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弘 王志勇 陳誠

6月13日,福建省寧德市,陽光若隱若現。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持續推進黨刊全媒體深度融合、形成宣傳合力,“四下基層”與黨的群眾路線——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主題采訪活動在福建省寧德市舉行。
站在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門前,《擺脫貧困》的主題雕像顯得格外厚重。
寧德,又稱閩東,“貧困”二字曾是對這里最貼切的描述——“老少邊島貧”,中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經濟總量排名全省末尾的“閩東老九”……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如今的寧德,早已告別貧困,成為鋰電新能源產業版圖中的“全球地標”,坐擁全球最大不銹鋼生產基地,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躋身中國百強城市行列。
從擺脫貧困到走向全面小康,從“老少邊島貧”到“多抱幾個金娃娃”,“弱鳥先飛”寫下強與弱的辯證法,“滴水穿石”昭示快與慢的大邏輯,“四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濃縮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方法論。
閩東事,天下理。寧德實踐,已經被歷史放入更大的時空坐標中,源源不斷地為中國發展提供思想源泉、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
做好“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
6月14日早上7時,霞浦縣溪南鎮海域。
朝陽從云后露頭,陽光灑在海面上,將海面染上一層金色的光彩。放眼望去,金色的光彩中,新型塑膠漁排整齊排列,成片的深水大網箱、小網箱規整有序。
一艘插著“海上評理快艇”旗幟的快艇穿梭在網箱的縫隙中,“海上信訪評理室”調解員謝友忠熱情地和漁民打著招呼。
“海上糾紛情況復雜,證據固定難,化解難度大,往往要到實地走訪探查。而海上天氣、海況復雜多變,如果去得不及時,有可能就弄不清事發時的狀況,所以海上調解評理就要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主動到群眾家里去,上門調查、上門評理?!敝x友忠說,信訪群眾看到評理員主動“下訪”,幫助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往往就先消氣了,糾紛也更容易解決。
與這艘快艇為伴,謝友忠化解了一個又一個信訪矛盾。
時間回到1988年12月20日,寧德迎來首個“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在霞浦縣,地、縣領導同102名來訪群眾面對面,受理問題86件,12件當場答復解決,其余的要求相關部門一個月內處理完畢。
馬進禎原是霞浦縣造紙廠工人,1988年下崗后,他把自己的自行車改裝成三輪車,希望通過蹬三輪車跑運輸養家糊口。
“當時和其他下崗工人一起蹬車跑運輸,由于牌照、手續等問題,我們遇到很大困難,我就到縣委信訪辦尋求幫助。信訪辦工作人員告訴我,過段時間會開展‘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可以幫我安排參加?!瘪R進禎說。
“在‘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習近平同志告訴我三輪車要繼續蹬,可以為下崗工人特制一種車牌,他會要求相關部門多關注下崗職工的生活?!瘪R進禎回憶說。
不久,霞浦縣就針對下崗職工再就業召開專題會議,馬進禎等下崗職工蹬三輪車跑運輸的許可問題得到了解決。
以這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為開端,習近平同志推動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
作為發源地的霞浦縣,“信訪接待下基層”已成為霞浦信訪工作的方法和品牌。
近年來,霞浦縣通過完善領導體制、創新工作機制,主動把信訪工作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中,在知民情、集民智、護民利、聚民心的實踐全過程中走好群眾路線,及時發覺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練好密切聯系群眾的基本功
從寧德市區到壽寧縣下黨鄉,車向西北行,至少要經過15條隧道:白沙隧道、江家渡隧道、銅巖隧道、嶺頭隧道……每條隧道都代表著閩東一座山。
下黨鄉,就藏在這一座座大山之后,曾是寧德最弱的一只“鳥”。
此前,下黨鄉窮且閉塞,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固定辦公場所。
“走路走到哭!”下黨鄉黨委原副書記劉明華介紹,在1991年之前,下黨鄉根本就沒有公路,全鄉僅靠一條蜿蜒陡峭的羊腸小道通往外界,從壽寧縣城走路到下黨鄉要花費一天時間。
因為交通不便,鄉親們甚至不敢把豬養得太肥,怕運不出去。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下黨建鄉3年后的1991年,終于開通了第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
白駒過隙,30多年過去,下黨鄉持續奮斗,發展特色產業、紅色旅游,奮力奔向幸福生活。而下黨鄉的徒步調研,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
如今,下黨鄉的土路變成柏油路,越來越多的車開進了下黨。不僅如此,下黨鄉已經有了5條通鄉公路,10條進村公路,其中包括一條出省公路。
這一條條公路,大大縮短了下黨與外界的距離,也打開了下黨的致富之門。
旅游興業,寂靜的小山村逐漸熱鬧起來。
青山連綿、涼風習習、河水潺潺,始建于明代的鸞峰廊橋飛架兩山之間,公路一側一棟棟土色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前紅色的燈籠高懸,一派“廊橋、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入夜,燈光齊放,綠水藍波、五彩斑斕,整個村莊就像一條閃閃發光的巨龍雄臥青山綠水中。
“有了人氣,才有財氣?!毕曼h鄉老黨員王光朝說。
幾年前,王光朝老人開了一家茶館,起名“幸福茶館”,年收入能達4萬多元。
依托綠水青山和古建民居,下黨鄉近年重點發展旅游業,催生了民宿、農家樂等新業態,如今的下黨鄉正大踏步邁上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征程。2022年,下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000多元,10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20萬元以上。
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
在位于寧德市古田縣的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銀耳基地菇房里,一排排菇架上,上萬朵銀耳如白牡丹般綻放,長勢喜人。
“現在全國銀耳產量近90%都來自古田,毫不夸張地講,世界銀耳在中國,中國銀耳在古田?!惫矩撠熑肆智扇菡f。
看著菇架上的一朵朵銀耳,古田縣“四下基層”實踐活動第五期青干6班的學員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
“這個草本銀耳跟有機銀耳有什么區別?”
