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麗
美麗的三月,浪漫的季節,英語復習有條不紊進行到了第二輪復習階段,此時此刻我想套用著名歌手費翔的歌《讀你》里面的歌詞“讀你千遍也不厭倦”作為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也是我希望同學們在詞匯復習方面達到的境界,重復N 遍也是歡喜如初。
我的分享有四部分組成:考有所依、研之有據、教有策略和學之有道。第一部分,考有所依。高考命題的三大風向標《高考藍皮書》英語課程評價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英語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其中《高考藍皮書》明確指出,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銀線和情景載體串聯線是今年命題的三大主線。2016 年2 月林崇德教授明確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概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高考注重考察學生的學科素養。那么作為教師怎樣給學生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的學科素養落地呢?這就要求我們析政策、研課標、做真題、悟規律。
我們組是一個團結有愛的大家庭,在備課組長博學和勤奮的感染和熏陶下,大家備課上課認真負責,精益求精。高三開學初,我們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了20到23年的新課標全國1 卷, 甲卷和乙卷真題以及浙江卷,我們自豪的說, 我們做過的試卷還有校長的親筆簽名呢。我們先周盲做,指派一個主備人,大家集思廣益。還要提一下, 我們學校每天上午的9 點到10 點是雷打不動的集體教研時間。說實話,雖然有時大家吐槽累,但集備的時候大家集思廣益,毫無保留,碰撞出了很多思維的火花。一個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肯定走得遠。
我們學到了知識,悟出了真諦。通過做題我們發現,高考題詞匯量加大,尤其是語境猜詞和熟詞生義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恰恰這正是咱們學生的短板和瓶頸,因此構詞法和語境猜詞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在這里我借用我的恩師蔣老師的研究成果,他把單詞分為兩大類:綱內詞匯和綱外詞匯。綱外詞匯包括注解詞匯(非說不可的詞匯)和邊緣詞匯(能不說就不說的的詞匯)這其中有知識邊緣詞匯:新聞、科技、文化、體育等和語境邊緣詞匯:上下文語境(context)。他喜歡深入研究,特別是詞綴這塊兒頗有研究,他被大家歡快的稱作“行走的活詞典”。常見的詞綴比如說en-,im-,in-,dis- 必須知曉,其他的不一一贅述。通過對學情的研究和學生錯題的反饋, 我們還發現影響他們理解的正是語法和詞匯問題。如果我們把語言比作一座房子,語法是梁,詞匯便是材料。如何積累更多的材料成了我們老師關心的首要問題。我們知道,去年疫情學生們網課,一輪部分單元復習不扎實,怎樣解決這“夾生飯”問題呢?
我們首先確定了二輪指導思想。鞏固一輪“地毯式”詞匯復習成果;完善詞匯拓展結構;精通專項高頻詞、標內課外詞和話題詞匯;提高語境猜詞能力;內化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力爭突破詞匯關。從廣度、寬度和深度三個緯度著手。從廣度上繼續進行“地毯式”復習,全面覆蓋課標3500 詞,包括讀音、詞性和漢語意思。寬度上,二輪詞匯復習用時2 個多月, 平均每天復習20 個左右詞匯。高考詞匯中那些常用、偏難詞匯為本輪復習的重點。常用詞匯注意其一詞多義、與其它詞的搭配、構成的短語和詞組。精度上,重點掌握的寫作詞匯壓縮到1000詞左右,包括部分高級詞匯,強化其應用,突出一個“精”。
接下來我們看看學生怎么樣充分利用這70多天呢?因為單詞不背,技巧白費。首先讓學生們利用小早讀30 分鐘,課前5 分鐘背課標外常見詞匯、熟詞生義、高考閱讀詞匯、不規則動詞變化表和常見的合成詞。課上5分鐘背一不小心就寫錯的派生詞,所謂的“小”詞和語境記憶。利用3 周的時間背誦按三大主題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分類的類別詞匯。利用2 周背誦按動作分類的詞匯,不但鞏固詞匯網絡,還服務于讀后續寫,實現文本的正確解讀和續寫語言的豐富性和準確性。對于傳統文化,編制單獨的導學案,從傳統節日、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神話故事等不同角度,閱讀并進行改編,設計閱讀理解、語法填空等題型,實現知識的遷移,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再好的復習思路和方法離開了落實都是空談。要利用多種形式來檢查學生的詞匯落實情況,除傳統的聽寫外,還可以采用小組檢測、同桌互測、小測驗、詞匯拼寫大賽等形式。還有婷婷老師開發的PPT 自動播放快速捕捉單詞,檢查同學們對單詞的把握能力,很有趣味也有挑戰性。既要檢查英譯漢,也要檢查漢譯英,既要有單個單詞的拼寫檢查,也要把單詞放在單句或段落中檢查。只有在語境中才能理解單詞和詞塊的功能、詞義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使用者的意圖和態度。詞匯不是單純的記憶,而是結合主題和語境開展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實現語言的內化和遷移。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不是說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詞匯也是這樣,多重復多積累,讀千遍也不厭倦,才不會辜負每一個聞雞起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