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7世紀英法海事法令與海上貿易秩序建構

2023-08-17 12:17:36柴彬齊玉鳳
經濟社會史評論 2023年1期
關鍵詞:英國

柴彬 齊玉鳳

摘 ?要:17世紀,歐洲強國爭奪海上霸權的爭斗頻仍。為打擊海上貿易霸主荷蘭,英法兩國政府先后頒布《航海條例》(1651年)與《海事法典》(1681年)。《航海條例》是英國意欲建立全球海上貿易霸權的“白皮書”,《海事法典》則是法國要求占據海上貿易頭號強國之位的“宣言書”。兩國分別以法典為武器,與荷蘭展開海上貿易的激烈博弈。英法都力圖建構以自身為中心的世界海上貿易格局,它們的爭斗同時影響了近代國際海洋貿易體系和海洋法律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重商主義 海外貿易 英國《航海條例》 法國《海事法典》

17世紀以降,歐洲大陸風云變幻,各民族國家為爭奪海洋霸權而激烈爭斗。在重商主義政策的驅使下,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1681年法國頒布《海事法典》,動用國家力量強力干預海外貿易。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1651年《航海條例》的研究大多側重考察對英國航運業的影響。國外學者的評價逐漸去否定化而趨于肯定;國內學者關注較晚,正反兩方面的評價并存。國外學者對法國1681年《海事法典》的研究,多見于對歐洲諸國海事法令的考察之中,代表性著述有《海事條例的歷史觀》《歐洲海事條例》等,它們皆將該法典視為歐洲海事法典發展進程中的一大亮點。前者認為“該條例在整個歐洲都獲得了贊譽和欽佩,并為路易十四贏得了令人嫉妒的榮光”;后者指出,“毫無疑問,它是由無與倫比的君主頒布的最為高明的立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所有鄰國的習慣法”。國內學界尚無專文研究,僅胡德坤等人關于法國海權的論述中略有提及,認為該法典對法國航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縱覽國內外學界對兩部法令的考察,均未將其視為英法挑戰荷蘭海上貿易強權的手段,且無系統性研究,留有值得勘探的學術空間。為此,筆者擬追溯兩部法令出臺的背景及內容,從國力博弈的視角嘗試解讀17世紀英法挑戰荷蘭海上貿易強權的長遠戰略,并揭示歐洲列強海上貿易博弈對近代國際貿易秩序和海洋法律體系構建所產生的影響。

一、英國1651年《航海條例》的出臺

17世紀英國政局動蕩不安,國王與議會因征稅而矛盾激化,引發內戰,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之后克倫威爾建立了軍事獨裁。新政權建立后不斷強化經濟社會職能,為新經濟法令的出臺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時期的荷蘭則處于經濟增長的一個高峰期。作為80年戰爭(荷蘭獨立戰爭——筆者注)的獲益者,荷蘭贏得獨立并與西班牙達成協議,取消了兩國間的貿易禁令,荷蘭迅速成為歐洲海運貿易的主導性力量。據記載:“只有200萬人口的荷蘭共和國竟然把它從事捕魚、航運和商業的可能性變成利潤和實力的榜樣,這刺激了17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去奮力競爭,包括形成整個科爾柏制度。”這種沖擊對英國更直接也更突出,因為荷蘭不僅是英國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承運商,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對英國的海外貿易構成了強勁的威脅。英荷貿易沖突的實質是爭奪貿易資源和區域,資源集中于紡織業和漁業,區域涵蓋波羅的海、南歐和地中海、東方及大西洋等地。

當時荷蘭的造船業因造價低、效率高而頗受英國商人的青睞。荷蘭商船的運費及造價皆低于英國,促使諸多英國商人租用荷蘭船只。至17世紀,英國商人雇用非武裝的荷蘭船只承運海外貿易的現象司空見慣,這不僅影響英國的造船業,而且降低了英國商船的軍事性能。因為按照英國傳統,商船亦是戰船,商人們出航皆全副武裝,如遇戰事則立即投入戰斗。由于海軍建設需要巨額資金,而英國財政捉襟見肘,因此海軍建設緩慢。在愈演愈烈的海上貿易爭奪戰中,英國海軍無法滿足貿易保護及國家防御之需,至1651年,英國商船依舊承擔著亦商亦武的角色。如此,數量眾多的荷蘭商船游弋在英國的貿易區域,對英國的貿易和軍事而言絕非益事。荷蘭在海上貿易中的絕對性優勢,對亟需掌握貿易主導權的英國來說如鯁在喉,國家干預勢在必行。

