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昕,洪怡寧,黃康琪,林思玉,吳宇薈
(集美大學師范學院,福建廈門,361000)
認知能力是指個體獲取、儲存和處理信息的內在能力。[1]眾多研究表明,認知能力與學業成績、經濟水平以及職業地位等成就密切相關。如有研究發現,認知能力是預測學習能力,獲得個人經濟收入和職業晉升的有效指標之一。[2]因此,認知能力對學前兒童理解世界、學習知識甚至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開居住的具有農村戶籍的兒童。[3]研究表明,在農村地區,非留守兒童整體認知水平高于留守兒童。[4]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學前階段是兒童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受到社會環境、教育資源、家庭結構和個體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5]鑒于農村留守兒童認知能力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福建省武平縣某農村幼兒園的兒童為調查對象,從多個維度考察農村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探究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能力方面的差異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在福建省武平縣某幼兒園內隨機抽取了90名學前兒童,對其認知能力發展情況進行了考察,其中大、中、小班各30 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各 45 人,男童與女童比例均衡。因錄音語料不清晰、兒童配合度低以及家長不支持等原因,最終得到有效樣本77份。
按照留守情況將樣本分為兩類: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年齡和人數分布如表1所示。對這兩組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進行測驗,探究兩組兒童的認知能力水平發展狀況。

表1 年齡及人數分布 單位:人
本文以“中國—韋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農村版”[6-7]作為主要參考量表,簡化了其中的11項分測驗并自編測驗“農村留守兒童認知能力問答”,保留符合學前兒童認知能力考察角度的項目,并將操作性測驗改為問答形式。計分均按照原量表規則進行,滿分30分,測驗時長控制在5分鐘內。修改后的“農村留守兒童認知能力問答”測驗的Cronbach’s α為0.797,信度良好。
根據原量表各分測驗的特點和自編測驗的考察方向,本研究將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分為七個維度:身體感知、社會認知、自然、物質關系與功能、數學、時間與空間概念、幾何圖形,各維度及其解讀如表2所示。

表2 認知能力測驗七個維度及其解讀
通過SPSS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資料的性質和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 進行了t檢驗和方差分析。此外,問卷統計了被試兒童的姓名、年齡、性別及主要照料者情況等信息,為后期數據統計與分析奠定基礎。
根據七個維度的指標,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能力各維度的平均得分情況如表3所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呈現出顯著差異(t=-4.223,p<0.001),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除了身體感知維度,在其余六個維度上,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均呈現出顯著差異。因為身體感知更多依靠兒童的親身體驗,所以在這一維度上,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不顯著。

表3 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認知能力各維度的平均得分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在七個維度中,物質關系與功能、時間與空間概念兩個維度的Cohen’sd值均高于0.8,差異幅度較大。農村幼兒園對物質及其功能的常識普及度低,幼兒對物體本質、功能和聯系方面的知識較難理解,因此,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物質關系與功能維度上與非留守兒童的差距明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非留守兒童在父母的督促下往往具有更強的時間觀念,非留守兒童在時間與空間概念這一維度的表現優于留守兒童。在社會認知維度上,Cohen’sd值小于0.5,差異幅度較小。在自然、數學、幾何圖形這幾個維度上,Cohen’sd值均高于0.5,差異幅度較大。
將數據按性別分類,統計不同性別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情況,結果如表4所示。在男女兒童中,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其認知能力都有顯著的差異。然而,無論是在男童內部還是女童內部,非留守兒童在各維度的認知表現均優于留守兒童。

表4 不同性別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認知能力的得分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無論是男童還是女童,其內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物質關系與功能、時間與空間概念兩個維度上呈顯著差異。在男童內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幾何圖形維度上呈顯著差異;在女童內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自然維度上呈顯著差異。
在兩個類型的兒童中分別對不同性別的兒童測驗結果進行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各維度上和總體表現上均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說明性別的不同對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不會造成影響。

表5 不同類型的男童和女童認知能力的得分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按照年齡段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差異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同一年齡階段內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能力水平的發展上具有不同表現:年齡段為[3—4)歲的兩種類型兒童在各個維度上沒有明顯差異,但在認知能力測試總分上具有顯著差異;[4—5)歲的兩種類型兒童在物質關系與功能、數學、時間與空間概念維度上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而[5—6)歲兩種類型的兒童在身體感知、自然、物質關系與功能有顯著差異。總體來看,各個年齡階段內非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表現均優于留守兒童,認知能力測試總分的差異程度在[4—5)歲時稍有回落。

表6 不同年齡段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認知能力的得分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利用方差對比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中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差異發現,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顯著差異,且認知能力水平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各個維度的認知能力水平也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其中,非留守兒童內身體感知和自然維度有顯著差異,留守兒童內自然維度有明顯差異,說明自然維度的認知水平受兒童年齡的影響大。

表7 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兒童認知能力的得分情況 (平均值±標準差)
留守兒童家庭中的祖輩與父輩應積極溝通,統一教育目標,避免因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不一致對兒童認知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在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父母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通過與兒童聊天等方式了解兒童的想法和需要,同時也要注重解決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遇到的困惑,增進親子關系。留守兒童的主要照料者應加強與幼兒園的溝通,從園方獲得較為科學的育兒理念,并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監督,尤其是注重培養其時間觀念,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
教師應給予留守兒童獨立探索的空間,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留守兒童樹立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留守兒童不畏困難、積極探索等良好品質。在留守兒童的一日生活中時,教師應積極地為其答疑解惑,特別是對事物的本質應當進行科學、充分的說明,鼓勵他們認識事物的內在邏輯。教師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戶外運動和社會交往,以提高留守兒童的自然、社會認知等維度的認知水平。對男童,教師應當注重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的管理,對女童則應鼓勵其多參加戶外活動,為其創造親近自然的機會。
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不斷提高認知能力,積累社會經驗。良好的幼兒園教育可以削弱留守經歷對兒童認知能力水平造成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將各個領域的教學要點巧妙地融入一日生活,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園本課程和戶外游戲,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數學、幾何等認知能力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為學前兒童提供更多在農村自然環境中進行探索的機會。此外,在兒童合適的年齡,幼兒園應對其進行適當的性教育,以提高留守兒童對身體的感知及對他人性別角色的認知,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政府應當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親情回歸,以改善大量農村兒童留守的情況。郭春涵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監護制度提高父母監護責任、出臺經濟扶持政策幫助困難家庭、開發地方特色項目增加當地就業崗位、出臺招商引資政策鼓勵外出人員回鄉發展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親情回歸。[8]此外,政府也可以通過出臺有關政策,鼓勵青年人才向農村地區流動,以促進農村幼兒園師資隊伍的發展,同時加大對農村幼兒園或托幼機構的幫助和支持。也可組織農村幼兒園教師到城鎮幼兒園進行交流學習,促使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從而在農村幼兒園進行更為科學的教學活動。當地村委會或社會組織應給予留守兒童針對性的關懷,凈化留守兒童的周邊生活環境。
本文對農村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落后于非留守兒童,不同性別和年齡的農村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認知能力發展上具有不同的表現。這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進行教育。為改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認知能力落后現象,未來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一是收集長期追蹤數據,以探究父母教育參與、學校教育等因素對農村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二是探索留守非認知能力對認知能力的塑造作用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