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安徽交控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自2020 年起,國務院國資委連續多次出臺關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文件,要求國有企業提高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深刻理解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加強企業制度體系的建設與評價,扎實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做好信息系統安全、信息數據管理等工作,強調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財務管理深度融合為手段,加快構建一流財務管理體系。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數字技術的應用,來實現企業全面性數據的采集、傳輸和存儲,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拆分、細化、融合、再生成,充分應用數據,讓數據發揮作用。同時匯集行業、政策等外部信息,使企業快速感知,并對此做出快速響應,調整或重塑產業和服務、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商業模式,從而幫助企業創造和獲得更多的價值。通過系統協同、數據協同、組織協同、公司治理、戰略規劃,實現企業內部的高效運作和智能運營,使經營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數字化與信息化并非等同的概念,信息系統的建設是數字化轉型的上游,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與支撐。信息系統的建設是讓數據有了相應的歸屬、勾稽關系和脈絡,而數字化轉型是利用數字技術創造新的價值,其目的在于打造企業高效運行的神經系統,讓數據驅動經營管理和決策,讓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迅速的響應,提升自身競爭力,從而實現長期穩定增長的目標。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通過對數據的匯集、加工形成可用信息資產,再通過深入的挖掘及分析形成新的價值,傳遞至經營前端,為決策服務。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數據,對于企業來說,財務本身具有數字化屬性,財務部門具有匯集信息數據的先天性優勢,因此企業數字化轉型必然推動財務數字化轉型。在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相應助推了系統的升級、組織的協同,從而進一步提升了財務的業財融合能力,讓財務數據的挖掘更深入、更廣泛、更加滿足業務的需求,實現財務數字化轉型的迭代。
財務數字化轉型必然經歷標準化、流程化、業財融合、數字化階段。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是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開始,共享就是通過對技術、系統、流程、人員的有效整合,實現企業內公共資源的共享,重塑標準化、實現精簡化、達到財務業務工業化。
中國的基建企業撐起了經濟發展的一個臂膀。建筑行業在過去的15 年時間內,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演變,建筑行業把握經濟發展的機遇,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經營規模持續增長,產業鏈條也不斷延伸。建筑行業深入觸及全國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運輸建設、城鎮住房建設等方面,協同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2022 年及2023 年一季度,全國建筑行業分別實現總產值311979.84 億元和54802.86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8%和5.98%,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4.59 個百分點和下降3.26 個百分點,增速有所回落,主要系下游房地產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所致,行業總體維持中低速增長。
從合同簽訂情況看,2022 年及2023 年一季度,全國建筑業新簽合同額分別為366418.35 億元和69255.39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36%和9.25%,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0.40 個百分點和增長7.14 個百分點,其中2023 年一季度增速較高主要系2022 年基數較低所致。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七大建筑施工中央企業新簽合同額占全國建筑業新簽合同額比重持續提升,2022 年比重為39.22%,同比提高2.65 個百分點。截至2022 年底,全國建筑業簽訂合同總額(在手)為715674.69 億元,較上年底增長8.95%,在手訂單增速高于新簽訂單增速,主要受部分房地產項目停建緩建導致開工率下降等因素影響所致[6]。
從公開披露信息的部分建筑樣本企業來看,2023 年一季度,建筑施工企業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小幅增長,利潤率水平同比略有下降。受益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建筑業整體短期流動性有所企穩,但民營企業短期償債指標下降明顯。
建筑行業受施工項目區域分布廣、項目周期長、所涉環節散等特性影響,財務數據的采集過程頻繁且瑣碎,資金規劃要求相對較高,財務核算科目往往相對固定,但成本核算較為詳細且重要,直接影響項目整體的盈利情況。
若集團公司財務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則會增加對財務信息掌握的時效性,但可能使得關鍵業務處于壟斷地位、信息傳輸鏈條拉長,容易產生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的現象。針對施工項目部數量多、區域分散,若將財務管理下放至各施工項目部靈活掌握,雖可據實對業務活動做出調整,發揮各項目財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容易出現財務崗位人員設置分散、職能重復、管理難度加大、會計信息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集團對財務信息的掌控力下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最優保障,施工成本得不到最優管控,資金監督管理得不到最優統籌。
