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軍強 陳小旭
考察一個事物或者概念的變化,要回到本初,回到源頭,從其既有的發展路徑中探尋。方法論的角度要堅持唯物史觀,要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影響事物發展的根本因素或者主因而非表象或者次因。文科只是一個學科分類的存在,是因為治學而人為分設,認識上不能自設障礙、羈絆,其自身的發展也不可規避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會隨著外部環境的重大演進而不斷通過自我革命方式延續。文科就是文科,無所謂新舊。文科會在重大的產業革命以及人類認識世界的漸進中不斷充盈、豐富而常青,也會在重大障礙或者困難面前獨辟蹊徑、獨善其身。不管何種境況,文科作為學科都要不斷敞開大門,擁抱時代。參與其中的耕耘者應當扛起責任,不負盛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我國高等教育事業。
1 什么是文科
在我國,教育部對學科體系的最新定義為:人文科學(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軍事學),自然科學(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學),交叉學科等四大板塊十四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文科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稱,即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人文科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具體對象包括人的觀念意識、精神追求、情感表達和價值選擇等;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的科學,具體對象為社會現象及社會發展規律等。學術層面的文科指人文社會科學,管理層面文科的概念為哲學社會科學,在當下的話語體系中經常混用,不利于學科的規范發展,筆者同意熊澄宇教授在《關于新文科建設及學科融合的相關思考》一文中的觀點,應厘清概念、規范稱謂,以便學科的發展及管理的規范。
2 新文科的緣起及現狀
2018年8月,在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之前的半個月,中共中央在所發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正式提出“新文科”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標志著國家“四新”建設工程正式開啟。由此,“新文科”從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實施。2021年11月2日,教育部公布首批認定的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標志著醞釀數年的新文科建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從概念進入實操階段,繼續摸索著前行。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新文科的理解大概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交叉、融合下的新文科。即跳出各自學科的窠臼,突破教學、學術研究的瓶頸,從其他學科中找方法、找路徑,豐富教學實踐、研究實踐,拓展教學思維、研究思維的積極嘗試。二是,社會需求下的新文科。即需求側決定了供給側,需求是供給的原動力;新需求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具體事物存在的緣由;解決新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科的自身發展,同時有效地支撐了社會的進步,同步同頻、一石二鳥。三是,知識再造下的新文科。知識再造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實踐內容,其要義是對知識沉淀的再組織,方法因對象而定,對象因時代而造,如此而已。四是,話語體系下的新文科。時局變更,秩序重組,家國強盛之需要。總的看來,各有千秋,百花齊放,甚是蔚為。但筆者認為,有過度解釋之嫌,有過分憂慮之惑,有過度揚棄之擾,有過度激進之憂。讓人無所適從,甚是無助。
文科本無新舊,其只是一個學科體系分類下的存在,之所以提出新文科,只是相較于過往的文科(2018年以前)而言,為什么提出此概念?與國際學術、教學同步(新文科最早是美國希拉姆學院為了將新技術與老文科相結合而提出的概念)?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學生培養遇到瓶頸?面對洶涌而來信息技術革命沖擊的提前布局?自我革命以求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文科自身的變化帶來的觀念更新?等等。筆者認為,不管基于什么緣起,新文科作為一個新事物,新概念,都要用馬列主義的觀點加以理解,都要回到事物本身、本初加以考察,都要以基本數理視角中量的變化加以探討,都要站在服務對象——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加以研究,都要在學科自身發展的既有路徑中尋找突破,都要在新時代國際話語體系下加以考量。
3 新文科再認識
3.1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下的新文科