“銀耳對生長環境有什么要求?”
“凍干銀耳一般銷往哪里?”
……
在菇房、生產車間、展廳,學員們邊走邊聽邊看,詳細了解古田銀耳的種植環境、生長周期、精深加工過程。
這是2021年以來,古田縣為激發青年干部干事熱情,進一步凝心聚力、勇于擔當,開展以“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為主要形式的“四下基層”活動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青年干部在基層這片“練兵場”上更快成長?
大樹扎根于沃土,高樓立足于基石。2021年以來,寧德市結合深入實施年輕干部全鏈條梯次培養工程,以古田縣為試點,結合鄉村振興建設創建了一批“四下基層”實踐活動基地,并探索開展年輕干部“四下基層”實踐活動,在全縣舉辦青年干部培訓班,有計劃、分批次地組織機關干部到基地鍛煉。
在與農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中,青年干部增進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了解,達到了“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的目的,為農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思路、新動力。
“基層是最好的老師,青年干部要把基層實踐當作最好的‘練兵場‘賽馬場,珍惜在基層摸爬滾打的機會?!睂W員導師余新敏說。
在深入總結古田縣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寧德市制定出臺了《關于在全市組織開展年輕干部“四下基層”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制度機制,形成相對系統、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們分批組織年輕干部到農村開展實踐鍛煉,每批為期3個月,每月集中開展5天、累計不少于15天,力爭在3年內覆蓋35歲以下沒有鄉村工作經歷的年輕干部?!睂幍率形M織部副部長陳梅仔說,“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年輕干部們褪去青澀和稚嫩,用真心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p>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6月15日下午,細雨密布,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坦洋茶場內,茶葉飄香,數十名身著藏青色上衣的學徒正認真地學習制茶,滿屋皆是茶葉翻滾發出的“沙沙”聲。
“茶袋鋪路當床倒”“白銀用斗量”……白云山麓,小小的坦洋村因紅茶盛極一時。
這便是創制于1851年的“坦洋工夫”茶,于1915年奪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躋身世界名茶行列,享譽全球。如今,全村擁有茶園4911畝,有茶廠36家、茶店(茶行)18家,茶葉產值約2.5億元,更是被授予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內,因茶而興的坦洋村卻沒有因茶而富、因茶而強。
像坦洋村這樣一直發展不起來的村莊在寧德還有許多,產業薄弱、村級黨組織不強等問題普遍存在。
為此,寧德市探索建立“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選派一批鄉土情結濃、理念先進、經驗豐富的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打硬仗、解難題。
自2019年10月以來,寧德市先后選派6批共544名“鄉村振興指導員”到村工作,基本實現鄉村振興試點村、產業薄弱村、老區基點村等全覆蓋。
馮堅便是坦洋村鄉村振興指導員。
如何讓一片茶葉帶動一項產業,是村里人的期盼,同時也是馮堅的目標。
干過農活、當過廠長、搞過技術,來到坦洋村之前,馮堅是寧德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一到坦洋,馮堅便開始著手走村入戶做調研、訪民情。
茶園品種單一、企業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夠強,導致茶農茶企收入不高,問題的根源還是村黨組織沒有很好地把各方資源力量整合起來。馮堅很快便確定了坦洋村的問題所在。
“茶產業大而不強,一直是村民的一塊心病?!瘪T堅說,“改進工藝、培訓技能、投資建廠、拓寬銷路,件件都要花錢,捉襟見肘的村集體經濟無力承擔,引資是當務之急。”
作為寧德市科技局一級調研員,馮堅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懂政策,善于尋找資源。
有什么政策可以利用、有什么項目可以發展,凡是和村里發展相關的,馮堅都全力爭取。
“鄉村振興指導員就是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利用自身優勢跑項目、找資金、要政策、謀發展,將黨的方針政策帶到基層。”陳梅仔說。
近年來,坦洋村修新路、開新廠、建茶葉技術綜合培訓中心、發展電商直播……隨著一個個項目落地,坦洋村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