幕上出現了一段歷史視頻,一架飛機從空中飛過,一股濃煙沖天而起,一棟棟房子被點燃。這些畫面與文字的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作為話語背景的—種話語環境,讓觀眾對語言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依賴性。旁白說到“在那封梁在冰寄給費姨的信的一角,有一行潦草的字跡:“So much so much has happened?!边@封信的內容,沒有任何掭加,沒有任何刪減,沒有任何的修飾,只體現了紀錄片的客觀真實性,和語言是—種不相輔相成的關系。
電視紀錄片中語言和畫面的配合優勢
個性化的報道風格
電視紀錄片的語言和畫面只有很好地配合起來,才能夠呈現出極具風格張力的報道特點,從而進一步使新聞傳播更為精準、貼切。在央視系列專題紀錄片《“國寶與你同行”海外本土化傳播》中,以移動直播、圖文、短視頻等,將語言同畫面的優勢配合起來,讓海內外網友“面對面”了解大熊貓們的成長情況。節目以治愈系的內容、多元化的產品形態和技術手段向海外用戶展示中國實力及特殊時期中國在大熊貓保護方面的舉措以及中國真實的狀態,為處于病痛、疫情壓力下的其他國家人民帶去輕松、解壓、舒緩的內容,增強人們共渡難關的決心。此外,制作個性化、正能量、大主題的紀錄片產品,內容還必須要符合時代要求,掌握好時、度、效,提升社會向上向善的精、氣、神,發揮推動和引頷作用,提升社會向上向善的精氣神,如此才能夠利用個性化報道風格的新,去推動傳媒業的有序運行。讓受眾接受紀錄片作品、擁抱紀錄片作品。
多層次的謀篇布局
電視紀錄片中語言和畫面的優異配合,能夠實現多層次的謀篇布局。而多層次的謀篇布局,雖然不是電視紀錄片發展的關鍵所在,但卻能夠對電視紀錄片發揮出畫龍點睛的作用。原因是多層次且寬角度的謀篇布局,能夠讓內容呈現得更加豐滿、立體,并能以此更進一步地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人獲得深刻難忘的印象,從而提升傳播效果。比如系列專題紀錄片《外國網紅看西藏》,便是首次以兩位普通外國網紅背包客的視角深度探訪西藏,用“我走,我看,我拍,我感”的“網紅感”形式,真實記錄西藏20天所經歷的困難波折,欣喜感動,以及與當地人的互動點滴和多樣體驗。該紀錄片用適應新媒體傳播的輕松敘事方式及蒙太奇手法,將畫面同語言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短短二十分鐘內,立體展現了西藏風光、民生、交通、宗教、教育和醫療等多個維度,以及西藏行對他們固有想法的改變,有力地回擊了外媒編造出的假象和負面輿情。在制作手法上,豎屏分屏和全屏形式交相呼應,第—視角手機拍攝大量紀錄片素材,不加粉飾的樸實素材,這多層次的謀篇布局,紿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真實感。
反映熱點話題,積極引導輿論
央視在近幾年創作的多部抗擊疫情新聞紀錄片,收獲了國內外受眾的大量好評,也獲獎無數。這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些紀錄片都是在積極反映當下的熱點話題,向人們展示了各行各業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真實場景。內容不乏有記者在人人自危的氛囤下,不懼危險勇闖高風險區的場景,也有醫護人員鞠躬盡瘁的救冶情景。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重癥隔離病房內外,讓全世界第一次直觀了解到中國政府積極抗擊疫情、拯救生命的感人場面。那么類似這樣緊扣熱點話題的專題紀錄片,是人們了解疫情的窗口,也是激勵社會大眾的精神食糧。同時也很好地發揮了紀錄片中畫面和背景音配合的優勢,能夠既保證優質內容的傳播,又很好地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服務。
媒體融合傳播,實現資源共享
媒介融合是媒體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數字化、云計算發展的當下,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邁入“深水區”,在深度融合中求共存、謀發展,是黨中央關于我國傳媒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同時也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是畫面同語言配臺發展的現實基礎。此外,在這個“人人都有傳聲筒”的媒介融合時代,專業紀錄片創作者,也能夠積極搭乘融媒體技術,去搜集公眾在互聯網上發布的素材內容,以此來編輯創作內容,從而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內容價值與深度的挖掘上。此外,為在融媒體時代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更好地秉持好自身核心競爭力,并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如此地利用融媒體技術進行有效嘗試,畫面和語言會在保留視覺性、及時性、沖擊力和感染力的基礎上,又具備互動和可搜索的新特點。
本文首先從多模式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不同的符號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語言與圖像的強化、非增強的互補、非互補的關系,從而為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作者單位:靖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