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發展,也關系到幼兒個人的發展。在早期幼兒教育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傳統文化,注重對幼兒進行美育教學,以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幼兒早期的知識常常通過游戲來獲得,所以,教師可以把握這種特點,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游戲活動中,慢慢地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且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本文分析了把傳統文化寓于游戲促進幼兒美育發展的策略,以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傳統文化 游戲 幼兒美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59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在自然與社會文化中培養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覺與體驗,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性發展;引導幼兒用心靈去感知美,發掘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創造美麗。”游戲是幼兒園最基礎的活動,通過將多元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其中,能使幼兒得到更多的審美體驗。在幼兒教學中引入這些資源,給幼兒提供了感受以及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使幼兒在感受以及體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去發掘和創造出更多的美。
一、傳統文化對幼兒審美教育的影響
1.傳統教育對幼兒審美觀念的影響
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在運用傳統的藝術形式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時,常常會有這種教育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賦予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待人方式。比如,幼兒園教師不能一味地把傳統的文化知識與幼兒園的教學內容相結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來進行整體教學。一般來說,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都會讓幼兒成為一個出色的、健康的人,而美育教育就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體現出審美教育的價值,讓幼兒在審美教育中獲得更多的激勵和滋養,正確對待自己身邊的人與事,樹立起更好的價值觀,這對于幼兒的長期、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實現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手段。
2.優良的傳統教育在幼兒審美教育中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發展形成的,經過歷史的沉淀,傳統文化的優質特點才會真正體現出來,所以,讓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其實也是將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滲入到幼兒意識里的一種方式。所以,在幼兒審美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怎樣使傳統文化對幼兒產生促進和激勵作用。讓幼兒身處傳統的文化當中,實際上就是讓幼兒無時無刻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幼兒早期教育中,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能夠體會到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實際上,這是幼兒審美教育中重要的組成內容,在這種審美教育的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幼兒的審美教育當中。
3.優良的傳統文化常常在幼兒的美育中起到重大作用
傳統文化常常包含著一些特殊和具有啟發意義的價值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幼兒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價值之后,會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換句話說,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下,幼兒常常可以辨別是非,善惡,這是幼兒的審美觀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將這種傳統的審美觀念融入幼兒教學實踐之中,才能使其更加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傳統的審美觀念以及價值觀對幼兒的美育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之下,幼兒的審美意識更加積極,更加具有實效性。
二、目前幼兒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隨著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幼兒園教學中,文化傳承的內涵也逐步被納入其中。但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中的文化傳承滲透狀況并不理想,存在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首先,由于幼兒教育內容以及方法單一化,導致早期幼兒的文化傳承呈現出一種單一的形態,例如,在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中,教師往往只會帶著幼兒去感受文化氣氛,卻忽視了對文化內涵的認識,導致幼兒的文化傳承意識并不深刻,進而對幼兒進行文化傳承的行為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沒有設置特定的教學主題,導致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較膚淺,從而阻礙了幼兒對傳統文化傳播的教育效果。同時,由于大部分的幼兒園教師都沒有將對應的情感融入文化傳承教育之中,導致幼兒缺少產生傳承意識的橋梁。
最后,因為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僵化,嚴重制約了文化傳承教育活動的開展。教師要順應時勢,在教學中不斷地向幼兒灌輸新的知識,讓幼兒的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讓幼兒走在時代的前列,從傳統的優秀文化中汲取新鮮內容。
三、融傳統文化于游戲中,促進幼兒美育發展的策略
1.應用傳統文化資源活躍思維,促進幼兒獲得審美體驗
富有詩情畫意的傳統文學作品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讓本來一動不動的畫面,在幼兒的聯想和創造中活躍起來,而幼兒豐富的想象力會帶來極大的創意。首先,教師要始終尊重幼兒在教學中的“主角”身份,引導他們主動參加到傳統文學作品的欣賞活動當中,體會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意義,提升自己的審美情感。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音樂朗誦、歷史劇表演、古典詩詞演唱大賽等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象力來表現傳統文學作品的情感要素。此外,幼兒教師應為幼兒營造出創作空間,比如在班級的游戲區角設置語言活動區,教師可以擺放與文學相關的書籍、圖片等,讓幼兒在文學作品的大海中盡情徜徉,感受古典詩詞的韻味,尋找與作品相契合的地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挖掘作品的深層含義,培養幼兒的閱讀素養,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例如,在學唐朝王維的《畫》這首詩的時候,教師要用簡單生動的語言來描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意境,使幼兒在了解古詩詞含義之后,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親手勾勒出一幅簡單的畫面,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優美的風景。通過這種方式,幼兒不但能熟練地掌握古代詩詞,而且還能鍛煉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傳統文學作品中,促使幼兒獲得審美體驗。
2.組織富有創意的活動,激發幼兒的審美意識
我們國家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其中有許多美術形式可以用于幼兒教育。幼兒園和教師在進行藝術教育的創意活動時,應根據幼兒成長環境、幼兒年齡、幼兒經驗感覺等因素,對幼兒進行合理的教學資源選擇。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除了美術、書法、音樂等常見的經典藝術形式之外,還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鄉土藝術文化資源可以利用,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幼兒的家長,是當地的民間藝術家和民間藝術大師,幼兒從小就受到民間藝術的影響。與此同時,地方民俗藝術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能體現當地的民族文化。所以,在藝術課的建構和教學運用上,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藝術特點,選擇民族舞蹈、民間剪紙、民間神話傳說等各種形式的藝術形式,運用到藝術課程教學中去。在對幼兒進行藝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視覺體驗,還要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讓他們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在自己的經驗里,體會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藝術韻味,表達自己的藝術想象力。
