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婷婷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小學音樂課程對培養(yǎng)小學生藝術修養(yǎng)、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有積極意義。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其所能展現出的價值毋庸置疑。要想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含義和特點、功能與作用進行剖析,提出推動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具體策略。
小學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高度和諧與統(tǒng)一,但這也是合唱教學的一大難點。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含義的剖析,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音色和諧統(tǒng)一。合唱時音色必須具有平衡性、準確性、和諧性以及統(tǒng)一性。音樂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需要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引導,在理論上了解音準,在實踐上清楚自己擔任的角色,保持音色的和諧統(tǒng)一,使合唱效果進一步強化。其二,演唱富有變化。不同合唱作品的呈現需要不同的聲音表現,比如,《我和我的祖國》合唱發(fā)音的方式要有別于西方宗教合唱歌曲。再如,在演唱《春風》和《土風舞》時,風格要有所區(qū)別,但無論怎樣處理,合唱發(fā)聲的核心依舊是保持聲音位置的統(tǒng)一。其三,音樂基礎知識的普及,正確合唱訓練的達成。合唱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音準的提升,且合唱訓練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產生良好的合唱效果。
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具體如下:其一,音域寬廣。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小學生,音域是從女高音到男低音的總和。歌曲旋律發(fā)展有更寬廣的可能,和聲也可以更為豐富。其二,力度變化大。小學音樂獨唱的音量是有限的,合唱過程中合唱團的音量是無限的,要結合合唱歌曲的特點調節(jié)力度變化,這是獨唱無法達到的聽覺感受。其三,聽覺變化豐富。獨唱音色較為單一,合唱是多聲部的,不同聲部、不同力度變化、不同音域以及不同的和聲,都會展現出不同的聽覺層次。其四,表現力強。合唱的音樂表現力較強,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都可以通過合唱的方式完美呈現。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的特點看,其本身具有鮮明特征。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顯得尤為關鍵。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引導小學生掌握基礎的簡譜、聲樂和樂器的相關知識,還要求教師要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培養(yǎng)小學生在歌曲演唱以及演奏方面的能力,自然該內容中包含了合唱教學的部分。合唱教學有別于其他的歌唱教學模式,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簡潔、不受約束以及門檻較低等諸多優(yōu)勢,具有音樂寬廣、力度變化大、聽覺變化豐富以及表現力強的特點。小學生接觸合唱教學的內容,既能夠掌握基本的音樂記號、音樂節(jié)拍,也可以通過合唱的教學實踐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音樂表現力,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
在小學音樂的課程體系中,合唱始終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大部分采取的是一種較為輕松的合唱教學模式,即在選定合唱曲目之后引導小學生進行合唱學習,以此來強化合唱能力,且整個合唱的過程要聲音洪亮、整齊,這使得小學生的音樂合唱的趣味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不斷摸索新的合唱教學方法,搭建全新的合唱教學場景和合唱教學空間,讓小學生可以被合唱教學所吸引,準確地表達合唱曲目的情感。因此,既要完整、生動地表現出合唱音樂曲目,也要使小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感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
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要確保師生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在開展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保持統(tǒng)一,即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的統(tǒng)一。在合唱教學的實踐中,有關于題材選擇、曲目明確、合唱組織以及演奏指揮等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要在反復的磨合和推敲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形式,如獨唱、獨奏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渠道狹窄,合唱則不同,它極大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
在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中,課前的充分預習是保證合唱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也是提升小學生對合唱教學興趣的主要方式。在傳統(tǒng)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中,課前預習顯然是缺失環(huán)節(jié)。做好課前預習的安排需要小學音樂教師發(fā)揮作用,以保障后續(xù)的音樂合唱教學得以順利開展。
以《春風》為例。為了達成合唱教學的目標,小學音樂教師要對該曲目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從而對該曲目進行解析。同時,結合教材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深刻把握合唱教學的基本要求,形成課前預習的方案。在預習方案形成前,小學音樂教師要對小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清晰的了解,包括音樂學習情況和合唱水平。然后結合合唱曲目自身的特點,進入資源的檢索與整合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利用硬件、軟件設施,將圖文資料進行整合,制作成課前合唱預習的視頻,視頻時長控制在6—8 分鐘,并將其通過騰訊QQ 群組和微信群組進行傳遞。小學生在接觸到合唱教學資源后,根據預習資料中的重點,了解合唱曲目的旋律、節(jié)拍、情緒等,以預習任務為導線,在聆聽、朗誦、跟唱以及模仿中加深認知,在完成前期的預習之后,進入課堂上的合唱教學中,進一步領會合唱曲目,實現對預習內容的深入推進,構建高質量的音樂合唱課堂。
從課前的合唱預習情況看,該過程能夠促進小學生學習動力的強化,使小學生可以根據其中的具體內容對合唱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激活小學生的合唱學習興趣。課前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是合唱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充分利用資源的整合效用,為小學音樂合唱課堂的創(chuàng)新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特點鮮明。對于小學生群體而言,接觸合唱音樂的內容,良好的合唱情境能夠發(fā)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音樂教師在合唱音樂的教學實踐中,要對合唱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完善已經構建的合唱教學體系,讓合唱教學以生動的方式展現。
