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關鍵詞】黃河文化小學音樂融合策略
引言
黃河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不僅僅是一條主干河流那么簡單,而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因此誕生了黃河文化的概念。而黃河音樂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內容、形式和風格都非常豐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黃河文化, 可以充分發揮其歷史價值和育人價值, 傳承黃河文化的同時, 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對小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來說影響十分重大。
一、黃河音樂文化的概念和價值
(一)黃河音樂文化的概念
黃河文化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黃河流域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的區域文化,該文化誕生于自然環境,由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時空交織中共同創建而成,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科技、歷史等多層次、多維度內容。音樂文化屬于復合詞匯,誕生于20 世紀50年代,可以將音樂視作文化的表現形式,將文化視作音樂的內涵和基礎。而綜合分析黃河音樂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個層面, 前者是黃河沿岸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音樂傳統與精神, 后者是黃河音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音樂作品、風格和題材等,以及其中所蘊含的背景文化、歷史意義、美學思想等。
(二)黃河音樂文化的價值
眾所周知,黃河不僅灌溉出了廣袤的肥沃土地,還見證了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變遷, 并依附兩岸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形成了極具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黃河文化,是音樂藝術的重要內涵,有著非常深刻的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
其一:歷史價值。從五帝時代到北宋年間,黃河流域一直都是華夏子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地, 所形成的黃河文化在華夏文明中同樣占據非常重要的板塊。黃河音樂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就是黃河流域在歷史進程中留存下來的音樂作品及其精神內涵,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欣賞與黃河有關的音樂作品領略不同時期的民間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精神風貌,拓展學生的眼界和精神。由此可見,黃河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
其二:教學價值。音樂文化與歷史、戲劇、詩歌等內容息息相關,從某種方面來講,反映的就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和風情民俗,通過欣賞和學習與黃河相關的音樂作品,可以將黃河音樂文化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拓展學生認知視野的同時,讓學生在感受黃河音樂文化的美、表現黃河音樂文化美、創造黃河音樂文化美的過程中, 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水平和藝術素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不同時期黃河音樂文化及其相關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勞動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學會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提高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促進學生智育、美育、德育、勞育的全面發展。
二、黃河文化與小學音樂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立足音樂教學內容,尋找融合教育支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黃河文化是其教學發展的潮流和風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自己身為音樂教學活動組織者和策劃者的身份,在深度審議音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尋找其中能夠與黃河文化相融合的切入點,讓黃河文化成為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輔助材料,以此來拓展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綜合發展。
以人教版小學音樂《母親河》這一單元中《保衛黃河》這首歌的教學為例,歌曲氣勢磅礴,蘊含滿滿的愛國熱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歌曲的創作背景切入,通過為學生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加深學生對歌曲中民族解放、抗戰勝利的渴望,將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小學音樂的教學緊密融合到一起。
(二)創設音樂教育環境,營造融合教育氛圍
環境和氛圍是影響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融合黃河文化開展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踐行陶行知先生的“創作教育理論”,契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特征,創設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教育環境,以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圍引領學生自主參與其中,充分感受到黃河音樂文化的熏陶,實現自身音樂素養、藝術修養的發展與提升。
(三)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強化融合教育效果
要想實現黃河文化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傳統的教學方式明顯不再適用, 對其進行合理的創新成為了強化兩者融合效果的必然選擇。為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 創建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新型教學方式和方法,解放學生的思想和感官,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和體驗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黃河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的文化成長和情感升華。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黃河文化,可以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在進一步弘揚本土音樂文化的同時, 拓展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精神視野,引發學生對黃河文化精神內涵的思考與關注,讓處于多元化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新時代小學生, 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學習到更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而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