英國很早就有航海法令。較早的航海法令始見于理查德二世(1377—1399年在位)統治時期,那是一部嚴厲的沿海貿易禁令,規定進出口任何商品必須使用英國船只,但其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伊麗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統治的第五年曾頒布禁止外國人參與英國海岸貿易的法令,其序言闡釋此舉目的在于“更好地維持王國內的海軍”。英國從這時候開始,企圖“將對外國商人的限制與國家防御結合起來”。 但該法令也沒有被嚴格執行,因為一旦外國施以同樣的報復措施,英國的物資供給及商業貿易將會受到嚴重損失。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時期,殖民地貿易興起,英國允許外國船只參與英國貿易,但授予英國商船優先權,以保護本國商人。17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地經濟漸成規模,這為1651年《航海條例》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1651年《航海條例》主要涉及英國的海外貿易、參與人及其商船的屬性問題。這部條例規定:“從1651年12月1日起,在亞洲,非洲或美洲,或其所屬島嶼的任何地方生長或制造的產品,只能用共和國及殖民地的船只進口或者運至共和國、愛爾蘭及共和國所屬的任何領地,且船長及水手大多數都是共和國和殖民地的人,如若違反則沒收其貨物及商船。任何歐洲生長或制造的產品,自1651年12月1日起,須使用商品原產地或首次運輸地船只,才可被進口至共和國、愛爾蘭及共和國所屬的任何領地,如若違反,則如同上述規定。”條例數次強調進出口貿易必須使用英國或其殖民地的船及船員,針對性極強,旨在沖擊荷蘭的轉運業務。此后,英國與其殖民地的貿易皆受英國政府控制,英國政府逐漸掌握了與其殖民地海外貿易的壟斷權。

此外,該條例還規定:“任何種類的鯡魚,鱈魚,沙丁魚,只能用本國的船只捕獲;咸魚、鯨魚翅、鯨魚骨、鯨魚油,只能用共和國的船只輸送至共和國,愛爾蘭及英國所屬任何領地,如若違反將如同上述規定。”條例禁止荷蘭商人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合法經營漁業,意在動搖荷蘭的經濟支柱,削弱其競爭力,為英國漁業快速發展掃清障礙。條例的實施意味著荷蘭只能向英國及其殖民地出口荷蘭本國生產的商品,這就限制了荷蘭進入國際貿易市場的機會,拿不到那些規模較大且利潤豐厚的訂單。同時,該條例涉及亞歐非與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貿易,輻射范圍極廣,表明政府試圖使自身成為殖民地經濟進出口的大門,迫使殖民地經濟從屬于英國利益。此后,殖民地經濟日益融入英國母國經濟戰略之中,為英國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持。

總之,1651年《航海條例》以挫傷荷蘭貿易競爭力為抓手,謀求打擊荷蘭轉口貿易,壟斷殖民地貿易經濟,保障本國航運業的發展,強化英國經濟及國家防御力量。將國家力量作為英國對外貿易的強大后盾,使國家政策和經濟發展巧妙耦合,實現了兩者良好的互動,客觀上推動英國走上了貿易帝國之路。

二、法國1681年《海事法典》的問世

英國1651年《航海條例》將海外貿易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之中,反映了17世紀歐洲國家對海上航運業的重視,以及重商主義思潮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同時體現出英國海洋戰略的特點。無獨有偶,法國亦于1681年頒布《海事法典》,也與荷蘭競爭海外貿易的主導權,以推進法國海上貿易的發展,為法國爭奪海上霸權積極造勢。

