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青 錢敏 宗麗
沉浸體驗是文本解讀的基礎。依文學表達功能,體驗者可由敘事、抒情和論道之方向,進入事件核心,感受抒情主體,體會道的真意。讀者通過閱讀誦讀、講授互動等形式,借助各類資源和技術成果,進入文本情境,經由鋪墊、沉浸、回味三層體驗,觀摩世相,體味人情,浸潤物理,洞察人心。此過程即讀寫雙方在文字世界里的精神交接,讀者以此深度體驗文學催化之功,文學精神由此傳揚。
文本是文學的基本載體,文本解讀是古代文學教學的基礎環節。由解讀文本進入文學世界,方能領會古代文學的核心奧義。
解讀文本有一個沉浸體驗的過程。沉浸,作為一種心理狀態的比喻,指主體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之中。在此過程中,讀者需充分調動自身感受機能,與對象文本交接,充分接收對象信息,激發自身反應,完成一次信息交流。此過程需要讀者的專注與投入,完全沉浸其中,方有豐富的體驗和回饋。否則,與對象隔了一層,未能深入其中,接收信息有限,體驗少了深度和力度,就影響教學效果。
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沉浸醲郁,含英咀華”(韓愈《進學解》),感受文本內蘊,需要教師深入思考。
1 沉浸體驗的視角
任一文本都有其言說的角度,如敘述者的人稱變化,敘事角度的變化,文本解讀進入的角度就與此相關。以下從文學表達功能和目的來討論體驗視角。
1.1 敘事——進入事件核心
討論進入體驗的角度,即是依憑言說者的角度進入文本核心,體會文本要旨。敘事文本在描述事件時,會從多個角度展開,有全貌,有細節,有不同參與者的視角。這樣描繪事件就全面深入,有整體觀覽,也有內在的細致紋理。敘事者希望借助各種手法,讓讀者對事件有豐富深入的體會,意圖將感受通過文字傳遞給讀者,得到讀者的共鳴和回饋。這就是立言以不朽的用意所在。沉浸體驗即跟隨作者思路,從他提供的角度進入,綜合多方信息,獲得總體感受印象。這種感覺也許正是作者希望給予讀者、希望讀者收到的。由于讀與寫的區別,讀者與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個人感受不同,這種豐富性、差異性正是文本解讀的魅力所在。
如《左傳·秦晉殽之戰》,人物眾多,頭緒紛紜,事件錯綜。作者以事件為線索,以秦、晉為重心,以東周王孫滿為過渡,以鄭商弦高犒師為緩沖,將一幕幕重要場景串聯起來。他展現了兩大國的角力和夾縫求存的東周、鄭國。其中有各類人群的生存態勢和他們努力求存的生存意志。如鄭國愛國商人弦高以國君名義,用自己的資產犒勞來襲敵軍,以示警告。凡此人物風采,皆予人深刻印象。在敘事的關口,展現的是人的生存本質。讀者跟隨作者筆觸,沉浸到事件中心,即有體會。
敘事的核心,歸結到終極本質,是各種力量的根本沖突,類比決戰場景。如同決斗、博弈,伴隨一系列極富沖擊力、感染力的畫面,激動人心。畫面中噴薄而出的情感,即文學力量所在。如《史記·刺客列傳》的死亡場景。
敘事,尤其史傳敘事,都是對已發生事件的追敘。已知結果對敘事和閱讀并不構成懸念。它吸引人讀下去,反復讀,就在它的核心描寫,充分激發各種力量,相互沖擊,給人強烈震撼,如聶政、豫讓、荊軻的故事。《刺客列傳》寫了五個人,記荊軻最詳。人皆知荊軻刺秦失敗,仍在讀他的故事,看他一步步走向終點。這里面沒有快進,反而敘事內部的時間感是拉長、延宕的。它在蓄勢,在準備。讀者跟著敘事者的筆觸,一個一個步驟準備。看他出場,他的延宕,他沒有等來預期的助手。看著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這樣上路。
秦國宮殿里的一幕幕場景,無數次回看,每一次都驚心動魄,讀來血脈賁張。這里有荊軻本人的人格魅力,更有史傳文傳遞事件核心、激發人的內在精神的文字沖擊力。
后續還有高漸離的故事,作為尾聲,余波回蕩,久久不息。
所謂沉浸體驗,最主要的核心吸引力,在文字本身的魅力。所謂方法、引導,倒在其次。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
1.2 抒情——感受抒情主體
抒情作為文學的功能和目的,不限于詩詞曲賦等韻文,散文、小說皆有抒情表達。《史記》被稱為“無韻之離騷”,即在作者的抒情性。《史記》的抒情主體總體上可以認定為司馬遷本人。當然《史記》畢竟是史傳文,寫人記事為主,作者在記人、抒人物之情的背后,也抒自己之情,如人物傳記結尾的“太史公曰”,蓋棺論定,評價人物功過,多帶感情。其中既有對人物的同情,也暗藏作者的人生感慨,即在抒自我之情。如《李將軍列傳》結尾,還有《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議論抒情,都有作者的自我在,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激蕩。這般抒情表達,就是直接將讀者帶入,體會文字中的情感力量,體會從傳記人物到傳記作者的人生感受與生命情感。
