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靜文
摘?要:為推動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承擔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以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為目標,特別是地方高校承擔著培養地方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重任。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與企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教研一體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現狀的基礎上,給出了如何構建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對策。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民辦高校;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20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輸出產教結合的專業人才。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是服務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高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1?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基本內涵
1.1?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產業界與教育界深度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知識創新的辦學模式,是產業界與教育界在區域發展中通過供需對接進行價值交換與目標協調、資源轉化與融合再造,形成產業、高校與區域之間深度融合的跨組織共享合作網,最終達到利益共享。在對象上,產教融合不局限于職業院校,也涉及普通高等院校。同時,注重政府、企業和第三方組織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強調多方融合,涉及多方組織的目標理念、體制機制、價值利益等復雜要素的共同參與。在模式上,產教融合不同于校企合作,而是產教深度結合、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是校企合作發展的高級階段。在機制建設上,不僅注重校企雙方培養運行機制建設,同時強調服務協調機制、溝通對話機制、合作動力機制和制度保障機制等的共同推進。
1.2?協同育人
協同育人是以協同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育人理念,并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該理念旨在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各協同育人主體的作用,以最大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中,所搭建的協同育人平臺,既可以是實體性的,也可以是非實體性的,該平臺的關鍵取決于各類協同育人主體之間協作的有效性。針對民辦高校而言,可以理解為在協同體制機制的創新導向下,完善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民辦高校與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研究院所、產業園等機構開展深度有效合作,通過協同育人平臺,深度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以構建各協同育人主體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
對協同育人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得知,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始終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育人工作的核心目標和根本任務,協同育人的關鍵在于“協同”,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則在于“育人”;其次,強調充分發揮各協同育人主體的“協同”建設,不論是以何種內容、何種形式、何種規模的協同育人,都是為了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只有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協同育人機制才能彰顯出育人工作在整個協同育人系統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障協同育人工作的順利推進與可持續發展。
1.3?陜西民辦高校
根據2021年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陜西省民辦高校33所,比上一年增加了1所。其中,西安市民辦高校27所,陜西省還有“雙一流”院校8所,省屬重點院校12所,同時陜西是中國五大科教高地之一。33所民辦高校在整體辦學條件、資金投入、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實踐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有居于全國前列的民辦高校,這為民辦高校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樹立了標桿。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培養人才具有自身的優勢。例如,靈活的辦學機制促使民辦高校與產業企業聯盟,以推進學校專業課程改革;通過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生就業質量,向相應的產業輸送高質量的實踐創新型人才。但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仍存在一些劣勢。例如,投資渠道較為單一,師資隊伍不夠穩定,外部資源相對匱乏等。因此,在產教融合視域下,如何通過陜西民辦高校校企協同育人,使其發揮所長,避免不足,成為陜西民辦高校育人機制方面研究的一個重點。
2?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2.1?宏觀層面
2.1.1?政府缺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扶持政策
2019年,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的文件,針對深化陜西省產教融合工作提出了若干實施意見。這是陜西省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的同時,對本省產教融合的重視。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協同育人,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到產業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中。如何幫助企業和地方民辦高校搭建資源共享和協同育人平臺,并給予各參與方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和資助資金需要進一步完善的。
2.1.2?區域行業缺乏有效的引導、監督和評價機制
區域行業組織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應當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和監督角色。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順利開展,幫助校企雙方更好地找準協同育人的定位和目標,區域行業需要為地方民辦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送產業行業發展動態。但從現階段來看,區域行業在傳播信息時缺乏有效引導,對各類協同育人項目的過程缺乏監督,對協同育人項目的結果缺乏有效評價。區域行業在引導、監督和評價方面的缺失,導致地方民辦高校不能及時獲取產業市場最新信息,使校企雙方無法保障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效率。
2.2?中觀層面
2.2.1?民辦高校相關優質教師短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緊密
民辦高校是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同時作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參與主體,會受到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和資金資助缺乏的影響,相關優質教師短缺,加上企業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參與積極性的缺失,使得僅憑民辦高校一方之力,難以保障協同育人的質量。此外,民辦高校沒有針對校企協同育人對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針對性改革,很多校企協同育人項目流于形式,使得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脫節,導致民辦高校的教學過程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對接不緊密,影響了實踐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只有從校內外積極采取措施,才能推進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建設與發展。
2.2.2?企業認知存在差異,參與積極性不高
作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重要主體之一,企業在參與協同育人時缺乏積極主動性。從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上來說,民辦高校普遍認同的實驗實訓基地、模擬仿真實訓基地、“訂單班”管理、赴企業實習鍛煉等,企業對其的認同度和意愿都相對較低,這是校企雙方對協同育人項目模式的認知存在差異導致的;從校企共同育人的過程來看,企業給民辦高校大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較少,導致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實踐能力被弱化;從項目的盈利性來講,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在上班時間派專業技術人員赴民辦高校做企業導師授課的次數和頻率也較為有限。