知識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個新事物的產生或者新概念的迭代,必須從這個事物的前生今世開始加以考量,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加以分析,新文科也一樣,不能就事說事,不管過往,不提本初,以“今人”之視野,闊談宏義,甚是歡愉,筆者認為,起點略有偏誤,結論也就沒那么容易被接受。
從先賢孔夫子席地授課,到私塾書院,再到學校的出現,再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文科一直是文科,一直在傳習,一直完善精進。從四書五經,到程朱理學,再到分科治學的今天,文科一直是文科,只是越分科越深感文科的重要而已。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來看,不管是勞動工具的出現、火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還是電的出現,文科一直是文科,也未因人類自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跨越式進步而消亡,也未因人類社會的幾次重大革命而傾覆,而恰因人類自身、人類社會重大的技術革命帶來了文科的大發展、大繁榮。
從大講“之乎者也”的經典修習,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再到“工科院校強調學生文科性質課程的選修”,再到今天各種形式的通識教育,似乎一直在無休止地循環,似乎有不可避免的周期存在,這個周期即文科的命運周期,總是在枯木逢春與春風滿園間來回更替。今天提出的新文科更多的是一個周期或者循環的起點,是“舊文科”的再豐富。再豐富的契機是人類自身的發展以及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手段的進步而已,文科還是文科,希望一個不偏的體系,希望各學科均衡發展,相互支撐、相得益彰。
3.2 數理視角下的新文科
數理學科認識世界、探究世界,不管用何種方法,都是由考察“量”的變化進而從已知推及未知的過程。量的基本定義為:跟變的為自變量,引變的為變量。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建立起自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系而預測未知的過程。函數就是例證,函數圖像的美就是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了兩種量之間的變化關系或者規律,對應的方程就是最典型的存在。考察一個學科的變化也可以借用此方法,主要相關“量”的變化,“量”變了,對應的學科也就變了。
就文科而言,考察其是否變化,首先要選擇決定學科變化的主要觀測點或者文科之所以是文科的存在基礎。筆者認為,一個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存在主要看以下幾個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方法,三是成果的形式及應用。具體而論,文科的研究對象為人和社會,自文科設立至今未變,那么變量之一未變;文科的研究方法也不外乎調查法、座談法、對比法、文獻分析法、實證研究法等,至今未變,那么變量之二未變;至于文科的成果與應用,無非是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更協調,使人在公序良俗的世界里相安相助,使人更具有契約精神,使社會更有人文關懷等,至今未變,那么變量之三未變。據此決定文科是否變化的三個變量: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成果的形式與應用都未變,也就是說文科還是文科,變化的只是研究對象的豐富,研究方法的充盈,應用場景的擴容而已。
3.3 全人教育視域下的新文科
全人教育,非完人教育,強調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的平衡,具體地說,既是專業人又是文化人,既是專業領域的人才又有廣博的知識,既是雜家又是專家,首先強調專,然后強調博或者通。
在對標產業崗位而分科治學、分專業教學的今天,積極作用無需多言,培養了大批產業工人,培養了眾多專業精英,支撐著整個社會快速發展。但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與功利化,就業壓力的持續加大,近些年高等教育事業的治學和教學越來越更趨于訂單化、崗位化、機器化的工業批量生產,“專”的有余,“通”的收緊。恰此時,“錢學森之問”也常縈繞腦際,究其原因,可能復雜錯綜,無人能答。但在分科治學與教學壁壘越來越厚的今天,圇于其中無異于井底窺天,無需多議。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學科不管治學還是教學都要借鑒和處理好“專”和“通”這個重大的哲學命題,跳出定勢,突破桎梏,更多地借鑒其他學科。文科也不例外,文科還是文科,別于其他學科的存在,只是當下更強調跨學科的思維、跨學科的治學、跨學科的教學而已。
3.4 學科自身發展視角下的新文科