抒情詩的抒情主體,一般即為作者本人,如李白詩、杜甫詩等皆抒作者之情。李白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強烈的主觀色彩,喜用第一人稱說話。即使不用“我”字,詩人筆下的歷史人物也是詩人自我的化身,代詩人立言。這種放大的自我、放大的抒情主體,很容易將讀者帶入詩人的視角,進入詩人的角色,感受詩人的悲歡。讀李白詩很容易沉浸其中。除了主觀視角之外,詩人筆下的各種奇觀、意象,也是詩人的情感載體。讀者耳聞目接詩人的豪情偉力,席卷騰挪的各種奇觀,深入其中,就會被詩人的激情力度沖擊震撼。
杜甫詩中的抒情主體常常借助各種意象,將詩人的力道綿綿不斷地傳遞出來。例如沙鷗的意象。早期的“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晚年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從早年的遒勁兀傲到晚年的蕭散不羈,力道有差,內在氣象總是一致。從此意象進入抒情主體,沉浸在詩人的情感波濤里,也許正可體會詩人包容萬有、又脫略形跡的自在淡然。
1.3 論說——體會道之真意
說理是文學的一種重要功能和目的,代表了人的理性認知和提升超越。說理有其方式和角度,讀者依循進入,沉浸其中,依靠自身悟性來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意。
道不可說,又不得不說。小言、大道皆是。圣人立象以盡意,詩人也會通過畫面、情境來說理,揭示道的存在,讓讀者去體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再有古代哲人常借事、借象來說理。講體道的過程、境界,揭示人們做事的方法路徑,也是一種道的言說。如《莊子·外篇·達生》中“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講種樹之道,王陽明《傳習錄》講立志用功如種樹,只管栽培灌溉,勿作他想。其中關鍵都在專注,不摻雜念,不作他想。但凡有閑思雜慮,一點功利心在,事就不成。這些故事道理都暗含沉浸體驗的情境、原理,無論做事、作文,體會各種文學義理的妙境,都需專注,沉浸其中,方能得其真味。這類說理的進入角度,就是從事象本身進入,進入事的核心,去體悟道的存在。
2 沉浸體驗的過程
大致包括三個階段——鋪墊、沉浸、回味。
2.1 鋪墊
柳宗元說自己作文之前,必去其“輕心”“怠心”“昏氣”“矜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文本解讀也是如此。有的文字很抓人,吸引人不得不往下;有的則自在自為,需要讀者有所準備,去接近作者。這種準備就屬于沉浸前階段。從教學角度,就是為學生排除干擾,集中注意力,集中信息源,預設文本解讀基礎,導入話題。導入時,依據前文之進入角度準備基礎材料。如敘事文學,針對記敘事件、描述,可以提問、預習引導。如設問:某一事件場景,最激動人心、最有感觸的情感觸發點是什么?由此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敘事的情感內核,激發學生的感受力。類似先拋出精華(經典文本的精華不在乎“劇透”,好比富礦,越琢磨越有),與學生課堂討論、品評。根據學生發言,老師再點評,或者分享感受,帶動學生進入情境體驗。
其他常規鋪墊,可以提供背景資料,或讓學生預先收集整理,或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框架,來搭建新的知識結構,為沉浸體驗預熱。
抒情文本的解讀準備也有多種方式。如學生中小學時讀過一些古典詩詞文本,可以就此提問,根據對某一經典作家的感受印象,描述其形象,如讀者心中的作家形象、文學史形象、史料中的人生、文本抒情主體等,多方討論,多角度認識,或可建構一個相對完整的創作主體形象,也給后續文本解讀提供參照,如通過文本解讀以后,二者形象是否一致,是否貼合,經比照引申新的思考討論。
對于論說、說理的文本,同樣可由一些方式導入,如提問“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什么?《莊子·逍遙游》的“逍遙”指什么?讀者理解的“逍遙”是什么?為什么說“上善若水”?水的境界有什么過人之處?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進入需要其解讀的文本世界。
2.2 沉浸
此一階段屬于沉浸體驗的核心,是感受經典文本永恒力量的實在階段。對教學而言,是老師向學生傳遞自己的閱讀經驗。實在說來,老師在課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有聽眾,實乃幸事。
在此過程中,老師根據文本的文體特征、內容、對象、素材,抓住細節,捕捉細微感受,提煉體會,深入文本,激發學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準備階段的問題設計,實際上是老師凝練自己的閱讀體會,叩擊聽眾,尋求文本沉浸體驗的一致性,在差異中共振。
