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嵩 郭宏忠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產建設項目;全流程監管;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重慶市
[摘要] 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為重慶市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水土保持監管任務十分嚴峻。作為首批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重慶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水土保持監管工作中存在的監管時效性差、部門協作聯動尚未形成、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淡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建立健全全流程水土保持監管機制,持續推進水土保持政務服務改革,加強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管理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工作,基本建立起“管建設、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水保”的全流程協同高效監管體系,大幅提高了監管效能,縮短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時間,改善了水土保持市場環境。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8-0022-03
重慶市地處長江上游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降水充沛,土壤抗蝕性差,水土流失易發頻發,是長江上游和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21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24 752.92 km2,其中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446.26 km2,占全市人為擾動用地面積的53.97%,水土流失發生率較高。此外,依據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流失面積變化,除人為擾動用地外,其余土地利用類型的水土流失面積均呈下降趨勢,而2021年人為擾動用地的水土流失面積較2020年增加了47.51 km2,增幅11.91%。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為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工作刻不容緩[1]。重慶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水土保持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機制,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了水土保持監管效能和政務服務水平提升。
1水土保持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
1.1水土保持監管時效性差
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項目加快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監管任務愈發艱巨。再加上生產建設項目種類多,涉及多部門、多層級、多領域,而各參建單位、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渠道尚未打通,導致水土保持監管部門無法及時掌握生產建設項目全流程信息,監管對象底數不清,往往是發生違法違規行為后才介入監管,水土保持監管時效性差。
1.2部門協作聯動尚未形成
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尚未形成“管行業必須管水保”的責任意識,普遍認為水土保持監管是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導致水土保持監管工作僅在水行政主管部門內部“單循環”,尚未形成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聯動效應。此外,因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生產建設單位的行政約束力較弱,故部分生產建設單位缺少對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的敬畏心。
1.3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淡薄
當前,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實,生產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未驗先投”“造成水土流失不治理”等違法違規行為依然存在。特別是在近幾年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中發現,部分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淡薄,對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認識不足,一味為了工期和預算加快項目建設,沒有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有效落實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導致施工過程中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存在。此外,水土保持宣傳廣度和深度不足,也導致生產建設單位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1.4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參差不齊
在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單位門檻降低,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服務需求量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進入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市場。然而部分市場主體技術力量薄弱,水土保持工作經驗不足,或惡性競爭、擾亂市場,對水土保持方案編制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水土保持方案質量普遍較低,經常出現基礎資料不完備、水土流失防治目標不合理、水土保持措施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2重慶市全流程水土保持監管實踐
2.1建立健全全流程水土保持監管機制
1)建立全流程協同監管機制。經市政府同意,印發了《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流程監管工作的通知》,將水土流失防治情況納入各行業主管部門日常監管內容中,將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各行業主管部門監督執法工作內容中,構建“管建設、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水保”的協同監管機制和高效監管體系,推進水土保持監管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全面提升監管效能。
2)構建全鏈條信息共享平臺。以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鏈條全過程監管需求為導向,依托“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匯總生產建設項目全過程數據,包括生產建設項目審批(備案、核準)、用地選址、開工、竣工、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補償費繳納、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信息,并實時推送至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一級開發、兩級使用”的原則,構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流程數據共享應用平臺,該平臺能實現實時跟蹤生產建設項目建設狀態和及時預警疑似違規違法行為等功能,在項目立項、用地、開工、竣工、整改等關鍵環節及時向建設單位發送提醒通知,做到靠前服務、及時提醒、落實整改、結果反饋的全流程閉環監管。
