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慶 任潤竭 祁紅梅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大批的職業院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伴隨中資企業“走出去”在合作國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但由于缺少規范和標準的支持,在教材的開發中,“中文”和“職業技能”未能得到有機的融合,從而影響了教材的質量和預期的效應。為進一步探究“中文+職業技能”如何更好地融合,為職業院校開發類似教材提供借鑒和參考,本文以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框架體系為依據,在特定的工作中,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闡述職業技能和中文教育如何有機地融合,并舉以中俄雙語的“中文+職業技能”教材開發實例。
1 研究背景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走深走實,我國的職業教育加快了國際化進程,職業教育在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大批“走出去”的企業面臨著人才短缺的發展瓶頸,迫切需要兼具職業技能與中文交際能力的復合型本土人才。“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是以培養“走出去”企業所在國本土人才需求為前提,是國際中文教育的轉型升級發展,也是職業教育走出去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文+職業技能”教材建設是職業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組織教學、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而現有的“中文+職業技能”教材難以參照通用漢語的各類詞匯、語法大綱,需通過專門的手段和方法去開發。例如,在有色金屬工業生產流程中所使用的詞語包含大量專業術語,如“氧化鋁、熟料窯、閥門、鋁土礦、絕緣、濃度”等,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中都屬于初級階段的超綱詞,但在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領域屬于常用詞。同時,由于學習者需要經過短期的強化學習和訓練,盡快在生產實踐中使用,因而通過有限的短語或句子的學習帶動專業詞匯量的擴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2 “中文+職業技能”教材的認知與研發實例
2.1 研發中的《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介紹
構建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框架體系是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廣“中文+職業技能”項目的一項重要工作。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基本框架以專門用途英語教育(ESP)、職業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世界技能大賽領域分類為認識論,以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下的職業要求與語言要求為方法論,以對多領域微觀數據的宏觀提煉,參考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最終形成職業中文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等級的融合為技術表達。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挖掘職業領域內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后,基于“通過提升從業者中文水平來促進其職業能力發展”這一總體目標,再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語言要求和職業能力要求進行歸納和提取,最終形成該典型工作任務下的職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具體內容。
在開發“中文+職業技能”教材之前,首先要確定教材內容包含的工作任務與語言要求大綱。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框架體系將工作任務與語言要求大綱分解為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子任務、等級、技能要求、語言要求六個模塊。同時將職業中文能力等級劃分為“入門級、初級、中級、高級、精通級”五個等級。從聽力、口語、閱讀、書寫這四方面的多元設計來細化在不同典型工作任務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應用能力,結合專門用途語言教學常用的教學模式——內容依托型教學(CBI)的觀點,把語言教學和專業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場景中以交際為手段完成一項項工作任務,幫助其習得語言和職業技能,最終實現其職業中文能力的綜合培養。
2.2 基于《標準》的“中文+職業技能”教材研發思路與編寫原則
在“中文+職業技能”尚未提出之前,專業方面的中文教材主要集中在旅游漢語、科技漢語、醫學漢語、商務漢語等領域。“中文+職業技能”提出后逐漸趨向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支持行業,如建筑、交通運輸、能源資源、信息通訊等發展快、可用教材資源少、需求大的行業。“中文+職業技能”教材使用者多為海外本土漢語零基礎學習者,其學習目的是通過獲得職業技能來勝任中資企業崗位,如從事生產制造、加工等以工具設備操作為主的相關工作或者從事商業服務、社會生活服務等以服務為主的相關工作。
“中文+職業技能”教材開發既要注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同時也要體現教材應用的職業特性,因此在開發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應遵循中文學習規律和中文教學規律。在單位時間內特定學習者能學得的中文詞匯量,如中文水平3級大約為30詞(+/-10)*20課(40學時)* 3級= 1800詞;教學單元的設計應體現教學過程和方法,可以以“復習—熱身—詞匯—課文—語法—練習—擴展(語音、漢字、文化)—作業”這樣的構成來編寫教材。二是,實踐性原則,即教材開發應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聯系。因為“中文+職業技能”教材最終要為企業生產經營培養人才服務,所以它的語料選取應來自專業領域下的崗位交際話題或工作任務情境內容;它的主體短語和語句應由崗位和工作情境下的任務型短語和句子組成;它的體例應以工作場景來劃分單元;教學活動就是練習使用中文從事職業工作(語言能力描述)。三是,可學性原則,可學性是“中文+職業技能”教材開發時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教材開發時,要從學習者的實際學習能力、語言基礎、崗位需求、學習條件和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出發。教材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要讓中等(偏上)能力的特定學習者在規定的時間里學會、學懂。
2.3 職業教育“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中文教材大綱研發實例
基于以上理論,本文以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蘭州拉面制作技藝與經營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蘭州牛肉拉面師職業能力等級標準為依據,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制定了其中的“拉面生產運作”工作任務與語言要求大綱(如表1所示)。
本示例將“拉面生產運作”作為一個工作領域,按照工作流程、工作場景以及語言要求的相似性,選取“拉面生產運作”這一工作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如拉面制作、物料采購與庫存管理、配送管理、商務談判、成本與績效管理,再將各個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內容分解成若干子任務,從而進行技能要求和語言要求的提取。結合每個子任務的技能要求,分別從聽力、口語、閱讀、書寫這四個方面分析其語言要求,并從語言層面標記“初級”“中級”“高級”這三個等級。可以看出,三個等級所對應的技能要求和語言要求是逐層遞進的。“初級”階段職業能力的提升操作性強,以聽力理解為主,相應的書寫要求和閱讀要求不高;“中級”階段隨著交際任務的增多,對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高級”階段工作任務以管理、談判、制訂制度為主,為使職業技能和語言能力達到同步,語言要求不僅限于良好的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更側重于書寫和閱讀能力的表達。
2.4 中俄雙語職業教育教材《運輸配送》內容實例
本文在作者所在單位與“走出去”蘭州拉面企業聯合培養外方本土員工的基礎上,以官方語言為俄語的中亞國家培養拉面制作技藝與經營管理人才培訓所使用的《運輸配送》中俄雙語教材為例,選取其中的一個工作任務——配送作業,開發了教材編寫樣例。教材使用對象為已學習過的初級中文與物料采購、庫存管理等專業知識。教材中部分詞語進行了漢語拼音注釋,全文輔以俄語翻譯。本任務教學內容包含1篇課文、177個字符、20個生詞、1個語法點,學習時長為100~150分鐘(編寫樣例見表2)。
3 結語
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是連接國際中文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的紐帶,是開發優質“中文+職業技能”教材的主要依據。本文在解讀和分析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框架體系的基礎上,以海外蘭州拉面制作技藝與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所需的《運輸配送》教材開發為實例,通過梳理典型工作任務,制定了其中的“拉面生產運作”工作任務與語言要求大綱,同時結合“中文+職業技能”教材編寫原則,以“配送管理”這一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配送作業”為內容,設計編寫了體例結構為“復習—熱身—詞匯—課文—語法—練習—擴展(語音、漢字、文化)—作業”的教材示例,以期為國內職業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員工培訓過程中,在“中文+職業技能”教材編寫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為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中文+職業教育”才剛剛起步,在融合發展模式、機制創新、效益評價等方面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實踐和研究。
(作者單位: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