例如“夸父追日”,他的身影融入太陽光芒的壯美,他的手杖甩出,化為一片桃林,汁水豐盈的果子,它的甘美清醇撫慰了枯竭的身體,延續了蓬勃的生命。
再有“大禹治水”,如史籍所載:“(禹)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記·李斯列傳》),枯瘠糙硬的皮膚刻錄了飽經憂患的跋涉。經典文本的細節畫面撞擊著人的心靈。它的力量即是一種共通體驗,人們沉浸在這種共同體驗中,連接為一個整體。
沉浸體驗本身即是進入文字的引力場,被它的光彩所籠罩,沐浴在它的聲光色電之中,忘卻了自身的存在。
沉浸體驗,其實是讀者被作者操縱的一種反應,如敘事文學,讀者旁觀事件行進,看著作者筆下的人物走向其命運,卻不能介入、影響。經典文本,作者的掌控力是絕對的。非經典的掌控力,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而褪色、消失。究其實,是文學本身的魅力,在經典作家筆下綻放開來。作家是文學之神的工具,是人的傳聲筒、代言人。文學之道借助經典作家的文字展開。沉浸體驗,實是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沐浴在文學的圣光里。教師希望將自己的體驗傳遞給學生,實是交接密碼之鑰。如果學生沒有聽懂,或者沒有達到教師期待的反應,只是密碼不對,或失效,即交流有差,則文本解讀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當然對經典文本而言,對讀者個人而言,能夠沉入文本,接收到文字的密碼,其實在緣分。緣分到了自然會懂。漫漫路途,也許它就在那個中轉站等你。
2.3 回味
讀者從文本中抽離出來,可以借助評價再次進入,舉一反三,強化體驗,深入理解。
回味的憑藉,有時是作者視角轉換帶來的復刻,有時是各種文獻輯評,以他人評點來印證自己的讀解,開啟新的思路。有時則以討論方式回溯方才完結的體驗。
轉換視點如“太史公曰”,這時司馬遷出場,直接評價人物或者分享他的感受。如《留侯世家》太史公說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清·湯諧《史記半解·留侯世家》有云:“留侯一生,所用全是高帝一人。其余所用諸人,皆用高帝以用之也。蓋留侯本念為韓,而韓既不可復興,幸遇漢高天授,因藉其力以報君父累世之仇。……文于前后幅,兩用特筆提唱‘為韓報仇四字,如虎嘯龍吟,聲振天地。”說張良一生行事只在“為韓報仇”四字,反讀他的事跡,不免有淡淡的憂傷縈回不去。還有《李將軍列傳》引俗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明司馬遷對李廣其人的評價。
再有清·吳見思《史記論文·刺客列傳》評曰:“刺客是天壤間第一種激烈人,刺客傳是《史記》中第一種激烈文字。”何以見得?自然引發聯想討論。激烈在何處?在各個刺客死亡場面的描寫。當這些人為了一個“義”字,將自己變成復仇工具,他的肌膚肉身已不是常人所能理解和感受。司馬遷寫聶政、豫讓、荊軻之死,那樣激烈的文字、殘酷的畫面,烙入文字中的是他自身瀕臨絕境,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決絕體驗。
再有評《報任安書》,如孫琮言:“文情慷慨縱橫,跌宕淋漓,曲盡其妙。史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史遷作《史記》一腔抑郁,發之此書。識得此一篇文字,便識得一部《史記》。識得一部《史記》,便識得子長一生心事。”(清·孫琮《重刊山曉閣選古文全集》)以此對照《史記》文字,他的心事就從每一處深入骨髓的痛感中迸發出來。
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就如一根無形的絲線,如能撥動,共鳴共振,就有感應。經典文本如同一個恒在的能量場,積蓄了無窮能量,當你去叩擊它,它的波動激發出來,反饋回來,打到你自己,你就被它擊中。
3 沉浸體驗的方法
沉浸體驗的主體是學生,引導者是老師,體驗對象是經典文本,體驗場所可以是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結合諸多因素,歸納總結方法如下。
3.1 閱讀和誦讀
閱讀是最基礎、最主要的體驗方法。文字符號通過閱讀理解,轉換其符號意味,映現到讀者的頭腦心靈,方能有效沉浸,達到與文本交流的效果。
閱讀可以有多個步驟,古文家對此有非常精當的論述可為參考,如宋·呂祖謙《古文關鍵·總論看文字法》云:“學文須熟看韓、柳、歐、蘇。先見文字體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處。……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如何是主意首尾相應,如何是一篇鋪敘次第,如何是抑揚開合處。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折、翦截有力處,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從立意到結構、從總體到局部,如何讀文解說詳盡。
