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5.4%,這是2022年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
這個高于全市2.1個百分點的比率,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激起的“浪花”超乎想象——
科技創新發展速度肉眼可見:戰略性新興企業產值約占全市25%,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增至327個,市級以上科技創新人才超140人,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15家,科技型企業突破1500家,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3件、達到全市3倍以上。
科技創新成果接二連三:我國首款國產科學計算軟件“北太天元”公開發布,自主開發全國首套完整的硅光工藝,“礎光”智能汽車實時操作系統全面開源,全球首臺自主知識產權智能熒光掃描分析系統研發量產,納米時柵精密位移測量技術實現國產自主可控……
一個個重大科學裝置、科研平臺相繼落地,一項項產業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接續涌現,一批批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加速集聚……作為重慶高能級創新平臺之一,西部(重慶)科學城自2020年全面啟動建設以來,承載著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夢想,科技創新步伐越走越快、越邁越堅實。
7月10日,重慶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大會強調,要建強以西部(重慶)科學城為引領的科創核心承載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西部(重慶)科學城正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總體目標,深刻把握創新制勝工作導向,集聚優質創新力量,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努力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和創新驅動引擎。”重慶市政府副市長、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書記、重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安疆說。
放眼望去,一座科創之城正加速崛起。
聚焦優質創新力量,提升源頭創新動力
三月,綠油油的青蒿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山野間茁壯生長。鮮有人知,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卻占據著全球抗擊瘧疾特效藥青蒿素優質原材料的八成產量,酉陽也因此享有“世界青蒿之鄉”的美譽。
酉陽地處重慶偏遠一隅,緣何在世界舉足輕重?這與地處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密不可分。
眾所周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而種質資源更是“芯片中的芯片,核心里的核心”。
幾千年來,我國農耕都有自留種的優良傳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源在產量、品質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某些特殊種質資源更是消失在即。破解農業“芯片”中“卡脖子”問題,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成為重中之重。
2021年初,聚焦生物育種戰略、服務國家種業振興的重要育種創新平臺——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建,開啟了種業科技的新篇章。2022年初,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正式運行,首期遴選了家蠶、楊樹、青蒿三個種質創制團隊入駐。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廖志華帶領的青蒿種質創制團隊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揭示了干旱促進青蒿素生物合成及青蒿抗干旱的秘密,繪制了首個青蒿基因組精細圖譜,鑒定了一系列調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調節基因。”廖志華說,他們創制的青蒿新品種不僅更能適應重慶干旱酷熱的天氣,其青蒿素含量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目前,青蒿新品種已在酉陽推廣種植達1萬畝。”
不只是青蒿。2023年5月,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二期種質創制團隊正式入駐運行,聚焦長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種油菜、馬鈴薯、柑橘、茶樹等種質創制關鍵的核心技術開展科研攻關,至此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已入駐9個物種團隊。憑借規模化、工程化的種質創制攻關,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已成為全國育種創新五大專業化平臺之一。
布局類似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這樣的重大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只是西部(重慶)科學城提升源頭創新動力的步驟之一。
西部(重慶)科學城設立之前,我國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源頭創新動力,無一例外都是這些國家級創新中心屹立不倒的基石。西部(重慶)科學城,同樣需要這樣的基石。
“科”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靈魂和主題。要夯實基石,集聚優質創新力量尤為重要。
基于此,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方面以原始理論創新和“卡脖子”技術基礎理論突破為首要目標,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市級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張江實驗室重慶基地、廣州實驗室重慶基地、工業軟件云創實驗室等在科技創新界的影響力日益顯著。另一方面,西部(重慶)科學城大力引育高端創新主體,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知名高校院所,蔚來智駕重慶研發中心、中國聯通數字創新基地等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高端研發機構集聚于此,張平文院士、鄂維南院士、楊正林院士、卞修武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高層次人才在此匯聚,創新發展動能越發強勁。
“目前,我們引進重大科創平臺33個,獲批全國首批國家數學應用中心、全市首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增國家級科創平臺7個;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20個,其中國家級7個,孵化培育科創企業近2000家。”張安疆說。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增強產業生成能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資源相對不足,引領型企業缺乏,創新生態有待優化,導致區域創新核心“引擎”——產業化動力不足。
怎么辦?答案是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增強產業生成能力。
2023年6月20日,西部(重慶)科學城重點產業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產業基地、斯達半導體重慶車規級模塊生產基地、中國電信西部(重慶)科學城數字產業基地等10個項目破土動工。
從這10個項目,可以看出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展的“雙重”屬性:科創+產業。
