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一年級的文文坐在餐桌前,抓起筷子,氣定神閑地夾著碗里的面條,可夾歸夾,就是不往嘴巴里送。一旁背著書包,準備送兒子上學的媽媽全程皺著眉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本該8點到校晨讀的兒子還坐在家里,媽媽終于忍不住,把臉背過去,長嘆一口氣。
習慣真的會拖累學業。一次語文紙筆測試,文文不出意外地又考了全班最低分。這回文文爸爸急了眼,趕緊與我溝通:“夏老師,您說我該怎么辦呀?要不,買一本‘天天練?”
我讓文文爸爸坐下來,拿出一張“兒童磨蹭行為測試表”,想看看文文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1. 寫作業時,忙著做削鉛筆、找橡皮等不重要的事,越重要的事越拖拉。
2. 不盯著不寫,盯著寫也會分神,睡前還發現有一項任務沒完成。
3. 在學校明明10分鐘就能做完的事,非要拖到回家后才做。
4. 寫作業時常常跟父母講題外話,進入學習狀態慢。
5. 書桌凌亂,棒棒糖、玩具、課外書一堆,寫著寫著竟在稿紙上畫起小人。
6. 寫作業前的儀式感太多,喝水、上廁所、跟祖父母聊會兒天等。
7. 在家背誦課文前,常推脫說“等5分鐘”“再玩一會兒”。
8. 每次家長問作業進度,總說“快了”“就差一點兒”,其實才寫了幾個字。
9. 作業磨蹭,插嘴速度倒挺快,臉皮厚,父母怎么催都不急。
10. 日常行為懶散,常因磨蹭耽誤睡覺,每天都很疲憊。
文文爸爸讀完這10條,脫口而出:“這是在說我家的娃嗎?每一條都說中了!”
《兒童人格教育》說,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原來,文文的父母忙于工作,將文文交給文文的祖父母帶,祖父母將文文的事情全部包辦,文文很少有獨立做事的機會。有時文文動作慢,祖父母就沖上去三下五除二幫他收拾好。看來,文文之所以磨蹭,一是缺少練習,導致能力不足;二是依賴性強,心理上產生了惰性。
我給文文爸爸提了個建議:“孩子不用做‘天天練,而是要天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這樣能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文文爸爸將信將疑。
“不試一試怎么知道有沒有效果呢!”
看著我一臉的堅定,文文爸爸決定照著做,用他的話說,實在是沒轍了。
第二天,我收到了一段視頻:文文穿著短褲,正吃力地搓洗自己的襪子,不時擦一擦腦門上沁出的汗珠。
第三天,我看到文文在學炒菜,雖然動作笨拙,但還是堅持到了最后。
第四天,文文幫奶奶捶背,即使手酸到不行也咬牙堅持,時長達3分鐘。
……
家務活整整持續做了一個月,文文在期末考試中也破天荒考了100分。文文爸爸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做家務活也能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呢?其實,秘訣就是五個字:手速上來了!
文文爸爸一聽,啞然失笑。可不是嘛,孩子日常做一份練習總要磨蹭半天,這回因手速快,不到30分鐘便完成了,還檢查了好幾遍。可見,孩子不是不會,而是寫不快;不是不想寫,而是寫著寫著就累了,手部力量太弱;不是寫不對,而是大腦與手的速度不一致,錯誤就自然發生了。
可是,文文爸爸還有一個疑問未解:“孩子每次從學校回到家,為什么就不愛先寫作業呢?”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孩子愿意寫作業,需要什么條件?”