例如,在《蝸牛與黃鸝鳥》的合唱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要對該合唱曲目進行解讀,并嘗試通過多媒體設備,制作與歌曲本身相關的動畫視頻,采取一種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呈現合唱曲目和具體內容,生動呈現歌曲當中的文字內容,加深小學生對該曲目的理解。在完成合唱教學情境的導入之后,進入合唱教學的深化與實踐環(huán)節(jié),分別從歌曲主題、旋律、節(jié)奏、速度以及情境等方面,設置音樂思考問題,引導小學生聽一聽、讀一讀、練一練、唱一唱,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理解節(jié)奏特征,從而更好地實現合唱。合唱的過程并非單純的以旋律和歌詞為主,而是要結合情景賦予合唱內容以真實的情感,從而增強合唱曲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傳遞出生動、有趣的合唱作品。
在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中,如果直接引入合唱曲目,顯然很難激活與調動小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小學生的合唱學習體驗感也會受到沖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嘗試開發(fā)教學情境,以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激活小學生的主動性,并能夠通過情境去理解合唱曲目的內涵與思想情感,加深對內容的深刻理解,進入深層次的剖析階段,增強合唱曲目的感染力。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藝術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音樂學科作為其中一項,其價值和效果毋庸置疑。以合唱教學為例。在小學音樂教材中關于合唱的相關曲目較多,對于這些曲目的挖掘,并圍繞合唱曲目設置全新的教學方案,對于小學生合唱技巧的強化和合唱思維的鍛煉效果顯著。教師要深入挖掘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合唱曲目,形成合唱教學方案。
以小學音樂教材中的《老鼠和大象》為例。由于該曲目的風格以節(jié)奏舒緩、音域開闊為主,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內容的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到這首歌曲的主要內容、思想情感、節(jié)奏、意境等綜合性的要素,對歌唱曲目的具體要求進行明確,并進一步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做好內容的延伸,激活小學生之前已經掌握的合唱技巧,從而進入合唱的實踐中。除了以音樂的方式呈現合唱歌曲,還要進一步延伸歌曲內容,結合該合唱曲目的內容,可以引導小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音樂節(jié)奏;結合表演過程,讓音樂的呈現方式更加靈活、具體,使小學生可以充分掌握合唱曲目內容,并在進一步的內容延伸中,強化音樂合唱學習質量。
在小學音樂的教材體系和教學框架中,涉及的音樂要素較多。這些音樂元素的存在,極大地調動了小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活。合唱曲目精選之后,剖析合唱曲目的深刻內涵,在靈活的活動體驗中強化小學生的參與度,將教材當中的具體要素進行挖掘,提高合唱教學質量。
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要打破傳統(tǒng)以單純合唱為核心的模式,創(chuàng)新合唱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合唱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堅持以小學生的體驗感為前提,使小學生通過合唱的學習有新的收獲,這里提到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內涵的表現。傳統(tǒng)的合唱教學方法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新方法的搭建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在《盧溝謠》的合唱教學實踐中,由于該曲目是將盧溝橋的故事以音樂的方式呈現,歌曲的音樂表現風格與其他類型的音樂作品不太一樣,將其作為合唱教學的主要曲目,要引導小學生對其深刻的內涵有一定的了解。在該合唱曲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盧溝橋的歷史進行介紹,并利用問題引領的方式讓小學生主動搜索能夠表現盧溝橋的音樂作品,從而順利引出《盧溝謠》。然后,通過播放《盧溝謠》使小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跟隨節(jié)奏朗讀歌詞,并對兩個部分的旋律進行對比,讓他們感知不同的情感基調,在對比中感受到直觀的變化。從合唱教學方法看,該過程采用了引導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合唱曲目,使小學生在具象化的音樂情境中對于合唱曲目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合唱部分的速度、節(jié)奏掌握更具體,合唱能力在全新的教學方法的支持下也得以提升。
合唱教學作為小學音樂教學框架中的一部分,其價值和作用毋庸置疑。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合唱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堅持靈活性,始終以小學生的合唱學習體驗為前提,既能夠傳遞有關音樂合唱的理論知識,又可以深刻感知其中的情感與內涵,以這樣的方式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合唱主動性,使其更充分地參與到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中,理解其中傳遞出的深刻情感。
在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中,合唱活動是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結合當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情況,校內經常組織有關于合唱的教學活動,目的是通過合唱的方式提升小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當然該過程也是檢驗和評價合唱教學情況的主要途徑之一。要抓住這一環(huán)節(jié),開展課外的合唱活動評價,使合唱教學延伸到課外場景中,從而激活和調動小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以《歌唱祖國》為例。由于該曲目傳遞的是一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本質,可以嘗試在進行音樂專業(yè)性的教學內容安排的基礎之上,引出更多新的教學元素。小學生在初步掌握該合唱曲目的節(jié)奏后,教師可以嘗試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紅色博物館等,或者觀看升國旗活動,以各類的愛國主義活動作為支撐,增強歌唱音樂的表現力。與傳統(tǒng)的課堂上的合唱教學模式不同,這種課外合唱活動的組織與安排,讓歌唱音樂的場景得到更新,更能夠喚起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只有保證小學生與合唱曲目之間具有一定的情感關聯,才能夠讓音樂合唱曲目的感染力凸顯出來。
開展課外活動評價指的是利用課外場景開展合唱的學習和練習,以此來檢驗小學生的合唱學習效果。除了場景的創(chuàng)新外,還可以帶領小學生聆聽專業(yè)的合唱團的演唱,從而開闊自身的眼界,深化對合唱的認知。從這一點看,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實踐要抓住重點,充分利用好課外的合唱活動場景,與課內的合唱教學相呼應,搭建一體化的合唱教學框架。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的教學框架中合唱教學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其價值和作用毋庸置疑。如何保證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內容更生動、更靈活,還需要從合唱教學的全過程著手,既要高度重視課前的預習,又要做好課外活動的拓展,最終為小學生合唱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