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最近記者了解到一件頗具戲劇性的事:同一個單位,同一個項目,起初因黨員干部當“急先鋒”抓項目落地有功被授予“駿馬獎”,后來卻因部分黨員干部“拖后腿”導致項目建設進度滯后領回“蝸牛獎”。該單位負責人說,相比“駿馬獎”帶來的榮譽感,“蝸牛獎”更讓他們羞愧。
現實中,像“駿馬”這樣的奮斗者比比皆是。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各地黨員干部開足馬力,敢闖敢干、唯實爭先,促使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生產供給持續增加,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運行呈現恢復向好態勢。但像“蝸牛”這樣的懈怠者也不鮮見:有的黨員干部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遇事怕擔責、爭功諉過,不敢擔當甚至“躺平”;有的庸懶散拖、效率低下,回避矛盾、困難和問題;有的不愛學習、手中無策,工作推不動、無起色、無建樹……一言以蔽之,部分黨員干部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
部分黨員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覷。一方面,不論是黨員干部不作為還是慢作為又或是亂作為,都會嚴重影響工作,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損失;另一方面,它還會像“瘟疫”一樣不斷滋生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其他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污染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敗壞黨風政風,嚴重損害干群關系。當前,各地正針對部分黨員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十分及時,很有必要。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細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我們不難發現,其“病根”就是不愿為、不能為、不敢為——“三不為”。“不愿為”主要是態度問題。有的黨員干部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精神萎靡不愿為,或者因個人愿望沒有實現于是“憤”而不愿為。“不能為”主要是能力問題。有的黨員干部習慣憑經驗辦事,面對新形勢“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存在本領恐慌,“笨”而不能為。“不敢為”主要是膽識問題。有的黨員干部面對艱巨任務,面對時刻高懸的問責利劍,怕闖紅線、怕挨批評、怕丟官帽、怕得罪人,干脆“躺平”,“怕”而不敢為。
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曾寫過一篇文章《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強調“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這句話如今品來,仍振聾發聵。干部干部,不干事當什么干部?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從政之要。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分憂、為民造福,決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要以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必須堅決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切實解決不愿為、不能為、不敢為問題。要剜除“不愿為”的“思想病”,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認識到“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增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覺悟;要消除“不能為”的“虛弱病”,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解決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問題,努力成為行家里手、業內高手;要破除“不敢為”的“膽小病”,銘記“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堅決摒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干得越多錯得越多”等怕吃虧、怕擔責思想,深知躲事躲不出業績、“躺平”躺不出太平,敢想敢干、敢闖敢試、敢抓敢管才能有所作為。
整治不作為、 慢作為、亂作為,對癥下藥祛“三不為”,也要重視營造愿為、能為、敢為的環境和氛圍。要建立健全完整系統的考核評價機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干部用起來,讓不愿為、不能為、不敢為的“太平官”急起來、動起來、忙起來,否則該丟“帽子”的丟、該挪“位子”的挪。對于敢闖敢拼的敢為者,既需要成功時的鮮花和掌聲,更需要失敗時的寬容和支持。要通過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旗幟鮮明地保護敢為者,為其撐腰壯膽。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既保護褒獎擔當干事者,又鞭撻整治躲事誤事者;既監督加壓,用嚴管形成外在壓力,又激勵加力,用厚愛激發內在動力。
為官一場當造福一方,為官不為平生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