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權
重慶市委六屆三次全會將“全市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向上向好”作為具體目標之一,就“健全政治生態持續修復凈化機制”作出專門部署,審議通過《持續修復凈化政治生態十項舉措》,這是對修復凈化政治生態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要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生態建設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來抓,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管黨治黨全面提質提效,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勇于擔當,保持毫不懈怠的堅定意志
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政治生態不好,就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
充分認識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黨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這充分說明,良好政治生態關乎人心向背、關乎事業興衰、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深刻認識修復凈化政治生態的重要意義,凝聚思想共識。
準確把握復雜性。政治生態結構復雜、極易被污染,且治理難度大、成本高、耗時久。當前,“七個有之”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思想政治引領效果仍有差距,管黨治黨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永遠在路上的定力和決心,抓好修復凈化政治生態這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
切實增強主動性。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就必須有良好的政治生態。推動修復凈化政治生態工作,需要全體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踐行責任擔當,帶頭把好用權“方向盤”,系好廉潔“安全帶”。紀檢監察干部作為“治吏之吏”,更要堅決摒棄“局外人”“旁觀者”的錯誤觀念,把真干作為本分、把實干作為責任、把苦干作為追求,爭當良好政治生態的推動者。
聚焦重點,強化精準高效的政治監督
修復凈化政治生態,必須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夯實思想根基,構建大抓黨建工作格局。
強化理論武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建好用好常委會領學、機關黨委督學、機構部門研學、黨支部促學、黨員干部自學的多維度、生成性學習機制,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強化黨建統領。認真落實黨建統領“八張報表”“八張問題清單”“五項機制”工作部署,加快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全面提高黨的領導力組織力。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到具體的人和事,加強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等情況的監督,及時發現并解決“七個有之”問題,持續推動政治生態向上向好。
強化政治監督。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緊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數字重慶建設等部署要求,聚焦項目和賬目開展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監督,堅決查處“以會議貫徹會議、以匯報代替落實”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以閉環式監督保障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閉環式落實。
系統施治,取得正風反腐的實際成效
修復凈化政治生態,必須深入推進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市域實踐,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項規定堤壩,堅決鏟除腐敗這個政治生態最致命的“污染源”。
抓綱帶目推進清廉建設。將清廉重慶建設理念融入干部履職用權和群眾日常生活之中,因地制宜選準行業系統小切口,強化基層實踐、聚合工作力量、夯實清廉基礎。九龍坡區將以英雄灣村、謝家灣學校、區人民醫院等示范標桿創建為抓手,著力打造具有區域辨識度的清廉建設品牌,并逐步向各領域各行業拓展延伸,形成全域推進、整體提升的工作格局,推動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
糾樹并舉推進作風建設。堅持“惠民有感”工作導向,健全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工作機制,馳而不息糾治“四風”,發揮基層作風監測點作用,形成預警、監督、問責、治理工作閉環,鞏固基層減負治理成果。九龍坡區將建立完善親清政商關系正負面行為清單,建設“大數據+監督”線上平臺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線下陣地,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政商關系。深化開展紀檢監察干部“大下訪”工作,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就在身邊。
深化一體推進“三不腐”。始終保持懲治震懾,深入開展行業性、系統性、地域性腐敗問題專項治理,重點查處“逃逸式”辭職、“政商旋轉門”等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問題。堅持行賄受賄一起查,完善運用對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讓行賄者沒有市場。做實以案促改促治,用好用活政治生態報告、廉政檔案、紀檢監察建議書等,推動堵塞制度機制漏洞、壓縮權力變現空間。注重發揮廉潔文化浸潤作用,持續開展家風助廉、青春倡廉、社區創廉等活動,探索與高校聯動聯創,全面升級廉政教育載體,構建特色有效的廉潔文化矩陣。
壓實責任,構建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
責任制是政治生態建設的“牛鼻子”,必須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壓緊壓實黨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強化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履責情況的監督,鞏固區管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向區委常委會每月定期述責述廉、分層分級開展區管領導全覆蓋談心談話、對“一把手”開展精準政治畫像等特色機制做法,有力推動各級“一把手”和領導班子嚴以律己、嚴負其責、嚴管所轄。準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用好用足“第一種形態”,扎實開展澄清正名和回訪教育,讓黨員干部切實感受到嚴管就是厚愛。
聚焦主業落實紀委監督專責。立足紀委“監督的再監督”定位,積極協助黨委定期分析研判政治生態,重點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形成責任分解、監督檢查、責任追究的完整鏈條。堅持縱向協同發力,健全“室組地”聯合監督辦案機制,持續釋放“1+1+1>3”的疊加效應。構建貫穿全過程、全要素的數字監督體系,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監督方式迭代升級、監督質效持續提升。
推動完善各類監督協調貫通機制。強化橫向統籌聯動,健全紀檢、監察、派駐、巡察協作配合機制,促進黨內監督與人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等各類監督有機貫通,探索紀檢監察和巡視巡察、審計、統計、財會等深度融合的工作舉措,增強系統集成、有機銜接的綜合效應。充分發揮政治巡察利劍作用,完善巡察反饋、整改公開、整改問責、民生實事交辦等機制,全力提升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質效。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九龍坡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