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長軍 劉婕 孔冬華
關鍵詞:分類訓練唯物史觀素養培養整合教學
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1],也是歷史學科其它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3版)》頒行,多數教師能在教學實踐中, 滲透對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但因多因素影響,通過何種模式對學生進行更富成效的唯物史觀素養培養卻成為他們的困惑。本文在基于解決此問題的課題實驗基礎上對這一亟需解決的問題談談實驗經驗。
一、唯物史觀素養培養一直存在的問題
教師多因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時間不足,在教學設計時往往忽略對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培養進行思考和系統設計。而只是利用教材某些知識,隨意簡單指出它體現了那個唯物史觀原理,對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培養具有淺層化、簡單化、標簽化現象,學生聽不“懂”,更不會“用”,對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培養實際效果也不大。“淺層化” 是指教師只單純向學生灌輸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或概念本身,而沒使學生結合教材理解和學會應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原理去獨立自主的分析解決問題;“簡單化”是指把唯物史觀素養簡單化、庸俗化理解,把培養唯物史觀素養異化為機械式地講解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結論,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基于史實、借助史料、立足史觀、得出史論”的基本方法;“標簽化”是指把唯物史觀當作萬能的標簽,生搬硬套使用。分析歷史成因時,都套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進行歷史評價時,都套用“積極+3消極”“作用+ 局限”的方法。
二、分類訓練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
1.分類訓練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前提是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唯物史觀原理感知教學,同時也需要對學期教學與之協調,整體設計。高中學生處于知能迅猛增長,人生發展奠基階段,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知識的方法, 以有限的教材主干知識為載體,授之以法,養之以能,為其學習發展做好長遠鋪墊。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涵、原理觀點、唯物史觀素養的重要性、培養的方法等進行初步的感知教學,使學生用學會的“漁”再去抓“魚”,當然授學生“漁”法,必須借助對教材挖掘整合,對可以用來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史例按唯物史觀內容的類別分類整理,分類舉例教授,真正使學生學會以“漁”抓“魚”。對教材相關史例的分類整合可以是教師做, 也可教師引導學生做,一舉多得,增強學生的多種素養。
2.分類訓練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另一前提是學生要對教材熟悉。熟悉教材,分類訓練時,才能使學生更好的以“漁”抓“魚”,否則有形式無實效,擾亂了教學,還沒培養好學生唯物史觀素養,“害己害人”。教師用分類訓練法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時,要把握好學生對教材熟悉這一前提。高三學生已學完高中全部教材,對教材相對熟悉,用分類訓練法培養提升他們的唯物史觀素養比較合適,高一高二教師也可通過分類訓練法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但操作難度較大,要注意先引導學生熟悉教材。
3.分類訓練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可分散式進行也可集中式進行。分散式,就是日常教學中,在每周自習輔導課或其他適當時間,有計劃的將提前準備的對應唯物史觀內容的分類試題發給學生,定時做,之后改,總結講解,再練再講,直到收效,這樣既不影響正常高三教學,也能調味學習,增強效果。
集中式,就是連續利用某幾周課上及課余輔導,集中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素養培養的考試,考后評,評后練,反復跟進,突擊強化,這樣效果明顯,省時省力,老師方便,學生喜歡。
無論是集中式還是分散式, 都應以唯物史觀為剛,對應教材實例組題,如無恰當史例,可引入精選的史料講練考。
4.分類訓練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一定要精選題目。試題質量關系學習效果,學生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搞“題海戰”,只有選用經典題目和唯物史觀原理一一對應,才能通過考練、講評使學生通過實例真正理解透徹唯物史觀的內涵原理,真正學會用唯物史觀原理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培養和提升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目的。說到試題質量,當然需要老師從歷年高考真題或各地模擬題里精選,準確定位,恰當分類,精心組卷,既有適量選擇題,也包括問答題和論文題在內各類型主觀題,只有通過短平快的考練講,才能使學生既培養了唯物史觀素養,又復習相關知識,提升了考試素養,更好適應即將到來的高考。
分類訓練,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教學,打破了傳統模式,給教學增加了活力,激發了學生興趣,開拓了教學思路,已被課題實驗證明,都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素養,但要整合教學,注意不同方式的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