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玉
【關鍵詞】雙減,減負提質, 優化,設計
2021 年8 月起, 雙減政策開始在全國各地正式實施。“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如何落實雙減,如何“減負提質”,一時成了老師深入研究的內容。原本就高耗低效的語文課堂,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減負提質”呢? 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堂一直以來總是高耗低效?是課前預習的環節出了問題? 還是課堂環節出了問題? 或是課后作業設計出了問題?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總結了自己的做法。
一、優化整合文本,為“減負提質”鋪路架橋
雙減背景下,如何“減負提質”? 首先我們老師要在課前備課下足“功夫”。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文主題明確,語文元素明確的部編本教材,有明確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高年級的每一篇選文幾乎都很長,課文包含字詞句篇的知識容量很大。在容量如此大的文本中,我們語文老師擇取什么教給學生呢? 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吧! 所以,我覺得教師要優化整合文本,為“減負提質”鋪路架橋。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學會優化整合文本:整合文本的哪些內容來實現“雙線”教學,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和人文教育的目標呢? 精選什么內容教給學生,舍棄什么不教或是略教,我們老師應該“因材施教”———根據課型和單元主題及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目標。這樣優化整合文本之后,精簡了課堂的容量,目標明確,利于學生消化吸收,為“減負提質”鋪路架橋。
二、優化課堂練習,為“減負提質”保駕護航
課堂是“減負提質”的主陣地。如何讓課堂發揮主陣地的作用呢? 一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我發現我們現用教材的課后練習設計和單元的主題及要素有著重要的聯系。語文元素層層體現在課后練習的設計中。于是,我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如果能通過課堂練習加以彌補或減輕,豈不是“減負增效”了? 在雙減背景下,從課堂要效果,減負提質是目標。所以,優化課堂練習是當前減負教改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保障“減負提質”的重要舉措,更是提高教學時效的重要抓手,是為“減負提質”保駕護航。可是怎樣優化課堂練習呢?
(一)扣準“語”字,讓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不分家
語文課語言是“根”,是“本”,課堂練習應該扣準“語”字,立足于本,著力于根。教學目標的落實,要通過字、、句、篇和聽、說、讀、寫實現。因此,設計課堂練習要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結合, 設計要經過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這三個層次,這是一個連續的訓練過程。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既要能幫助學生走進文本中習得語言,又要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思維品質,從而提升孩子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時,文章重點講解的問題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怎樣設計課堂練習與課堂教學不分家呢?這是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側重考慮的問題。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在種樹的15 年時間里,老人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怎樣的,他的想法是怎樣的,他的做法是怎樣的? 然后引導學生用關聯詞““雖然……但是……”“盡管……還是……”“……甚至……”“等進行說話,再讓學生想象寫話,用排比句的句式: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老人他不改初衷,15 年如一日地種樹:當5 位志趣相投的老人先后離開人世的時候,他初心不改,堅持種樹;當風雨同舟的老伴兒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繼續種樹;當女兒三番五次要接送他享清福的時候,他矢志不移,依然選擇了種樹。
這樣的課堂練習設計, 既扣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為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了伏筆,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課堂教學與練習不分家,有效地實現了減負提質。
(二)設計課堂練習,有效實現“減負提質”
語文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語文課堂要理解內容,更應當注重內容表達的形式。
語文課堂只有立足于言語形式的學習,才能真正地帶領學生習得語言,習得表達的方法。語文課堂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的意蘊,更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形式以及所表達的情感。
在教學老舍先生《貓》時,為了讓學生領會文章的寫法,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來展開教學:
出示句子:小貓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所過之處,枝折花落。
(1)所過之處是什么意思?———小貓所到過的地方。
(2)想象說話:一只小貓跑到茉莉花盆里,;另一只小貓跑到, ;爬到風信子花架上, ; 還有一些小貓擠到院子中央的郁金香花叢中。小貓真是太淘氣了,可作者并沒有責打它們,反而覺得它們的動作摔跤、打秋千是那么天真可愛。
(3)帶著對小貓的喜愛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
(4)小結:作者正是通過對貓的動作描寫,將其愛貓之情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語言表現出來。這就是眀貶實褒的寫法。你能再找找文中運用這種寫法的句子嗎?
通過這項課堂練習的設計, 學生感悟到小貓的可愛,體會到作者對貓的喜愛,同時探究出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動作描寫和眀貶實褒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喜愛之情。在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接著讓學生仿寫,降低了難度,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習得語言表達的方法,得“意”又得“言”,進而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三)優化課堂練習設計,力求高效“減負提質”
課堂練習本身就存在著反饋及時的優點,因此課堂練習要趁熱打鐵, 及時糾正學生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把學習的不足消滅在萌芽之中,從而習得方法。
在教學《少年閏土》時,為了提升學生概括小標題的能力,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一個“修改操”的練習。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個同學擬錯的小標題“閏土看瓜”,接著引導思考:第一段是主要寫閏土“刺猹”還是“看瓜”。一部分同學認為閏土“刺猹”的目的是“看瓜”,因此“看瓜”是主要的;一部分同學覺得這段話寫“刺猹”的內容多,所以應該是寫“刺猹”。經過思辨之后,大家覺得“看瓜”和“刺猹”密不可分,都應寫上。然后我要求大家加以修改,最后同學們把原標題中“閏土”刪去,概括新的小標題--“看瓜刺猹”。在接下來概括的幾個小標題中,讓學生遷移運用這種概括小標題的方法。
這樣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領悟到擬小標題要仔細閱讀,把握主要事件,且要準確簡潔概括。課堂練習的反饋及時明了,讓學生習在得了閱讀方法的同時也鍛煉了辯證思維, 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高效實現“減負提質”,為“提質減負”保駕護航。
三、優化作業設計,讓“減負提質”落地生根
作業是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是貫徹“雙減”方針的主要體現,更是確保雙減成功的關鍵因素。隨著2022 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頒發, 作業設計也要依托新課標而行。因此優化作業設計,就能真正實現有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讓“減負提質”落地生根。
怎樣優化作業設計呢? 我們要以語文任務學習群為基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設計。在設計作業時,我們要關注作業的設計意圖、內容和類型。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進魯迅”時,我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宗旨,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側重引導學生通過借助作者的生活經歷、作品的創作背景,抓住關鍵信息,有效提升閱讀能力。在設計的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根據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設計了基礎題型、提升題型和拓展運用題型。
優化設計每一次作業,落實“雙減”政策,讓“減負提質”落地生根。
在雙減大背景下,優化整合文本,備好每一節課,是“減負提質”的前提保障;優化課堂練習,上好每一節課,是“減負提質”的重要舉措;優化作業設計,設計好每一次作業,是“減負提質”的有效落實。讓我們在備課、上課和設計作業的日常中,踐行雙減,“減負提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