3)推進水土保持信用監管。依托重慶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立監管對象信用檔案,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市場主體信用評價標準及管理辦法,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提高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市場主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義務的自覺性;在“信用中國(重慶)”網站開設水土保持專欄,強化信用評價信息的共享共用。
4)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加強事前主動服務,提前介入、靠前服務,推動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指導工作,主動協調解決難點、堵點問題,推動西渝高鐵、成達萬高鐵、成渝中線高鐵等重大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及審批;強化事中事后協調監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交通建設、礦山開采等重點行業多部門聯合監督執法專項行動。此外,針對監管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問題,進一步建章立制,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監管機制,如:市市場管理局于2022年12月發布了《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導則》(DB50/T 1309—2022),為進一步規范各種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生態環境損害事件的行政磋商和公益訴訟提供了技術支持;市交通局聯合市水利局出臺了加強交通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相關文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出臺了相關文件,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重慶市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等。
2.2持續推進水土保持政務服務改革
1)精簡水土保持行政審批流程。對于社會投資的小型低風險生產建設項目、征占地面積小于0.5 hm2的生產建設項目免于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將征占地面積小于20 hm2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權下放至相應的縣區。全面推行區域(園區)水土保持評估制度,即園區內單個項目不再單獨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只需填寫水土保持方案登記表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即可,從而實現化繁為簡、即來即辦、只跑一次、減時減費。同時,水土保持監測也由園區管理機構統一開展,園區內建設項目不再需要單獨開展監測工作,為企業節省了時間和費用。
2)優化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形式。基于“渝快辦”移動服務平臺和區塊鏈技術,建立信息互通、數據共享、業務聯動的協同工作機制,在全國率先實行水土保持補償費“免填單”繳費服務,形成一鍵申報—實時扣款—信息共享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形式,繳納時間從原來的平均3 d縮短至1 d,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
2.3加強水土保持方案質量管理
針對當前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資質被取消,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的情況,加強水土保持方案質量管理,出臺水土保持方案質量評定辦法和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建立水土保持方案抽查制度,連續2 a共抽查縣區級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300個,對水土保持方案質量不合格的46家單位進行了通報和約談,并將抽查結果反饋至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星級評價中,有效遏制了水土保持技術服務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2.4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培訓
印制水土保持宣傳系列叢書、生產建設活動水土保持法定義務告知書、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工作手冊等,向生產建設單位發放;在行政審批窗口、微信公眾號等播放水土保持相關微視頻;在生產建設項目日常監督檢查中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培訓和指導;持續開展水土保持進園區、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宣傳工作,充分利用重慶電視臺、華龍網等主流媒體,加強社會層面的水土保持宣傳報道,提高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3結束語
重慶市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流程監管,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一是水土保持政務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時間由之前的20 d縮短至7 d,簡化了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流程,基本實現“即來即辦”;入駐園區的企業不需單獨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且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由園區管理機構統一開展,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企業獲得感明顯增強;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協調解決問題,避免了因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不合格而耽誤開工的情況發生,有助于穩定全市經濟發展。二是水土保持監管效能大幅提升。各行業主管部門協同發力,形成及時發現問題、主動提醒告知、督促整改落實的監管模式,有效改變了監管滯后、覆蓋面小等問題,遏制了市場主體違法違規行為,也減少了違法違規問題整改工作的投入。三是水土保持市場環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有所提升,遏制了水土保持技術服務行業亂象的發生,水土保持市場環境得到持續優化。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生產建設活動大幅增加,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愈發嚴重,水土保持監管任務依然嚴峻。作為首批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重慶市應進一步完善思路,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不斷鞏固水土保持全流程監管成果,進一步加強部門間協作聯動,將“管建設、管生產、管行業必須管水保”的協同高效監管機制落到具體的項目監管中,深入開展多形式水土保持宣傳培訓,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監管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譚彥,熊奎,郭宏忠.重慶市水土保持成效與新時代發展方略[J].中國水土保持,2020(1):8-11.
收稿日期: 2023-03-17
第一作者: 黃嵩(1989—),男,重慶云陽人,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和監測工作。
通信作者: 郭宏忠(1979—),男,山西鄉寧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E-mail: 294620350@qq.com
(責任編輯李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