黎塞留任首相期間,法國開始重視海權及海外貿易,他曾出臺若干措施推動海外貿易的發展,但其后繼者馬扎然忽視航運貿易,又陷入持續不斷的戰爭,使法國航運業及財政損耗極大。至科爾伯繼任之前,荷蘭商人及商船在世界各貿易區域內已經形成了絕對性優勢,這與法國盛行的重商主義思潮和海上強國戰略目標嚴重抵牾,成為法國人“一場名副其實的噩夢”。因此,與荷蘭抗衡,積極發展海上貿易,并在世界航運貿易中分得一杯羹成為法國的既定目標之一。所以有人指出:“針對荷蘭人的商業戰是路易(此處指路易十四——筆者注)統治開始以來法國政策的一個持久特征。”

17世紀荷蘭貿易飛速發展,不僅創建貿易公司,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貿易據點。這種巨大的成就令英國和法國垂涎三尺,也激起法國對荷蘭強烈的敵意。盡管法國人已在西印度群島建立了永久定居點,但至17世紀中期,“荷蘭商人主導了該地區的大部分貿易”。據記載,科爾伯曾于1662年收到報告:“在與法屬加勒比地區進行貿易的150艘船中,法國船不超過3到4艘”。 這一切促使法國出臺一系列將荷蘭排除在殖民地貿易之外的政策。與此同時,法國還積極籌建了法屬西印度公司,期望以此取代荷蘭商船在安的列斯群島的貿易。科爾伯基于“法國的任何收益都必須以犧牲荷蘭為代價”的認知,在1664—1674年間積極組織實施亞洲戰略,其目的在于打破荷蘭主導的亞洲貿易格局。

1681年《海事法典》的出臺也與法國當時的國內局勢密切相關。“馬扎然去世時,王國的財政狀況非常惡劣。政府寅吃卯糧,已花掉了兩年的財政收入。1661年的支出是從1663年的收入(由包稅人支付,代價高昂)中預支的。連本帶利償付債務需要一筆巨款。這樣的虧空在法國是空前的。”面對嚴峻的形勢,科爾伯繼任之后致力于發展工業、航運業及造船業,同時鼓勵建造軍工廠,實施較為嚴格的海軍管理政策,并竭力拓展海外貿易。他的一系列重商主義政策被稱為“科爾伯主義”。鑒于法國是農業大國,國家戰略亦仰重陸上政策,貴族階層及民眾對海上貿易等新興經濟方式依舊較為漠視。為此,科爾伯頒布法令鼓勵貴族從事海上貿易,獲取海洋貿易的收益,為海軍建設提供有力的經濟后盾。法國近代意義上的首部海事立法即在此背景下問世。

近代法國的海事立法深受歐洲傳統海事立法——特別是《奧列隆法典》——的影響,但隨著法國航運貿易的不斷發展,舊法典的缺陷日益凸顯。因此,制定一部契合當時國內外形勢、以構建有利于法國海上秩序的法典就顯得極為必要。 為此,科爾伯自17世紀60年代就著手新法律的籌備工作,歷經二十余年的醞釀,最終在1681年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海事法典》,在近代法國乃至歐洲海事立法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1681年《海事法典》體現了17世紀法國海權觀念的先進性。正如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作為將海事立法國內法化的成功嘗試,這部法典秉承了亨利二世在 16 世紀頒布的海事法中的公法和私法一體的傳統立法精神,將航海、商業和海軍三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清楚地規定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所涉及的相關權力與義務。”其次,與舊法典相比,它超越了時代,以成文法的形式為海上事務提供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標準,具有開創性及全面性。尤其是法典中的保險內容為商船及船員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并具有權威性。其三,雖然法典中明確了船長對海員的管理權限,但亦保障了海員的諸多權利。這種權利與義務的制衡,體現了契約精神,促進了航運貿易的蓬勃發展。其四,該法典體現了科爾伯重商主義的原則和精神。在科爾伯奉行的重商主義政策中,發展海軍及航運貿易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科爾伯認為要想實現法國強大,須通過增加本國的金銀儲備來實現,這就需要法國擁有品質優良的出口商品,并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爾伯嚴格規范工業品的標準,鼓勵通過本國的航運將其輸至國外。但與這時的荷蘭相比,法國航運體系較為薄弱,因此,動用國家權力調整及規范航運貿易極為必要。