一是孩子自己愿意坐下來寫作業
孩子的大腦什么時候能指揮自己坐下來寫作業呢?是孩子有了充分的勞動、運動之后。也就是說,孩子的體力活動做到位了,就會自動轉化為腦力勞動,而寫作業恰恰是腦力活動。如果孩子不愿意寫作業,家長不妨先讓他去搬花盆、包餃子,做了家務活之后,他們反而能靜下心來寫作業。
如果孩子一直處于腦力活動之中,如看電視、玩游戲、聽故事、看課外書等,此時又接著寫作業,就會坐不住、注意力不夠集中。
二是手部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寫作業
如果孩子的手部力量不足,握不住筆,或者握筆姿勢不正確,他就不愿意一筆一畫地寫作業。因為手指的力量靠手掌、手腕、手肘、大臂、肩部的肌肉來帶動,倘若這些大肌肉力量不足,就帶動不了小肌肉。孩子做事、寫作業懶洋洋的,甚至經常做小動作,很多時候是因為大肌肉沒有運動開,或戶外活動不充分。若每天拍球、跳繩、打羽毛球后再坐下來寫作業,小動作就少得多,作業效率也就高得多。
“是不是像穿衣、吃飯、整理書柜等基本生活技能練習得多了,孩子熟能生巧了,做起事來速度快了,寫作業的速度也會快起來?”文文爸爸若有所思。
“你說得沒錯。幫父母干活會助推孩子成長。勞動鍛煉身體,提高了大腦對身體的控制力。孩子在家里什么活兒也不干,也不下樓運動,缺少足夠的運動體驗,反而容易出現感統失調等問題。”
“我明白了。對大人來說,似乎就是寫個字而已,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手部力量不足,控制不好筆的走向,寫出格、寫歪、寫慢就是常有的事,吼叫、催促、指責真的無濟于事。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面對‘磨蹭這個難纏的敵人。”文文爸爸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教會孩子勞動,就是給孩子生活的力量。那些聰明能干的孩子往往是會做瑣碎事的孩子,這些事情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家務活。只要用心,在廚房里也可以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勞動要成為兒童固定的家庭作業
如何跨出家務勞動第一步,是解決孩子磨蹭問題最難的部分,那就是讓勞動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具體的、明確的、可拆分為幾個小步驟的行動目標。如,學做一道菜,我帶著全班學生做成了序列。
二年級,學生組成小團隊燒菜。從菜單制訂到買菜、擇菜、洗菜、切菜,最后燒熟,整個過程在家長的指導下單獨完成。這一過程,父母不打擊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不嫌孩子慢,只是給孩子提供一些建議,讓孩子感受勞動的樂趣。
三年級,舉辦一次集體野餐活動,為孩子搭建展示廚藝的平臺。有的孩子帶著親手燒好的菜,有的現場參與燒一道菜,大家一起分享勞動成果,不亦樂乎。
四年級,哪個孩子燒出“四菜一湯”,老師和其好友親自上門“批改”家庭作業。這樣的方式,孩子們非常期待。
孩子磨蹭,多數因為不會做事,與其講道理,不如進行有序的訓練,讓孩子主動融入生活,真實自然地參與勞動,從而體驗勞動的意義。
勞動教會孩子承擔應有的責任
愛孩子,就要允許并鼓勵孩子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只有舍得用孩子,讓孩子自己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孩子才更有責任感。做家務的孩子,不僅做事更有條理性,對學習也更有耐心和毅力。只有做過家務的孩子才能明白,做早飯、洗衣服等日常家務,是要花費父母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的,父母是不易的。?
家務勞動不是簡單的體力活
勞動不是簡單的體力活,堅持燒三年菜,既讓孩子感受到家的味道,也能分擔父母的壓力,讓孩子的生命處于被激活的狀態。勞動過程中或許會遇到超出孩子認知的、束手無策的事,如油鍋起火該怎么辦?能不能用水滅火?這樣的經歷與體驗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積極的探究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名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表明,做家務的兒童比不做家務的兒童成績優秀的比例高27倍。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孩子回歸生活,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完整的體驗和思考,教育也就發生了。
勞動教育,塑造孩子的家庭意識
常回家看看,是一種親情的回歸。勞動作業會成為不同孩子、不同家庭間交流的話題。有一戶家庭,孩子暑假沒有學這學那,而是幫父母燒了一個月的飯菜。從一開始不敢往鍋里倒油,到打電話問媽媽菜怎么燒,最后自己買菜燒菜。一道道蘊含濃濃愛的家常菜,體現了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親情因一道菜而變得溫暖。
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小孩子。口渴了,捧著水杯喂;房間亂了,替孩子打掃整理;書本滿桌都是,幫孩子收拾……似乎學習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事。而學會獨立,遠比學習更加重要。在家務勞動這件事上,父母懶一點,才能鍛煉和發展孩子的勞動技能,滿足孩子的被需求感,其意義不言自明。?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