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艷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漫漫百年征程史,一直忠貞不渝以人民幸福的實現為價值愿景,努力探尋出一條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內涵特質、歷史邏輯、學理依據角度來看高度耦合,兩者相伴而生、互為延展、共同推進,深刻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民;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百年奮斗,開天辟地創造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究其內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質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美好生活”是學術界繞不開的兩個熱點話題,但將這兩者聯系起來探究其關系的研究寥寥無幾,這兩者看似是在不同軌道上各自運行,但在人民對美好生活不斷憧憬和現代化雙重視域下,二者有著更為深層次的關系。
1?從內涵特質看,二者互補共融
1.1?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內涵來看,首先,“中國式”強調這條道路的特殊性、個性,它是立足中國國情、基于本國實際、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其次,“現代化”強調普遍性、共性,表示中國同屬世界現代化大局棋盤上的一子,并沒有落后于時代的頻率與世界的腳步;最后,“新”是點睛之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打破西方現代化單線論,由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歷經千險探索出來的一條獨具特色、成就斐然、未來可期的必由之路,是以人民福祉為核心,努力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一條文明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來,“新”是以有卓越的實踐成效為底氣,有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新思路的和氣,有為全人類謀和平與發展的大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發展走向,讓現代化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這必然需要匯集全體人民的力量來推進現代化進程;再從個人放眼看整個社會,我們不接受顯著的貧富差距和地區差異,不接受以綠水青山為代價換來的金山銀山,共同富裕和美麗和諧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許;另外,人民群眾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同時,物質文明已經不是評判現代化程度的唯一標準,美好生活的狀態在物質需求滿足“飽不飽”之后追求“好不好”的精神滿足;最后推己及人,希望中國探索出來的現代化道路成果可以惠及整個人類世界,在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過程中,將中國社會的新發展貢獻為世界新機遇。這“五個現代化”統一于由個人到社會的實踐邏輯,由物質到精神的思維邏輯,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1.2?把握美好生活的特質
美好生活是一個具有現實和理論雙重意義的概念,它包含著人們對未來物質需求和道德品質兩個層面的想象與追求。“美好”一詞如何界定,基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情形下就會有不同的狀態,但可以明確的是,美好生活的主體是人,無論是憲法規定人的基本權利還是馬斯洛需求理論都從基本的生命安全、平等尊嚴到自我實現,全部對人的美好生活做出了基本要求,這是具體到個人。在看整個社會要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需要有和平安全、經濟繁榮、公平正義、開放自由、和諧美麗的社會環境才能滿足。個人的成長進步和社會的成熟發展,雙向促動美好生活的狀態更加具象,未來的美好將進入到每個人更個性化的理想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對美好生活的基本維度也做出精辟論斷,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美好生活是一種具有現實基礎又充滿無限想象的理想狀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雙向富足,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是兩個維度的兩個不同元素,從物質到精神層層遞進,同時不同維度又相互關聯。如果沒有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就無法真正滿足人民對物質的基本需求;如果沒有和諧美麗的自然生態,人的精神富足就無從談起,反之亦然。這四個元素兩兩之間縱橫交互,相互影響,所構筑出來的整體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所需要的“五個文明”相互作用、目標一致,可一體推進。
1.3?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兩者相伴而生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在需求。人的現代化既是國家現代化的前提也是目的,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過程,從兩者的內核特質來看,具有高度契合性。新中國走到今天經過實踐檢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學之路,同時在未來探索現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中,必須有無數堅定的信仰者和實踐者——人民,人民既是這條道路的創造者也是檢驗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滿足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基本遵循;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來看,堅持造福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無縫對接,中國現代化的強國目標隨著人民求存、求富、求強而不斷發展完善,兩者相伴而生、互補共融,呈現出雙向塑造的內在邏輯。
2?從歷史邏輯看,二者同心共進
2.1?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歷程在學界有不同看法,這里以中國中產黨的百年接力征程做簡單梳理。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有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才有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前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目的是擁有自己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然后力爭在20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交談中提到:“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首創“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提法。小平同志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更注重于實事求是,強調結合中國自身的情況;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延續三步走戰略,這其中的第三步就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奔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再看與之相對應的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體系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三大在黨的十二大“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宏偉目標,即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此正式替代了之前一直使用的“四個現代化”目標的說法;到黨的十六大,黨中央作出進一步重大戰略部署,即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至黨的十九大,在之前基礎上又創造性地增加了“美麗”一詞。國家的戰略目標對接社會主要矛盾變化。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起來,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到1978年改革開放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里程,社會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會生產無法滿足人民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被賦予“美好”二字,與強國目標中的“美麗”相對應,這是國家基于社會主要矛盾所做出的重要戰略調整。社會主要矛盾充分反映社會現實,是探尋強國之路的指向標,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兩者互為支撐、貫通前行。
2.2?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兩者互為延展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發端于歷史與傳統的繼承性,又著眼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現實與未來的整體性,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作用邏輯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構建提供實踐促動,而這條新道路又是推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踐平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為這條道路的優化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和評價標準,同時現代化道路取得的成果也能進一步促進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一輪暢想。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建設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具體執行與落實,作為一個實踐過程,現代化新道路的探尋事實上充當了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實現的空間場域,與之相對應的,人民作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體,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所取得的成果、效率、效益所做出的綜合反映,既以此為追尋目標也是以此為評價的依據和標準,因此從內部邏輯看二者同心共進、互為延展。
3?從學理依據看,二者一脈相承
3.1?唯物史觀貫穿始終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和社會二者之間始終處于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關系,同理,具有現代化思想的人創造著國家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國家孕育著現代化的人。從“人”的角度看,現代化的核心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主體也是人,因此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須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這種“人民至上”的價值指向,從深層次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質進行了邏輯再證。
從“國家”層面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探索過程中逐漸豐富和完善其理論和實踐體系,將中國實際和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相結合,走出獨樹一幟的道路,科學地印證了現代化探索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使科學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中國煥發出舉世矚目的生機活力;另外,從改革開放初期先富帶動后富到新時代我們追求共同富裕,這都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民情的與時俱進。“這條道路新在將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精髓和實踐品質彰顯了出來,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哲學根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可見兩者基于同一原理,充分體現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都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種創新恰恰是對唯物史觀理論邏輯的真正回歸。
3.2?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兩者共同推進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主體條件和價值旨歸。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否正確根本取決于人民群眾是否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現代化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當下人們找尋的綠色生活之美,都體現著人民群眾的需求因時而變,這與強國目標中的“美麗”不謀而合。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價值皈依,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變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轉化為建設現代化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這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實踐基礎,相應的社會全面進步反過來以社會全方位、各領域的進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4?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學實踐之路,是實現人自由發展的必由之路,相應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兩者在內核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呈現出雙向塑造的內在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一種恒定的狀態,而是要形成良性互動,方能同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無論是從內涵特質、歷史邏輯還是學理依據上兩者同宗同源、目標契合,都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狀態是無限延展的,這就要求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全過程互融。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接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5]董慧.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內涵與經驗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