1681年《海事法典》在貫徹和實施重商主義政策的過程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航運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是支撐海軍建設與王室財富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航運和海軍的良好互動亦成為推動法國不斷走上貿易強國之路的強勁動力。科爾伯頒布的法令及其一以貫之的重商主義政策在17世紀結出了碩果,有學者指出:“1650年左右,荷蘭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很可能比歐洲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荷蘭人被他們的競爭對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超越,因為這些國家除了擁有較多的人力物力之外,還有較強的軍事實力。”

三、以法提升國家競爭力

從歷史沿革及內容來看,兩部法令皆以先前法令原則為基礎匯編而成,但1651年《航海條例》更多是英國對自身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為該時期英國航運業“量身定做”的;《海事法典》則更像是將“舶來品”與本國實際狀況相結合而形成的。

19世紀一位英國學者認為:“英國海事法和商法并沒有與商業、制造業和航運業的巨大發展同步并進。甚至在今天,英格蘭也沒有像歐洲的其他國家一樣,擁有完整的和系統的海商法令。” 但是,英國卻可以隨著商業和航運業的擴大而制定相應的專項政策。英國議會頒布關于貿易和航海的法案大多只包含單一和獨立的主題,目的在于促進國家政策的推進及實施。自17世紀中期開始,一系列用以規范和闡明英國船只特權及財產轉讓權的法令都被冠以航海法令的名稱,“這些法規起源于國家政策,其目的是增加英國航運業的收入,并為國家海軍提供海員,同時成為島嶼帝國的天然堡壘”。

1651年《航海條例》是英國針對海上強國荷蘭頒布的一個具有多重目的法令,旨在應對荷蘭的海上貿易競爭,增加英國的航運和海軍實力,同時保障英國擁有足夠隸屬于本國的商船及船員。議會用國家法令保障本國的海上貿易,為17世紀60年代以后國家海軍獨當一面贏得了寶貴的過渡期。此外,“該條例打擊了荷蘭,而在由此引發的戰爭中,荷蘭的貿易和船運所受的損失比英國大”。《航海條例》將經濟策略和國家防御結合在一起,為建立以英國為主體的世界海洋貿易體系奠定了基礎。

1651年《航海條例》也是重商主義經濟學說在英國的重要實踐及表現,意在加強本土與殖民地緊密的貿易聯系。英國壟斷殖民地的原材料,并將其加工之后售至殖民地和其他市場,為英國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同時,該條例的頒布標志著英國歷史步入新階段,即開啟了國家重商主義立法,和國家干預貿易之路。國家立法保障商業利益,標志著英國政府開始以國家利益為基礎制定全面而持續性的貿易政策,而且“以國家利益為基礎制定經濟政策,成為重商主義者未來150年的指導原則”。 在當時商業沖突劇烈且頻繁的時代里,在重商主義思潮的指導下,《航海條例》為蓄勢待發的英國貿易提供了堡壘。

1681年《海事法典》是法國海事法令改革的集大成者,它結束了之前航運混亂無序的狀態,以清晰、明確并適用于整個國家的法令條款為航運貿易構建了統一而穩定的秩序。同時,該法典規范了法國的海洋貿易,將航運業置于較為系統的管制之下,正如有人所論:“這部獨特的法律,包含了對海員責任的說明,對港口、港灣和河流的管理政策,同時還規定了海軍的特權,此外還要求法官和官員以維持和保護公正的航運體系和航運事務為己任。”科爾伯對航運貿易的管控使法國的海上貿易取得了巨大進步,此后該法典成為法國航運業和海上貿易的規則,為法國航運業穩定有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他給予船主們的補貼導致造船量大增,法國逐漸形成了一支可觀的商船隊,使得海外貿易,特別是同北歐、西班牙、利凡特地區和法屬殖民地的貿易大為擴展,法國開始同貿易大國英國與荷蘭并駕齊驅”。科爾伯對法國航運業的經營,及其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荷蘭商船在法國航運業中數量不斷下降,以波爾多為例,“荷蘭商船在1715年占外國總噸位的65%,1746年占44%,1773年占29%,1787年占18%”。