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建筑行業如何在供給側改革、結構調整中牢牢抓住發展機遇,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這需要建筑行業運用各種手段,建立區域性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財務一體化作用,實現數字經濟時代的價值增值。財務共享是構建財務數字化的有效方式,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分散在各處的業務、財務信息實現統一歸集,以標準化流程,提高管理成本、服務效率,提供監管的便利。通過財務共享的建設,可以提高建筑集團企業的內部控制,解決信息質量差及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業務流程再造,為企業財務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集團企業推進財務共享中心建設一般需要滿足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企業自身經營已達一定規模。企業業務涵蓋范圍廣,資質齊全,下設單位數量多、分布廣,經營地區遍及國內外,業務趨于同質化,相對業務較為單一,各板塊之間協同效應較強,標準易于統一,有適合建立財務共享中心的先決條件。
二是企業綜合實力雄厚。財務共享模式是對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構建財務共享中心需要設計、系統、人才、設備、場地等諸多要素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且需要經過反復多輪的測試、更新與系統的完備,整體建設周期較長,對企業綜合實力要求較高。
三是綜合性信息系統作為保障。構建財務共享中心,前提是企業已有相關的業務系統、財務核算系統、招采平臺等,具有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這樣才能有利于構建共享時,各系統綜合評估,有效嫁接,從而形成完整性數據鏈。
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以企業具體業務板塊為基礎,具體分析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管理的特性,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若是脫離這些財務共享中心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或效果。
以安徽省一家建筑類集團企業(A集團)為例,A 集團成立于1989 年,是立足安徽全產業鏈布局的綜合性建筑企業,下設多家二級子公司,擁有多項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多個省級技術中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技術中心,兼有建筑設計、工程檢測、監理與咨詢等技術。A 集團近年來承建了大批國家、省市重點工程,依托“一帶一路”大力開拓國際建筑市場,承攬和投資建設的工程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A 集團作為大型綜合性建筑企業集團,涵蓋建筑工程及工程技術服務、投資與資產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三大主業板塊。建筑工程及工程技術服務作為其主業的基石,已形成了上游設計咨詢、中游建筑施工、下游檢測監理及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布局,依托投資與資產管理板塊的資本運作,反哺基石主業,搭建產業鏈金融,進一步凸顯產業發展優勢。A 集團財務實施分級管控,各級法人主體獨立負責其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所轄施工項目派駐駐點財務人員,負責成本核算、資金支付。各施工項目財務不交叉,一個項目完成后,財務人員派駐到下個施工項目。項目駐點財務人員與各級法人本部財務以及集團公司財務歸屬感不強,容易形成脫鉤式管理,且集團公司對各項目成本節約、資金支付的管控力度較弱。A 集團同質化業務占比較高,財務核算相對容易復制,同質化板塊的經營性支出標準易于統一,業態結構與特點比較適合構建一體化的財務共享中心。從人員管控來說,構建財務共享中心能夠增強駐點財務人員的歸屬感,通過線上數據的傳遞,提高成本管控的嚴謹性與及時性,能使集團動態掌握各個項目的運營情況,加強項目運營風險防控。
A 集團構建財務共享中心前,要進行充分調研,梳理并歸集集團現有業務板塊,對同質化的業務板塊進行流程再造。首先是標準的統一,標準包括費用標準、審批流標準、核算標準、會計科目的統一等,以各同質化的板塊進行劃分,以資金流作為流水線,用統一的標準,提高營運資金的審核與支付。針對施工建設的主業板塊,搭建項目業務系統,梳理成本管控的痛點及難點,對成本支出的審核流多維度化,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增強提報業務人員的責任感、財務復核的及時性,實現成本管控的有效性。針對其他板塊的不同特點,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推進,先主后輔,區域性鋪進,將數據的顆粒度重塑,最終形成集數據信息庫、政策歸集庫、人才培養庫一體的財務共享中心。
當今世界已邁入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想要在大數據運用中占得先機、迅速把握并適應市場環境變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必將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財務數字化轉型作為先驅,找到契合建筑行業特點的轉型模式,結合企業戰略規劃,從易于突破的業務出發,及時調整,保持問題的敏銳性,再造標準化流程,形成一體化的財務共享中心,為建筑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數據分析資源、政策導向指導、復合型人才培育基地,從而有效提升企業綜合實力,不斷為企業輸出長久發展的支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