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燕
所謂分層次教學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 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一、分層次教學的意義
英語課堂分層次上課是分層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英語教師智慧和創造性的部分。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性差異,體現出上課的層次性。
為了落實分層目標, 教師一定要注意先易后難,注重基礎,適度提高,真正體現“低起點、小坡度”的層次性,還要注意層次之間的銜接與過渡,使學生能學會,學得自然輕松,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自行設計例題,由淺入深,層層遞出,所設計的問題也是因層而問,做到什么層次的學生回答什么層次的問題,真正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所謂“學困生”,通常表面上看是一些學習成績差,紀律又不好的學生,但這只是表象。這些學生,其實他們的自尊心很強,但由于很少得到別人的尊重,往往表現出懶惰、膽怯和自卑。雖然他們外表裝作對什么都無所謂,有時還自視孤傲,但內心常常很自卑,缺乏自信,始終籠罩在失敗的陰影里。
體現關心愛護,樹立學生信心。教師的關心愛護是學生上進的催化劑, 平時要多給學困生表現的機會,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使他們嘗到成功的甜頭。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才智,又能增強自信心,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如課堂上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淺而易答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哪怕只答上一點點,也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消除不敢答題,怕答不好的種種顧慮。當他們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先讓他們坐下,讓一些歸納能力較好的學生回答后,再讓他們復述一遍,使他們逐漸樹立也能答好問題的信心。
2.可以降低門檻,激發學生興趣。針對學困生學習困難,接受知識慢,對學習很容易失望。要注意做到降低門檻,適當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輕松地掌握符合他們現狀的知識。這樣,逐步把學困生引入學習的殿堂,培養起自信心,激發起興趣,逐步跟上其他學生。
3.學法指導,提高學能。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創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知識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思維訓練、探究性活動訓練, 盡可能地讓學困生掌握較多的學科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善于調控自己學習過程和靈活應用各種知識的能力。
二、分層次教學常用方法
1.建立英語學習異質小組。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興趣特長、能力傾向、學習表現以及每學期前三單元測試成績,為學生分類(教師內控,不對學生公布)。異質小組由四人組成,其中一名是優等生,一名差生,二名中等生,往往具有內在互補性,在合作活動中互相啟發,互相彌補,互相幫助。小組分配應盡量最大可能地合理搭配,使各小組綜合實力基本相當,形成均勢,以使各小組公平競爭。
2.分類制定教學目標。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根據學生實際, 對三層學生的課堂教學內容分別創設教學目標,作為提高課堂教學立足點和出發點,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關系為“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基礎目標+新增教學目標=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樣,既有差別又有聯系,與實際相吻合。
3.百分制和模糊評價體制并存。百分制能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競爭意識。用百分制評價各小組,對學生個人評價采用“分類+特長+評語”的模糊評價方式,既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又培養其競爭意識。素質教育承認差異,教學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非智力因素的不同,設置安排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加大激勵作用,激活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優勢,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