同時,該法典的頒布還擴大了王權的管轄范圍,強化了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促進了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13至17世紀,法國王室積極強化王權,尤其在路易十四時期開始大力改革,法國諸多行政領域經歷了廣泛的革新。在此背景之下,科爾伯在當時的民事、刑事和商業事務法律的基礎上主持并編纂了1681年《海事法典》,其頒布標志著“16世紀中葉已開始的海事法民族主義化的過程到達最高的頂點,對于法國來說,一種新的民族主義精神一勞永逸地結束了海上習慣法”。該法典為所有的港口、海員、船主創建了一種共同的、兼顧軍事及商業的法律框架,同時用一種系統完整的法令替代了不同區域間的慣例,使王室權力擴展至法國及其海外沿海地區,進而促進了法國境內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統一。

兩部法令皆頒布于重商主義盛行之時,踐行了國家干預政策,對兩國的航運業有推波助瀾之功。在英法強勁的挑戰之下,荷蘭的航運業失去了往日的榮光,經過數次戰爭及激烈的競爭,17世紀末期,荷蘭日漸衰落。而英法兩國的航運業及國力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英國逐步掌握了貿易主權,走上貿易帝國之道;而科爾伯主義及其成果為18世紀法國的商業和工業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17世紀末法國在海上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過數場爭霸戰爭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而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英荷共擁一主,共同加入奧格斯堡同盟,并聯合歐洲其他強國與法國在陸海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英國于1763年徹底戰勝法國成為海上霸主。

英國之所以在該時期激烈的海外貿易博弈中,最終成為海洋霸主,源于其地理位置及其對海權的重視。數次從海上遭遇外族入侵的歷史,使得英國人較早地形成了海權意識。阿爾弗雷德大帝組建了第一支海軍,隨后雖時興時廢,但它一直是國家戰略中非常重要的防御力量。至克倫威爾擔任護國主時期,英國成立了專門的海軍艦隊,建立了一支常備海軍。此外,英國資源匱乏,地域狹小,國內市場有限,海外貿易對其政治穩定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頒布航運法令之外,英國政府還成立諸多特許貿易公司,授予貿易壟斷權,同時積極致力于海軍建設。因此,從古代至近代,英國王室及政府對海洋和海權的認識及策略的執行都具有持續性和系統性。1651年《航海條例》亦是近代英國海權戰略實施中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其源于傳統,融于國家戰略,服務于航運貿易,同時其原則及體系在英國持續了近兩百年。

反觀法國則不然,作為一個陸海復合型國家,其左右兩側分別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如遇海戰,兩側的艦隊只有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才能實現聯合。這不僅分散了海軍的力量,而且還具有很多不確定性,給法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法國經常在陸地和海洋政策之間搖擺不定。“一方面要在弗蘭德斯、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打仗,另一方面又要在英吉利海峽、西印度群島、下加拿大和印度洋作戰,法國在這兩個戰略抉擇之間搖擺不定,經常導致它‘兩頭落空。”

在17世紀法國,盡管黎塞留及科爾伯皆視航運貿易與海軍建設為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但與海軍建設相比,航運貿易從未獲得優先權,落實到諸多細節時,國家政策依舊偏重海軍。同時,在法國的傳統戰略中并未將海權、海軍及海洋貿易納入一個長久的戰略規劃中,對陸地和海洋戰略重要性的認識與英國有著天壤之別。雖然科爾伯頒發了相關法令,但并不代表波旁政府實際上重視航運業,王朝君主和大臣隨時都準備為大陸政策及政治利益而犧牲海洋及航運的利益。因此,法國在竭力追逐陸上力量的同時忽略了海上力量,致使法國在18世紀的英法海洋爭霸中居于下風。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法國海上力量的短期興盛得益于歐洲各國商業貿易發展的推動,以及黎塞留和科爾伯對商業貿易的重要價值的認同。“然而,這樣的發展是強制性的,而且依賴于密切關注它的專制政權對其感興趣的持續時間。因為科爾伯特不是國王,一旦他在國王那里失寵,他對法國政府的控制便會結束。”同時,法國在17世紀以國家政策為手段積極支持海上力量的壯大并非源自傳統,它更像是對歐洲經濟貿易格局變化的一種應對措施,既缺乏根基,又無與此相輔相成的國家政治及體制給予保障。“非連貫的海洋政策,過度管制帶來的負擔,以及一個世紀的海軍劣勢,不是科爾伯的方法在短期內就能實現的。”

