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書書 ,房 艷
(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決條件。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應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當代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矚目成就。但由于我國農村生態治理情況較為復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因此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非常有必要。
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既有助于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促進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滿足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農民在社會發展中的獲得感。因此,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鄉村振興力求實現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涉及某一方面的振興,而且是對農村地區全方位、多領域的建設和提高,毫無疑問也包括生態方面的振興。生態振興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發展綠色農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和修復農村生態系統三個方面[2]。農村生態振興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理念,突出農村地區獨特的自然優勢,著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強對農村生態系統的保護,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因此,在農村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然選擇,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念,轉變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跨越以犧牲可貴的“綠水青山”去換取暫時的“金山銀山”的傳統消耗性利用發展階段,推動農村地區產業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宣傳勤儉節約、保護資源等理念,讓良好環境助力農民增收,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然而在以往的發展中,總是出現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的錯誤行為。這種發展方式造成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阻礙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下,加強農村生態保護工作,改善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農村發展綠色經濟,由粗放集約型生產向綠色生產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自然環境。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只有持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住農村“綠水青山”的獨特優勢,才能為鄉村振興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環境惡化問題、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對鄉村各方面振興起著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而言,物質財富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無疑都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當地村民的身心健康,關乎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出現了各種生態問題,給食品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為了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證農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吃上健康的食品。然而如果一味地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必然對農民的日常生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也就越來越無法滿足農民的生態訴求,與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漸行漸遠。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只有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回應人民的殷切期盼,真正地優化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農產品,提升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幸福感。
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一系列號召和政策的幫扶下,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前,必須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精準發力,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活力,進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國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消費模式都在發生轉變,缺乏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關注,生態保護意識淡薄[5-6]。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涉農人才總體數量不多,質量不高[7]。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量高素質人才也向城鎮轉移。留守農村的農民大多科學文化素養較低,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較為傳統,只注重眼前收成和局部利益,而忽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并沒有意識到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缺乏可持續發展思想,例如生活廢水肆意排放造成河流污染、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污染環境。而且,大多數留守農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大面積使用化肥和農藥以及隨意堆放或丟棄畜禽的排泄物,都會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近年來,為了節約地租、人力等成本,大多數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向農村地區轉移,這必然會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然而事有利弊,這些企業在拉動農村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無疑給農村地區帶去了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壓力。首先,大多數鄉鎮企業“利”字當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漠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激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農村地區的部分鄉鎮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引入了一些工藝簡單、耗能高、污染重的項目,加重了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其次,大多數鄉鎮企業為小微企業,它們的生產工藝較少、技術水平較低,多采用粗放的生產方式,給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在生產過程中,部分鄉鎮企業并沒有對污染物進行有效處理,造成工業廢水肆意排放、固體廢棄物隨意丟棄,導致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
嚴格的生態文明法制體系是順利推進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國關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度不夠。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時往往忽略對自然環境的保護,究其根源是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作為保障。首先,我國生態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起步較晚且大多適用于城市,與農村實際治理的匹配度不高。一方面是農村缺少專門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則是在實際操作中農村的相關基層組織沒有很好地貼合當地實際情況,使得農村地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其次,部分鄉鎮政府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只顧發展農村經濟,而出現執法不嚴的情況。對于生態環保的相關制度落實不到位,環境監管力度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
近年來,國家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支持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但目前還存在著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特別是一些落后地區,農村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較大,難以投入充足的資金對生態環境進行整治,導致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有數據表明,城市在環衛、綠化方面的資金投入是鄉鎮地區的4 倍,足以看出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不夠,與城市差別較大。其次,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太過老舊,容易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比如農田水利設施不健全,受干旱天氣的影響,容易造成農民用水困難,再加上排水系統不健全,導致污水肆意排入河流,造成農村地區的水源污染,不利于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再次,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8]。當前,我國農村生態建設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很少與當地企業進行溝通籌集資金,資金來源較為有限,導致政府的財政壓力較大,不能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充足的資金支持,導致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緩慢。
面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立足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契機,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農民、企業、政府三個角度提出相應對策,以加快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
打造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夙愿,提升全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是創造美好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9]。當前,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須重視廣大農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農民的生態文明素養,增強全體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自覺性。首先,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機制,拓寬宣傳渠道。加強全民生態教育,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觀、科學生態觀念,喚醒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生態環境危機意識與長遠發展意識[10]。農村地區的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報刊、論壇等宣傳渠道,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加深農民的綠色生活理念,增強其環保的自律性與自覺性,養成保護自然,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其次,還要豐富農民生態教育的內容,深化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的理解,讓農民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亦是優美環境的真正受益人,調動農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激發廣大村民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增強農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隨著鄉村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鎮企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然而,部分鄉鎮企業的粗放型生產造成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鄉鎮企業應加強自身環保文化建設,增強環保的責任意識。首先,企業可以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企業要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自身的企業環保文化,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其次,企業內部還要建立健全的環保監管機制,做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不誤,實現“生態美、百姓富”。企業還應當設立專門的環保檢測部門,對生產過程進行不定時抽查,檢測生產過程中是否存在污染超標的情況。最后,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用清潔環保的高新技術進行生產,并且堅持對污染物進行科學處理再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從根源上減少污染,推進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嚴密的法律法規是順利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健全農村地區的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加強制度的執行力至關重要。針對農村地區嚴峻的生態現狀,我國相關的立法部門必須以農村生態法制建設為立足點,完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為農村生態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在立法的過程中,既要廣征民意,保障農民的生態權益,又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村環保法律制度的修訂,提高法律與實際的適配度。在內容層面上,應擴大環保覆蓋面,彌補先前的農村生態法制空白,以法律為保障扎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執法層面上,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執法機制,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執法能力,加強政策執行力,做到“執法必嚴”。同時,還要拓寬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渠道,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形成強大的社會威懾力,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
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它涉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村民居住環境優化、生態村莊建設等各個方面。當前,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秀美的山水莊園、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打造生態宜居鄉村等工程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與保障。只有投入足夠的資金,才能保證農村生態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首先,農村基層政府要加大生態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設立環保專項基金,創新農村生態保護資金的使用方式,堅持統籌兼顧,整合使用專項資金,提高專項資金的利用效益。其次,要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分別改造當地的水、電、廁等。將國家生態環保的相關政策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合理規劃農村住宅,高效使用當地的土地資源,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最后,還要設置專門的機構對資金進行有效監管,不定時抽查資金流向,真正做到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