“產”是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西部(重慶)科學城始終把解決區域乃至全國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堵點,作為主攻方向之一。”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彭世權說,西部(重慶)科學城緊扣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聯想智算中心暨科技園、思拓凡生物藥等重點企業建設達產,依托華潤微電子、植恩生物、招商車研、賽迪信息等龍頭企業,加快集聚上下游企業,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核心器件、軟件信息、新型智能終端3個1000億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2個500億級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有廣袤的外延,并沒有一把統一的尺子作為衡量它的標準,但有一點不可否認:讓一技造福一產,一產帶動一鏈,一鏈興起一群,是科技創新最理想的狀態。
隨著西部(重慶)科學城推動科技賦能產業“提質效”,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撬動產業發展的故事屢見不鮮: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件已在全國300余所高校試用;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礎光”基礎操作系統全面開源、中間件與工具鏈產品實現商業試用;通用技術集團國測時柵科技有限公司的位移時柵傳感器精度測量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并實現量產,等等。
數據顯示,2022年重慶高新區直管園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6.1億元、同比增長5.9%,重點產業涉及新型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核心器件、軟件和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賽道。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新技術能以最快的速度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院長朱樟明頗為感慨。他舉了個例子:行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屬下的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如同穿越一段集成電路產業的科技長廊。這里集聚了華潤微電子、SK海力士、英特爾FPGA創新中心等集成電路產業頭部企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重慶集成電路產值總額的42%以上,且帶動重慶多個區縣乃至我國西部地區多個城市的產業配套……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有這樣一句話:科技創新始于技術,卻成于資本。對此,重慶燕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龍雨感觸頗深。
燕牌線纜公司是一家集電線電纜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2022年,燕牌線纜公司有幾款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大,訂單猛增,研發投入預算隨之調高。
這本是好事,龍雨卻犯了難:錢從哪里來?
問題很快得到解決。2022年9月,重慶首筆企業創新積分貸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發放,燕牌線纜公司憑借企業創新積分,成功獲得1000萬元銀行貸款。
這得益于西部(重慶)科學城推行的企業創新積分制。
作為重慶首個建設投用的企業積分制平臺,企業創新積分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各行政部門已掌握的企業數據,通過研發投入、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科技活動等30項評價指標,對企業進行精準量化評價,形成企業創新積分,為金融機構授信提供有力支撐,進而讓“潛力股”企業的創新優勢加速轉化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發展優勢。
而這,只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的舉措之一。
2022年2月,重慶印發《關于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西部(重慶)科學城提出了總體定位,即“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發展愿景,即“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由此,一攬子舉措陸續出臺。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汽車核心軟件、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領域,市區聯合部署實施一批重大(重點)專項;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深化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推進人才積分制改革試點,全方位、多維度、重實績量化細化人才積分、精準匹配政策資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發揮金融支撐作用,完善科技信貸產品體系與政府性融資擔保聯動、銀企銀區融合對接服務“雙機制”;在全市率先設立種子基金,以公益參股方式支持創業團隊和創新型小微企業;打造“高新金服”金融線上平臺。
擴大科技開放合作,持續落實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站式”簽發服務;會同四川發展、渝富基金共同發起成立“雙城基金”;推動重慶高校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聯合璧山、永川、榮昌國家高新區組建“1+3”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與成都高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聯動舉辦創新創業賽事。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成10平方公里金鳳城市中心核心區,打造集科創、產業、金融、高端服務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新樣板,營造宜居宜業、創新創業良好生態。
系列舉措下,“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加速成形。
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研究員劉雙翼曾在國外從事科研工作,回國后選擇來到西部(重慶)科學城,創辦重慶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制造超級電容器。而今,這個重慶本土孵化出來的高科技企業,已擁有性能領先全球水平的超級電容產品及其全部知識產權,其生產出的3.2V純動力EDLC超級電容為全球首款,未來可廣泛運用于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個人和企業的快速成長都離不開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支持。”劉雙翼坦言。
一流的創新生態產生的吸聚效應也加速顯現:2022年,西部(重慶)科學城集聚院士23名、國家級人才超300名,研發人員達2.5萬人,每年凈流入實有人口超5萬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15家。
科技創新實現從零到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西部(重慶)科學城正成為重慶、中國西部乃至全國一張響當當的科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