路易十四統治末期,除了對海軍戰艦有些許興趣之外,對法國海運貿易意興闌珊,但“不重振海運事業,海軍能維持多久呢?這一點值得懷疑。歷史已經證明,單一的海上軍事力量可以通過專制建立,就像路易十四專制政府所做的一樣。雖然這種力量貌似強大,但事實上它就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很快就凋謝了”。 在17世紀法國的海權戰略中,海軍與航運貿易之間的良性互動極為重要:航運貿易為海軍建設提供財政及后勤保障方面的支援;海軍艦隊則不僅維護國家安全,亦可在海上護佑商船。1681年《海事法典》雖為來自傳統法令的匯編,但亦助力規范航運業及發展海軍,它的歷史使命在當時已融入科爾伯主義及法國海上強國的國家戰略之中。

相較而言,英國1651年《航海條例》中蘊含的原則在構建大英殖民帝國的體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長期被認可并執行,為英國貿易提供了必要的堡壘。直至1849年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倡導自由貿易,該條例才失去存在的價值并予以廢止。雖然實施過程中及自由貿易盛行之時飽受詬病,但它對英國航運業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盡管英國的航海法常常遭到破壞,同時不斷修改,并且它們與英國在非洲、亞洲或地中海東岸地區的商業關聯不大;但由于這些法律有效地將殖民地貿易同母國聯系起來,因而毫無疑問有利于英國在美洲的貿易,抵擋住了歐洲其他勢力的競爭,并有助于倫敦轉口貿易的發展。”1651年《航海條例》源自實踐,與英國的政治及貿易發展進程契合度極高,因此曾經產生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結 ? 語

兩部法令都關注海外貿易,其目標皆指向17世紀海上貿易強國荷蘭。在激烈的博弈中,兩部法令各顯其能,助力航運,強化海上力量,為英法貿易的繁榮和國力的昌盛起到了推動作用。借助強大的海上力量,英法成了下個世紀海洋貿易的主角。而為挑戰荷蘭海上強權所頒布的兩部法令,亦深刻影響了近代以來國際海洋貿易體系和海洋法律體系的發展走向。

英國1651年《航海條例》是英國意欲建立全球海外貿易霸權的“白皮書”,它蘊含的航運原則萌芽于王權強化期,成型于共和國之時,其內容皆圍繞外國商船參與英國貿易這一主題。該政策亦為新政權開啟了國家干預貿易的大門,并以更為廣泛的國家權益替代狹隘的王朝利益,壟斷了殖民地貿易,逐步奪取了貿易的主動權,推動了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繁榮。此后,殖民地在英國經濟發展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以1651年《航海條例》原則為基準,英國政府又相繼通過了數部航海法令,建構了17世紀至19世紀英國航海貿易體系。該體系及其相關法令是重商主義經濟學說在英國的表現,重新定義了16至18世紀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關系,并通過有利于英國的貿易順差實現其財富最大化。與此同時,因為母國對相關政策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客觀上亦促進了殖民地經濟的增長。英國航海貿易體系及政策持續了近兩百年,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為尚在成長中的英國工商業提供了屏障。直至19世紀中期,英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中顯現優勢,在英國市場更需要自由貿易之時,該貿易體系及條例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1651年《航海條例》旨在保護英國海上貿易免受荷蘭的競爭,并確保本國從殖民地的所有貿易中獲利。在該體系下,英國承擔了殖民地防衛及貿易保護的任務,例如,議會頒布法律禁止英國種植煙草,并對西班牙煙草征收高額關稅,從而確保美洲殖民地煙草的利潤。此外,殖民地亦受益于英國的補貼政策,例如,1748年每磅靛藍6便士的補助金對促進南卡羅來納的靛藍工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美國獨立戰爭后該工業亦消失了。盡管如此,該條例及其貿易體系仍然束縛了殖民地經濟的自由發展,各殖民地皆盡力規避其壟斷性原則,致使該時期走私猖狂。1651年《航海條例》及其后續條例遭到英國商人及殖民地的激烈反抗。從殖民地的立場看,該條例的頒布意味著英國開始單方面地限制其貿易活動,而在美洲殖民地,《航海條例》標志著殖民地對英國經濟政策抵制的開始。

