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省柯,渠輝恒
(江南大學附屬中心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2)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文件。文件中指出,全社會應全面推行科研誠信承諾制、加強對科研活動全過程誠信審核,提升科研人員誠信意識[1]。新形勢下,綜合醫院不僅是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主戰場”,亦是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科研機構。近年來,抄襲、剽竊、偽造、篡改等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學術不端行為在醫院科研活動中時有發生,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加強綜合醫院科研誠信教育、踐行科研誠信承諾制,對促進醫院科學研究的良性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科研誠信也被稱作科學誠信或學術誠信,是科學研究發展的根基,它要求在科研活動中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簡而言之就是求真求實[2]。科研失信行為是科研人員違背科研誠信要求,在科研活動中產生的學術不端行為。以抄襲、剽竊、侵占、編造研究過程,篡改研究數據等為代表的科研失信行為在一些醫療機構、高校院所中屢見不鮮,極大地影響了醫院及相關科研機構的公信力,危害科學研究環境的公平公正,使我國在醫學研究領域所獲科技成果的客觀真實性受到質疑,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損害我國科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聲譽[3]。
科研失信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現階段我國已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管理規范,但科研失信、學術不端行為仍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的考評體系在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醫療機構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醫院,對醫務工作者科研評價方面的管理考核過于單一,把員工所獲科技成果如課題立項、論文發表、專利授權與年度考評、績效利益、職稱晉升等掛鉤。客觀上,在這種特定程式化的考核機制下,有部分科研人員為了快速取得科研成果、獲得經濟獎勵或更快地晉升職稱而進行專利違規買賣、論文代寫代投代發、學術成果抄襲造假等違反科研誠信行為準則的活動,在醫學研究上急功近利,嚴重違背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4]。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科研誠信教育起步相對較晚,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誠信意識相對薄弱。醫科類大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階段,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專門設立關于科研誠信教育的課程,相應的的教材、著作也較為缺乏,也沒有系統地開展誠信教育[5],導致高校醫學生畢業后側重于技能實踐、臨床操作而忽視科研誠信、道德學術風尚等科學精神的踐行[6]。這些學術誠信教育的缺失,是導致科研失信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7]。
通常情況下,醫院科技處是醫院科研管理的主管職能部門,負責全院科研項目的申報、評審、過程管理、成果獲得、結題驗收等關鍵環節,同時也承擔著全院科研誠信建設和監管的工作職責,但沒有上級主管單位的直接介入[8]。一般而言,科研管理部門認定項目負責人為誠信承諾的第一負責人,缺失對科研失信行為的有效預防和監督管理。一旦發現醫務科研人員存在科研不端行為,管理部門對其進行的通報批評、懲戒措施較輕,難以對全院科研人員形成較強的震懾效應[7]。因此,醫院科研誠信監督管理措施的不到位是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
現階段,大多數綜合醫院為激勵醫護人員科技成果產出,將課題立項、科研獎項、論文發表等與職稱晉升、科研績效掛鉤,如醫生高級職稱的晉升必須發表SCI論文,發表的SCI論文按照中國科學院分區及影響因子的多少計算科研獎勵。這種“唯論文”尤其“唯SCI論文至上”的考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科研人員為了早日晉升和獲得經濟效益不惜鋌而走險,違反科研誠信,以便快速獲得相關成果[7]。2018年11月,國家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即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領域內對人才培養、職稱晉升中進行“破五唯”清理。在人才職稱晉升、科研績效方面,醫院科研管理等職能部門應結合醫院實際,對科技考評指標和體系進行改革細化,既要“破”又要“立”,規避人才評價、績效考評中指標的籠統單一,可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階段人才培養的特點制訂個性化的科技量化指標,去除“重結果、輕過程,重數量、輕質量”的方式,建立多維度、全方面的考評體系,增設對科研團隊及科研小組進行考核,既能保證醫務人員的科研產出,又可減輕其科研壓力[9]。
醫院定期組織開展全院科研誠信教育,做到時時警醒、防微杜漸。認真落實國家、省、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科研誠信建設的部署要求,組織全院醫務人員觀看學習科研誠信教育視頻,并結合經典案例分析,提升醫院科技人員對學術道德規范要求和不端行為的認識,增強科研誠信意識。同時,以科內業務學習的形式,組織各科室開展醫學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業務學習,要求各科室做好學習研討記錄,報送科內業務學習材料至科研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全院科研誠信建設,在全院內營造誠實守信的科研環境。此外,醫院需加強宣傳引導,借助新媒體、融媒體技術,設置科研誠信宣傳教育網絡專欄,實時對社會相關熱點科研不端行為及失信案件進行推送和傳播,引導醫務工作者樹立正確的科研誠信觀念。
為倡導并恪守負責任的研究行為,國家各部委多次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規范科研誠信行為。例如,2021年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會同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修訂印發《醫學科研誠信和相關行為規范》;2022年9月,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門會同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外修訂發布《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等,這些文件內涵精神高屋建瓴,從制度層面規范科研人員負責任的研究行為。綜合醫院也應結合單位實際,制訂個性化的院規,構建誠信監督體制,讓醫務人員踐行科研守信行為,知何可為、知何不可為,不觸及紅線[10]。醫院科研管理部門應和學術委員會一起監督全院科研活動,并對科研項目、論文發表、研究結題進行系統性監督管理,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從而起到震懾作用,有效地約束科研誠信行為[11]。
科研千萬條,誠信第一條,科研誠信是醫學發展的基石。新形勢下,醫院應重視科研失信行為所帶來的危害,加強引導科研人員自覺遵守科研誠信規則,弘揚風清氣正的科學精神,持續提升科研誠信素養,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維護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促進醫學科研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