2.3?微觀層面
2.3.1?教師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無法完成現實的教育任務
民辦高校的教師多數是畢業后就從事教學工作,從上學到工作,缺乏相關行業企業的實踐經歷和經驗,依然采取純理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雖然民辦高校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對教師培養培訓的方式依然停留在簡單地赴企業掛職鍛煉、考取行業專業認證證書、參加行業研討會等層面,無法從根本上和長遠上幫助相關教師豐富專業實踐經驗,提升實踐技能。因此,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也無法滿足現實崗位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
2.3.2?企業導師臨時的實踐授課,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目前,很多校企協同育人項目,參與的企業會選派其內部專業技術人員赴與之合作的民辦高校進行授課。但是,與民辦高校的專任專職教師不同,企業導師并不是學期內周期性地授課,而是不定期地赴民辦高校授課,次數和頻率均有限,這也是因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通常認為,員工赴民辦高校授課所帶來的收益往往低于在企業工作的收益,而且這類授課沒有獲得當地政府的資金資助,導致僅憑短期、臨時的授課,無法有效、廣泛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構建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對策
3.1?宏觀層面:建立健全保障和監督機制
3.1.1?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提高校企協同育人的熱情
民辦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產業行業需要的專業實踐型人才,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當地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相關規定和政策體系,在相關政策中明確規定,每一行業校企協同育人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扶助情況,以及各參與主體在協同育人過程中的定位與目標,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撐,進而提高校企雙方參與協同育人的熱情。
3.1.2?區域行業加強引導和監督,助推校企協同育人的開展
在當地政府出臺政策和資金的宏觀導向下,區域行業組織定期召開相關的產業論壇會議,邀請參與協同育人的校企雙方參加,并有效傳播與交流現階段行業動態信息。一是能為民辦高校提供產業行業動態發展趨勢,起到引導作用;二是有助于增強企業與民辦高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三是對協同育人項目的開展加以監督,保障協同育人項目的有效實施。
3.2?中觀層面:建立并完善運行機制
3.2.1?民辦高校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當地政府的財政扶持下,民辦高校需要培養一支具備系統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豐富行業實踐經驗、取得有關“雙師型”認證資格的師資隊伍。同時,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尤其是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從育人源頭上設計適應于現階段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課程體系建設、教材的選用與建設、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效率評估等方面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產業、行業、企業發展對實踐性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
3.2.2?企業盡快轉變認知,積極參與到協同育人的過程中
一方面,企業需要轉變認知,雖然與民辦高校協同育人,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人力,而且這些花費對企業來說,效益在短期之內是看不到的,具有一定的時滯性。但是,從長期來分析,企業根據現有的和未來預測的空缺崗位,與民辦高校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就可以幫助自身去培養與其崗位相適應的人才,從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到錄用這名畢業生,整個過程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將大大節省了企業的招聘成本和培訓成本,提高人崗匹配度。另一方面,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企業認知的轉變,以及從長遠看到效果,會增強企業參與的主動性。
3.3?微觀層面:建立并完善培養機制
3.3.1?教師全面提升技能,充分發揮育人主體的作用
民辦高校教師通過加強培訓提升自身實踐技能。一是積極參加區域行業會議,不斷更新行業動態信息,將會議收獲形成文字材料,在院系里做分析,融入學生教學環節;二是赴專業對口企業進行崗位實習或掛職鍛煉,對實習成果或掛職鍛煉的總結在院系進行分享,比如做一個“實踐實習成果分享沙龍”,將這類掛職鍛煉申報科研或教改項目,并將項目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三是考取“雙師型”認證證書,強化專業領域的理論學習,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幫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四是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被動聽”轉變為“主動學”。教師從行業、企業、崗位全方位掌握動態信息,更新知識,更好地服務學生,培養人才。
3.3.2?將企業導師的工作納入年底考核,將其轉變為一項常規工作
企業導師一般是校企協同育人中,企業在內部選派的專業技術人員、項目主管或企業高管,赴與之合作的民辦高校進行實踐課程的講授。企業導師屬于微觀層面的一個重要角色,其十分了解企業相關崗位的情況,也很清楚這些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給學生講授實訓課時會更加有側重點和針對性。一方面,建議將企業導師在民辦高校授課的這部分工作的完成情況,作為該員工在企業年底考核的一項績效指標,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其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也逐漸將這項工作轉變為一項常規工作,更有效地推動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開展,也能為協同育人項目的考核和評價提供有力證明。另一方面,可以對年底績效高的企業導師給予額外的獎勵,使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發展與建設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推進。
4?結語
隨著國內外經濟的持續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傳統的高校封閉式教學方式相比,校企協同培養人才作為一種創新型育人方式,通過各主體協同育人,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其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該方式逐漸被廣泛推廣與應用。基于產教融合背景,本文探討了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基本內涵,分析了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陜西民辦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此外,本研究今后將從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相關實證研究、校企協同育人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繼續推進。
參考文獻
[1]何艦.論“工匠精神”與技能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J].青海社會科學,2020,(01).
[2]陳熔,桂文龍,胡海婧,等.農業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9).
[3]沈文其.李愛娟.基于產教園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9,(10).
[4]羅汝珍.“智造”需求導向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制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19,(03).
[5]夏雯婷,蘇煒.基于KPO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創新的邏輯、機制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21,(03).
[6]沈綺云,萬偉平.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結構維度與回歸方程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5,(06).
[7]何菊蓮,楊拔翠,曾婷婷,等.校企合作育人質量測評及優質合作育人模式構建——基于1538份校企合作人員調查的實證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
[8]董樹功,艾頔.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的影響因素:表征解析與應對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13).
[9]鄒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4,(06).
[10]呂路平,童國通.“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