法國1681年《海事法典》是路易十四專制王權對海權及航運貿易經略的重要手段,是17世紀以前法國海事法令的匯編,也是法國要求躋身海上頭號強國之列的“宣言書”。該法典規范了法國的航運業,使其與海軍互惠進而實現了一種良性循環,推動了法國海上力量的崛起。但這種輝煌猶如曇花一現,其并未真正融入法國長久的國家戰略之中,因此,“一旦主張發展海軍的君王(路易十四)或大臣(科爾伯)去世,海軍就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動力,其作戰指揮、軍艦操縱、造船工藝等寶貴的經驗都沒能很好地傳承下去”。此后,法國國家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海上艦隊規模迅速縮減,轉向襲擊英國商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給英國的全球貿易戰略提供了機遇。17世紀后期,于英國而言,獲取全球貿易霸權為其政策的出發點及終極目標,而該時期法國無論是黎塞留還是科爾伯的政策及改革措施都對其造成了威脅。但路易十四后期解散主力艦隊,轉向陸地的策略從某種程度來說減輕了英國的負擔。“法國的這個決定與英國當時在稅收和財政上的革命一起,同等地促進了英國戰略的發展。”這為即將到來的英法對抗的結局埋下了伏筆。18世紀英法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隨著1713年簽訂《烏特勒支條約》,荷蘭和法國的勢力受到嚴重削弱,英國在地中海、北大西洋、印度洋及波羅的海的利益得到保障。而1763年結束的英法七年戰爭再次成為英國爭奪世界貿易霸權的一次至關重要的勝利,至此,以英國為核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逐漸形成,其全球性的貿易戰略亦日漸實現,推動英國走上了世界帝國之路。

有學者指出,1681年《海事法典》不僅促進了法國航運業的發展,而且標志著近代海商法的興起。另有學者進一步指出,該法典的影響超出了航運業,甚至影響到法國的農業和制造業,“自從這些法律頒發之后,法國的領土幾乎翻了一番;擴大了南方及北方海洋邊界的范圍,增加了河流和可通航的運河,豐富了農業產品和制造業的種類”。此外,該法典匯集了古代慣例的原則及智慧,并融合法國17世紀的實際情況,因而是一部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立法,對近代法國商業法典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該法典對近代英美各國的海事立法產生了直接影響,為規范近代各國航運貿易樹立了典范,并對世界航運法律體系的構建和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不斷強化,各國都以其為范本致力于本國海商法令的制定,以期調整航運貿易中的矛盾及沖突。但隨著貿易的進一步繁榮及自由主義思潮的盛行,各國的海商法與航海貿易國際化之間的矛盾凸顯,故而自19世紀以來各國航運業要求采取措施消除海商立法差異的呼聲也日益強烈。為了進一步促進國際海洋貿易發展,減少各國海商法之間的沖突,國際社會積極制定了相關的國際條約,促進海商立法的統一化。

本文作者柴彬,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齊玉鳳,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責任編輯 ? 孫曉明)

猜你喜歡
英國
英國的環保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國圣誕節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英國立法向酗酒“宣戰”
環球時報(2012-03-24)2012-03-24 14:15:07
Beaven’s Britain 繽紛英國
最受歡迎英國搖滾樂隊
音像世界(2005年8期)2005-04-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网站黄|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在线八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色香蕉影院|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成人夜色91| 久久a毛片|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中文纯内无码H|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自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2019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91啦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丝袜|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99成人在线观看| 91视频青青草|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综1合AV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91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农村1级毛片|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三级欧美在线|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