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澤 ,黃椿斌 ,吳麗晶 ,張 杭
(龍巖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課題組以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為例,探討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撐下云耕農場建設路徑,特別是對云耕農場的經營項目、運營模式、盈利模式和推廣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構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可行性建議。
白沙鎮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東北部,與龍巖市區相距約48 km。白沙鎮全鎮面積約425 km2,下轄31 個行政村、112 個自然村,188 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 年11 月,白沙鎮戶籍人口24 765 人。白沙鎮全鎮有耕地2.14 萬畝,主要經濟作物包括楊梅、柑橘、花生、茶葉等。2021 年白沙鎮全年農業總產值約13.1 億元,人均收入約1.3萬元。
白沙鎮是龍巖市新羅區農業生產主產區,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多元。根據龍巖市農業農村局統計,2017 年新羅區主要水果作物種植達到25 種,包括柑橘類水果、熱帶水果、其他水果等,其中,柑橘類水果的產量占到56%。2018 年、2019 年柑橘類水果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基本保持不變,而白沙鎮特色明顯,優勢領先的柑橘類水果作物包括柑橘、無花果、百香果等[1]。其次是蔬菜作物種植方面,通過對比近三年新羅區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可以發現,新羅區的蔬菜種植品種多樣且種植面積分布較為平均,蔬菜種類達40余種[2]。
從福建省現有家庭農場的發展情況看,無論是經工商部門登記或縣以上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還是自發的家庭農場,主要集中在漳州、龍巖、三明3個行政市,約占家庭農場總數的85%[3]。據統計,龍巖地區的家庭農場數量多達2 303 家,而白沙鎮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21年4 月底,全鎮共注冊成立家庭農場80 家,其中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區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4],這些農場在白沙鎮的農業產值中占有較大比例。而家庭農場除了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外,還能帶動周邊非家庭農場的普通農戶更好地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5]。
云耕農場作為一個新興的休閑農業產業,雖然在全國各地已經有不少的實踐項目,但是白沙鎮農場的實際情況有別于其他云耕農場,且目前龍巖市乃至福建省暫時還缺少具備經營此類項目的經驗豐富的互聯網公司。因此,本項目將借鑒當前市場上已成型的云耕模式,以期探索出與白沙鎮實際情況更貼近的云耕農場運營模式。
根據對白沙鎮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分析,可得知其特點為種植多元,分布均勻。而以此為基礎基本可以框定在云耕果蔬園中主要的大類種植作物。首先是水果類作物,其范圍限定為白沙鎮種植面積最大的園林水果類,主要包括蘆柑、百香果、柑橘等。假使條件允許的話,農戶也可以根據租戶需求適當作出調整。其次是蔬菜類作物,農戶需要完成包括種植、培育、采摘、保存、配送等一系列的環節來保證新鮮蔬菜能夠為農場租戶提供日常配送,其中每一環節都需要農戶實時提供數據給平臺端,可追蹤化的生產配送才能最大程度上確保果蔬的食品安全和質量,這也是云耕農場本身私人定制性質的直接體現。虛擬農作物方面,則需要平臺對所種植蔬果作物進行實時的信息監測,得到農作物的實時生長數據,通過分析生長數據為農戶提供種植指導;而平臺將數據轉化為果蔬生長模組即平臺端的虛擬農作物,讓消費者實時了解到果樹的生長狀況,并提供互動來增加果蔬種植的趣味性。
農戶在云耕農場的運作中,所需要的投入包括土地、平臺運營費用、信息設備采購與維護費用、農作物幼苗(或種子)成本、人工成本、農產品物流配送費用等。鑒于這些投入中信息設備的采購、維護費用與平臺運營費用的占比相對較大,一般農戶恐怕難以接受,可由當地政府給予智慧農業補助,幫助農戶進行智慧生態農業建設和云耕農場轉型。在盈利方面,農場主要的營收項目包括土地租金、住宿餐飲、耕作服務、人工采摘等。首先,農場的租賃需要由平臺、農戶、消費者三方進行協商簽署協議,其中,租賃時長則由消費者所耕種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決定,最低租賃時長不得低于農作物一輪的生長周期。租金則由平臺進行收取并抽取一定比例的抽成,余下的部分則歸農戶所有。租金的額度則由市場調查所決定,既要符合消費者心理預期,又要滿足農戶的盈利需求。