誦讀是閱讀的一種,通過聲情婉轉、抑揚頓挫的誦讀,體會經典文本字句精煉的意蘊和關鍵。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講“因聲求氣”法,即通過誦讀古文來感受古文之美,領會文字奧妙。如劉大櫆《論文偶記》云:“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又說:“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桐城古文家姚鼐在劉大櫆之后,提煉出“文之精”在“神理氣味”,“文之粗”在“格律聲色”,學古文須由粗入精,由格律聲色體會神理氣味(見其《古文辭類纂序》)。其《與陳碩士》云:“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惜抱軒尺牘》)都是講通過誦讀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古文精華。
正如林紓《文微》所言:“讀古人文,當涵而泳之。泳如池沼澄碧,魚鳧上下,自在優游于中;涵如以巾承露,浸漬全幅使透。”古文家的見解對于讀者進入經典文本,獲得深度體驗,達到有效認知,極有參考意義。
閱讀和誦讀的主體是學生。課堂上,老師可以帶讀,適當引導,主要起提示作用。
體驗空間,可以是教室或者自習室或者個人居所。這種沒有一定之規。可以在春暖花開、旭日東升的清晨,在室外誦讀經典,從自己的聲音里感受作者的心聲。
3.2 講授和互動
此類方法著眼于師生的教學關系,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入文本,熟悉文本,強化體驗。一般應用于沉浸體驗的準備期和回味期。如果學生已經進入體驗的實在階段,老師介入其中可能會有干擾。
講授包括預備期、回味期的提示和教學互動,主要在提問和討論,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達到深入交流。前文已有涉及,不多贅述。
3.3 多媒體網絡資源應用
這種方法的應用場所不限課堂內外,來源可以是老師,或學生自主收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老師可在課堂上播放短視頻,結合課程內容講解。如漢賦之枚乘《七發》有“觀濤”一節,文字極富表現力:“衍溢漂疾,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純馳浩蜺,前后駱驛……”教師可以借助錢塘江觀潮視頻,在聲光色電方面,強化學生對賦體文字鋪陳描寫的理解。這里需提示一個雙向思路,閱讀文本,想象文字描述的畫面;觀看視頻,用文字描述畫面,將大潮畫面與《七發》“觀濤”具體文字對應,以激發想象力,強化理解。或向學生說明,需將文字在頭腦中轉化成畫面才能體會文字的力量。不經此關,滿足于短平快的短期刺激反應,不利于文字理解力的提升。不能純以畫面觀感代替文字理解和感受。
3.4 引用文獻資料新技術成果
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引用相關文獻、文物資料,幫助學生進入文本情境,達到深入體驗。
例如,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銅器銘文,古代書法繪畫材料等。這方面網絡資源豐富,許多線上博物館展覽,各種高清圖卷,都可以豐富學生的直觀感受。當然有條件去博物館觀摩真跡最好。再有歷史地理材料,例如,李白漫游路線、杜甫避難路線,只要有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收集文本相關材料信息,構建一個豐富厚重的信息場,讓學生在單純閱讀文本時,感受文字的生存土壤,那流動的氣韻,那生生不息的力量。
4 結語
文學提供了一個出口和可能,它導向一個引力場,不同個體交匯于此。文本設置了交流密碼,閱讀開啟了交流通路,沉浸虛擬了交流情境。經由各種形式輔助,讀者沉潛于文本世界。此間,他們忘記了自己,把自己交給作者。他們吸收、轉換、還原文字信息,讓封存在文字中的能量重新釋放出光熱。他們走過一個又一個瞬間,活過一次又一次,體察人的局限和卑微,驚異人的深廣和強悍。他們的熱力助燃了文字的火焰,一直延續下去。
本文系武漢市教育局2021年度武漢市市屬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中國古代文學沉浸式教學創新模式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076。本文亦獲2014年江漢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費資助,項目編號:3003/06000008。
通信作者:宗麗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