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例,其藝術造型非常逼真,經過剪紙藝人的手繪,藝術特色鮮明,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剪紙能迅速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通過組織藝術實踐的教學方式,可以指導幼兒了解剪紙的創作歷程,學習并進行藝術創作。由于剪紙藝術的制作方法有一些危險,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剪紙活動過程中,可以把傳統的手工剪紙技術移植到網上,把各種剪紙的藝術元素借助交互白板呈現出來,讓幼兒可以在交互白板上接觸各種不同的剪紙,并且進行虛擬剪紙體驗。一方面,讓幼兒在創作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去了解民間剪紙藝術,體會剪紙意象的生成,體會剪紙藝術形象所形成的“自然之美”的藝術氣氛。另一方面,幼兒可以打破教師所設定的各種美術要素,將自身的生活場景和內心想象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術意象,從而幫助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并形成美術創作的創意。通過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可以豐富美術課的內容,讓幼兒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作為藝術感受者,又可以作為美術創作主體,讓幼兒獲得獨立的、自由的創作空間,激發幼兒藝術審美創造意識。
3.體驗傳統節日中的民間文化之美,提升幼兒審美感受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傳統節日為主要媒介,能夠引導幼兒認識和體驗傳統民俗的起源與含義,認識和體驗各類傳統手工藝和食品,并將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使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體會到傳統節日所具有的美好意義。
例如,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春節、清明節、元宵等傳統節日,舉辦窗花節、風箏節、民間藝術節等活動,在元宵節,教師可以帶著班上的幼兒做各種花燈,再組織賞花燈的活動,在各種花燈的藝術形象的刺激下,讓幼兒感受到藝術的美;在清明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同做各種各樣小動物的風箏,并舉辦一次放風箏的活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享受美術活動的快樂,再通過對幼兒的創作進行獎勵,通過積極的評價來鼓勵幼兒去創作,引導幼兒進行更多的創造思考,去感受得到認可的喜悅;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去逛廟會,廟會里面有很多民間的玩具,還有一些好玩的民間工藝品,例如,撥浪鼓,糖人,面具等等,通過觀察和自制民間工藝品,再由幼兒根據材料,色彩,形態,內涵來描述自己的創造歷程,以此來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增加幼兒的審美情趣。
4.在教學中融入建筑文化,培養幼兒美育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涉及文學、造型藝術、歷史、音樂、醫藥、工業等各個方面,這些都是創造幼兒審美環境的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合理選取多種不同的文化媒介,并運用它們來布置自然環境。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所有的幼兒參加裝飾設計元素評選的主題活動中,以確保美術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主觀心理相符合。我們國家的古代建筑是東方建筑的典范,然而,受現代的建筑規劃與設計思想的沖擊,許多大型的都市已經摒棄原有的建筑形式,在國內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格局。幼兒園應將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與美育活動結合起來,使幼兒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能體會到中國古老的建筑風格,培養幼兒的美育意識,并且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例如,在小班《古厝——磚紋》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尋寶”的游戲情境,把古厝墻上的裝飾符號比喻為“寶藏”,讓圖畫更具形象性,配合歡快的樂曲,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引導幼兒在“尋寶”的過程中,把發現的“寶藏”和其他人一起分享,一起觀察和欣賞這些磚的紋路,討論它們的紋路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力,把它們當成“小島”,并且鋪設去小島上的各種山路。在這濃郁的游戲氣氛中,幼兒還可以運用自身視覺、聽覺和肢體動作,模擬出祥云的形狀、對稱、色彩、點、線的組合,將這些圖案融入自己心中的具體意象中。在為創作做好前期的鋪墊后,在畫磚紋路時,幼兒大膽自信,線條流暢,在結合點、線、面的過程中,靈活地將所見、所見、所感結合起來,畫面中既有閩南建筑的對稱美、結構美,又有許多自己喜愛的線描組合,使幼兒的審美水平得到充分體現。
5.開展音樂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形成審美素養
在幼兒園里,每天都有許多活動,但一日活動是幼兒園中最重要的活動。鑒于目前幼兒尚處在成長初期階段,要在這一階段發揮教育與教學的功能,就需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相比于幼兒園傳統課堂,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包括禮儀教育、民族節日等,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可以融入一日活動中。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促進幼兒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又可以通過實踐來拓展幼兒的眼界,激發幼兒的審美情趣,充實幼兒基本教學的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收集具有特殊意義、曲調適合幼兒的曲目,并根據教師挑選出來的傳統曲目,在開展課間游戲時引入其中。比如,教師利用節奏鮮明的音樂,可以配合身體的節奏,來了解音樂的節拍;意境豐富的音樂,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內涵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鍛煉幼兒動手實踐能力的比賽,以提高幼兒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帶來的生活樂趣,從而使幼兒能夠更好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音樂素養,并且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總之,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審美體驗,對幼兒人格的塑造、智力的發展、生活態度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綱要》強調,應加強幼兒與身邊的人、事、物的交往,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和美學趣味,激發幼兒表達美、創造美的興趣。教師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在幼兒最熟知的生存環境中發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創造多樣的游戲場景,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游戲,使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強化民族尊嚴,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榮譽感,在幼兒的心里播下傳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文化的種子,促進幼兒美育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茸《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游戲教學相融合的策略探究》,《新課程》2022年第14期。
[2] 丁左莉《傳統民俗文化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教育界》2022年第7期。
[3] 林詠瑜《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游戲結合策略》,《智力》2021年第4期。
[4] 程誠《優化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小幼兒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8年第10期。
[5] 孫彩紅《優化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年第11期。
(王慧君,1990年生,女,漢族,山東東營人,文學學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