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新店鎮湯園幼兒園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外來文化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但外來文化在增強我國文化內容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同時,也給我國的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要想使傳統文化與我國的本土文化保持其文化發展特性并與時俱進,持續發展,必須進行人才的培養,以人才培養來帶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幼兒時期的孩子剛剛打開認知世界的大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且對外界的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這一關鍵時期,幼兒園可利用幼兒這一特性,充分挖掘本土資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全方位地對幼兒進行培養,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發展的結晶,其凝結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智慧,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但因豐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很多內容都稍顯沉重,在對幼兒園的小朋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認知能力還相對較弱的幼兒對一些內容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此時,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來幫助幼兒去更好地認識傳統文化并引導其融入其中,就是一個最佳途徑。本土文化發源地就是當地的文化環境和歷史背景,與幼兒的距離較近,具有一定的親切感,幼兒理解起來也更為容易。因此,將本土文化作為一個切入點,能夠打開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突破口,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增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不同的地區因其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如果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會降低其實效性,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效果。本土文化是當地文化歷史的積淀,包含了當地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特征等多方面的元素,文化特色鮮明,會讓當地的人們有一種文化的歸屬感和親切感。而基于本土文化,使用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來開展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會與當地的教學環境更加適配,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幼兒園結合當地的特色,以本土文化資源去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開展,用傳統文化豐富的營養去滋養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將優秀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植根于內心深處,并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產生民族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幼兒在幼兒園這種良好環境的熏陶和文化內容的教育下,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都得以進步和發展,這種顯著的表現將會得到家長的贊揚和認可,使學校獲得優質的評價。這不僅可以促進“家”“園”關系朝著和諧化的方向發展,還可以為幼兒園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優質口碑,吸引廣大的生源。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正是這樣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文明孕育了我國豐富且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隱于塵煙中,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精華內容依然保留完整。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我們應該承擔起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的偉大責任和使命。
本土文化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文化元素都可以植根于傳統文化中。因此,可以說本土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去推動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更好地繼承并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深地理解其內涵和精神,也能使本土文化煥發出時代的光彩,使其得到持續性的發展。
本土文化資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蘊含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中,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要想有效地以本土文化資源助力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開展,就必須有效整合本土的文化資源,發掘當地的特色資源,并有計劃、有組織、科學化地實施分層。
首先,一定要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查詢,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調研,了解其包含的所有文化元素,包括傳統節日、生活習俗、歷史典故、民間故事、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地方美食、民間游戲、服飾和禮儀等。將各類型的資源進行統計和分類,并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內容,對其實踐性和教育性進行初步的評估。其次,就是要對所有的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歸類,將統計好的所有文化元素按照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兩大方面進行分類,分析這兩大內容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并查看其是否有所交集,并對一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重點的研究和標注。最后,整合和研究所有本土文化資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要從文化元素帶給幼兒的體驗以及是否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等方面來進行研究,還要探討文化元素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以及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幼兒園從辦學特征、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年齡特征等方面來開發并利用本土文化資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
本土文化資源是最具當地地域特色的產物,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本土文化會因當地的文化傳統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而成為各地的特色,使各地的文化具有個性化的獨特魅力,對外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要想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就不應該將對其的教育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更多應關注情感價值觀的塑造以及行為習慣和精神品格的養成。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并感受自己家鄉的特色,深入體驗家鄉文化帶來的獨特感受,是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并傳承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為此,幼兒園的教師可以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適當融入本土文化資源,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的相關元素去創設具有濃郁當地特色的教育氛圍,使傳統文化滲透于幼兒每日的生活當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時刻感受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以及其對幼兒思想意識形態的塑造。