在餐飲住宿方面,則可以按照此前農戶所經營休閑農業項目的標準進行收費,服務方面也由農戶自行決定內容,平臺在這方面不予抽成和干涉。其次,農場的耕作服務和人工采摘服務要包括蔬菜農作物培育采摘和水果農作物的種植采摘及包裝等,這些服務費用則根據實際情況以人工勞動費用的形式納入盈利范疇。
在休閑模式下,主導型功能為休閑體驗,也就是說旅游占到主要地位,而農業則處于附屬地位[6]。云耕農場的初期推廣,適合按照休閑模式先吸引游客進行旅游參觀。在這個過程中讓游客體驗云耕農場的部分項目,參與到果蔬種植、采摘過程,并講解綠色果蔬的種植流程,讓游客體驗農耕樂趣,以此吸引游客。
除去較為熟知的媒體推廣、旅游推廣,發現新羅區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需求較為龐大,同時學校缺少有效的勞動教育項目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作物種植相關的勞動教育目前較少與學校的勞動教育相結合。因此,將云耕農場作為學校戶外基地可以同時實現農業生產和教育功能的雙重價值[7],在恰好解決勞動教育需求的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云耕農場的曝光度。
近年來,龍巖市惠農政策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園區、農村互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的建設,且每年創建“雙新雙創”基地2 個,累計創建20 個以上。一方面,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可以解決云耕農場線上云耕平臺團隊的場地問題;另一方面,創業園區可以作為培訓基地培訓初批云耕農場從業農戶,同時還可以作為農業智慧園的試驗基地進行農產品信息的采集和監控,所采集的農產品數據用以為農戶進行決策參考。而在人才問題上,則需要政府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入股、轉讓等形式參與發展家庭農場,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8]。據了解,在國家電網公司對口支援新羅區的契機下,新羅區政府在白沙鎮試點打造電氣化小鎮,依托本地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優勢,積極探索“電氣化+特色產業”鄉村振興之路。2021 年6 月,國網龍巖供電公司在白沙鎮巖下村建成“電烤房+果蔬冷藏”連片集中加工點,實現了季節性農產品烘烤和非季節性果蔬冷藏保鮮的多功能應用。同時,龍巖市還致力于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移動網絡、衛星網絡的覆蓋面,這無疑為農場信息化、智能化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家庭農場農業市場信息服務,依靠農業信息網絡,為家庭農場提供完整市場信息服務鏈,彌補農戶生產經營損失,為農戶提供優質的農業生產性服務[9]。
根據白沙鎮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大規模云耕農場建設,進度將十分緩慢。因此,現有的農場可以先行嘗試運營小規模休閑農業農場,讓農戶對此類模式進行適應和探索,熟悉農場的休閑服務,方便在云耕農場階段更好地服務前往線下農場進行休閑旅游和耕作體驗的消費者。等到農村的信息化規模達到一定的標準,則開始逐步與搭建的線上平臺進行對接,穩步向云耕農場過渡。接著,作為試點的云耕農場可以選擇擴大農場面積并拓展農場業務。總之,云耕農場的建設需要農戶、政府、平臺等多方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多方協力,農場的發展才能穩步地推進。
綜上所述,云耕農場是在信息化農業的基礎之上結合農業休閑農場,完成“休閑農業+信息化”的要素組合,使農業的休閑價值在信息化的加持之下得以充分實現的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與生態休閑農場、文化休閑農場、度假休閑農場等其他類型農場不同的是,云耕農場具有更高的融合性和新穎性。其用戶群體主要是愿意了解、體驗農業生產勞作的民眾。而云耕農場本質上屬于利用休閑產品和服務特色從事休閑農業的農場[10],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利用互聯網來搭建消費者與經營者聯系的橋梁,并借此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實現農業的休閑價值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