從學科研究對象的角度考量,文科即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無外乎人和社會。不管人類如何演進,不管社會結構如何變化,之于文科的是學科的發展,不是學科性質的變化,文科還是文科,無所謂新舊。從學科研究方法互鑒視角考量,文科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學科,不僅在于其專有的研究領域,還在于其自有的學科研究方法。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問題的解決。方法作為存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在不斷完善、不斷更新的。方法的更新或者完善是基于新研究問題的出現,新研究問題的出現是基于新需求的出現,倒過來說邏輯依然成立。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萬能的方法,只有變換的辦法,也就說學科研究方法互鑒是必然的存在。研究者在研究遇到瓶頸時,不能圇于井底而固守“疆土”,而要開闊眼界、另辟蹊徑,借鑒其他學科的思維和問題解決辦法,以解決本學科的棘手問題。研究方法的互鑒是原學科研究方法的豐富與補充,是問題解決的需要,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不影響學科的性質,文科還是文科,無所謂新舊。從學科研究成果的應用角度考量,無非是反哺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人更文明,使社會更和諧,在人類自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統一,相得益彰。文科還是文科,無所謂新舊。
草木四季、人的生老病死均彰顯著事物的輪回。大漠胡楊、窮困老嫗均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生命,能動地與“非我存在”抗爭,順勢而為以求轉機、再圖發展,這是天性、本能。事物的發展,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一樣,都在不斷地輪回中不斷調整、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文科一樣,作為事物的存在,也在外部重大產業革命的影響下不斷直面挑戰,通過自我革命的方式不斷調適、不斷改進、不斷精進,進而保持不竭的動力而常青。文科還是文科,無所謂新舊,只是作為事物存在的需要而存在,只是作為事物發展的需要而發展,僅此。
3.5 新時代國際話語體系下的新文科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強調的是以文載道,以文沁人,強調的是既要傳道,也要化人。既要有“道”層面的宏觀呈現,也要有“器”層面的文火慢煨。這正是作為學科存在的文科的使命。縱觀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世界舞臺的邊沿走向中央,無不體現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今天之中國,崛起之勢勢不可擋。今天之中國得道多助。中國式現代化彰顯道路自信,鄉村振興彰顯制度自信,國際話語權彰顯文化自信。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文以化人的基礎上,強化文以載道。文科作為傳播的內容,要深挖傳統文明,要結合當下國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中國方案惠及世界人民。中國人講究“道”與“術”,“道”是形而上的、宏觀的、戰略層面的謀劃,“術”,形而下的、微觀層面的、操作層面的執行。如“鐵肩擔道義”等,在國際話語體系下的新文科也適用。作為國際話語體系的內容或者支撐——文科,從上古到近代,綿延的是文明的豐富,挖掘的是國粹精華,彰顯的是時代風貌。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傳播的目標決定傳播途徑、載體的選擇,根據受眾特點、效果的達成,選擇途徑和載體。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的及時性,受眾的普遍性,覆蓋的無盲區性,媒體的多元性,均是這個時代賦予崛起之大國最好的機遇,以此為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大國風范,進一步走向國際話語體系舞臺中央。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科是傳播內容的需要,是話語指向性的整合,是“道”層面的謀劃;同時文科是傳播途徑、載體選擇的依據,是“術”的精選,文科還是文科,無所謂新舊。今之完善、今之調整,是大國崛起之需要,是傳統文明再整理、再挖掘之需要,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之需要,也是文科自身生命力延續的需要。
4 綜述
文科是因分科治學而人為設置的,本無具體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是研究和管理的需要;學科之間本無壁壘,只是從業者過于狹隘化而作繭自縛;在高校的管理和學生的培養中,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偏差,出現了明顯的偏科,出現了各自為營、各自站臺、各自固己,直至今天的狀況。教育部新提新文科,不是文科的變化,而是思維的回歸。學科設置的本初不是筑墻,而是分田精耕;學科設置的本初不是鼓勵自掩門鎖,而是開門迎客。從業者要警惕思維慣式,不要冠冕堂皇地自欺欺人,五十步笑百步。
文科本無新舊,文科就是文科。學科只會隨著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化而充實和完善,文科也一樣。在當下的歷史節點提出新文科,不是文科變了,而是再次提醒從業者注意思維定式,莫負時代,莫負己任。事物的分不是強調劃線,而是強調合,強調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反,事物的合不是強調大同,而是強調個性,強調獨立的存在。這是我們該有的認知,這是我們對新文科該有的理解、該有的共識。
(作者單位:1.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2.三亞學院學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