以蘇州的幼兒園為例。當地的幼兒園可以在日常的園區生活中,加入蘇州典型的傳統文化元素,像刺繡和花窗等,對幼兒園的園區進行裝飾,將有關這兩種元素的物品和海報等張貼在園區的長廊內,將其打造成一個文化展覽墻,讓幼兒感受其濃重的氛圍,加深對刺繡和花窗等傳統工藝品的認識,使幼兒為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而感到自豪。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園在園區建設的時候,要利用蘇州特色化的景觀建筑思想來布局場景,打造幼兒園園區的特色園林環境,引入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和連廊水榭等典型化的建筑,讓幼兒感受到蘇州園林建筑的獨特美感,讓幼兒在這種真實的體驗中加強對蘇州園林文化的贊賞和認可,對其審美觀念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響。
通過游戲活動,幼兒可以獲得新的認知,更好地認識世界、體驗和感受生命的活力。游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同時獲取知識與樂趣的最佳途徑。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各類游戲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新的認知,還可以讓幼兒在獨特的游戲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對內心世界的洗禮,體味不同的文化特色,從而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相關要素,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幼兒教育,讓教師在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上,設計游戲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在游戲的過程中加強對本土文化的知識性滲透,讓幼兒在體驗游戲的樂趣中認識不一樣的本土文化,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
在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游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以建構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引入本土文化資源,讓幼兒在對蘇州花窗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花窗設計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引導他們用身邊的材料,如樹枝和秸稈等,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出自己想要的花窗樣式和圖案。在這種他們熟悉的活動形式中,添加不同的內容,以本土文化資源作為主題,會使整個游戲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具有更高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愉悅的游戲體驗中增長對傳統文化的相關認知。
通過實踐體驗才能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在幼兒教育中,要想讓幼兒更加深入地學習并理解傳統文化知識,就需要通過生活實踐來實現。盡管幼兒的一日生活都在游戲教學中度過,但幼兒園內的園區游戲無法帶給幼兒真實的傳統文化體驗,使幼兒不能夠真正接受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以及深入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相關內涵,使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僅僅浮于表面。因此,教師需要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去開展相應的生活實踐活動,讓本土文化與生活實踐充分地融合起來,帶領幼兒去真實感受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近距離接觸本土文化,從而獲得對本土文化的真實解讀,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崇拜和熱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仍然以蘇州地區的幼兒園為例。該地區有著豐富的實踐體驗區域,古色古香的園林建筑比比皆是,各種博物館更是層出不窮,到處都散發著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教師可以將“尋找本土文化足跡”作為主題,帶領幼兒去大街小巷和各大社區進行實地考察,游覽當地獨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探索其建筑特點,感受其風土人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年齡段帶領幼兒去體驗不同的實踐內容。小班的幼兒認知能力不高,他們的體驗內容更多的是以感官上的認知為主,通常為一些相對簡單的景觀,像平江路和石子路,還有一些古色古香的雕刻建筑,各具特色的當地美食以及蘊含著古韻美的旗袍等。大班的幼兒,體驗的內容就不僅僅是感官上的新奇,更多的是文化情懷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去參觀博物館,欣賞其中展出的一些特色文物及蘇州典型的建筑設計,分析其線條美和結構美,可以讓他們在欣賞和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寫生,畫出自己對于蘇州的初步印象。中班的幼兒,所要體驗的內容是在感官享受的基礎上,增加對蘇州當地文化特色的見聞和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觀前街進行走訪,邊游玩邊進行觀察,發現獨具當地特色文化元素的物件,讓幼兒分析它們的不同,并讓他們了解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通過讓幼兒置身真實的場景去體驗當地文化特色,可以讓幼兒近距離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他們獲得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認可,進而將其更好地外化于行,將所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應用到時實踐中去,傳承并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以本土文化資源助力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教師要以促進幼兒的文化素養提高為評價目的,突出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對幼兒認知內容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影響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及時關注幼兒的每一次進步,要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這對于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使幼兒產生主動探索傳統文化教育內涵的動力;教師要注意觀察實踐過程中幼兒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態度和真實的感受,盡可能地使幼兒獲得實踐活動的愉悅感,關注幼兒對于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的把握以及傳統文化對幼兒人格內涵和價值追求的塑造過程。
教師要重視對幼兒的評價,始終尊重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也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其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去,使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的內容一定要多元化,要關注幼兒在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的學習過程以及其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和行為習慣,還要觀察幼兒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程度和積累以及其在實踐中產生的身體感悟和情感體驗,是否能夠基于本土文化資源在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的幼兒,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關注每一個幼兒在其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和發展,促進其個性化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