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異 張銘元

摘?要:當前,我國老齡社會新形態已然形成,這對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為此,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有效滿足億萬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本文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基調,結合現階段老齡社會的發展需求,洞察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與不足,并從四個維度提出完善建議以期實現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積極應對。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共同富裕;老齡社會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07
0?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指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由于人類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和出生率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增加的一種狀態。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9%。這意味著我國老齡社會新形態已然形成:表現為老年群體規模大、比重高、老齡化和高齡化雙壓并舉、性別比過高(男女老年人口比例失衡)以及老年人口撫養負擔較高的特點。然而,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與更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滯后于人口老齡化速度,社會組織發展不充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夕陽產業發展遲緩、特別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亟待完善等因素,造成我國老齡社會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相互交織重疊,給老齡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
目前,我國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主要依賴于社會保障體系下政府轉移支付與社會保險等方式。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預期壽命延長等結果勢必對社會保障支出造成整體性影響。已有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與社會保障體系下養老金水平及相應財政支出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存在顯著差異,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發展顯著增加了我國政府財政負擔。可見,老年群體的幸福感、安全感有賴于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而老年群體作為老齡社會的重要主體,讓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現。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并把老齡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議程,以取得在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上的新進展新成效。因此,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務。
1?共同富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由國家與單位全權負責的單一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轉化為以國家社會保障為基礎,商業社會保障并存的多元社會保障體系。在此過程中,有研究表明:2013年,社會保障收入使基尼系數在轉移前后由0.467降為0.432,相對貢獻率達到95.4%;2018年,基尼系數在社會保障收入作用前后由0.474降為0.429,相對貢獻率達到97.2%;其中,養老金收入對基尼系數下降的相對貢獻最大,從2013年的78.1%提高到2018年的79.9%。
可見,各項社會保障有助于縮小群體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政府通過加大在社會保障中對老年人轉移收入的支持力度,將有效保障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從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進程。
特別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性舉措,并提出社會共享須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意味著共同富裕需要有健全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社會救助、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兒童福利制度和養老服務制度做支撐。只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有效保障社會各群體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切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老齡社會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與不足
2.1?老齡社會背景下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自身風險意識的重視,以商業性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為代表的商業保障產品逐漸興起。當前,我國正逐步實現以基本保障為基礎,差別化補充性保障共存的社會保障體系。關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個部分: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優撫制度。
對大部分群眾而言,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是獲得轉移支付收入的主要途徑。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含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2014年,我國開始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隨著新時代的到來,2021年,我國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將個人承擔的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同政府主導和企業年金為基礎的養老保險相結合,切實滿足我國養老需求。而在醫療保險方面,2016年,我國發布《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近年來,為滿足老齡化社會帶來急劇上升的護理需求,我國自2016年其選取部分試點地區進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進行試點,并在2020年進一步擴大試點地區,以期更好為全國建立有效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奠定基礎。社會福利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人福利與殘疾人、兒童福利。在老年人福利方面,2021年國務院頒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強調建設完整的社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質量的不斷發展,為我國即將全面步入老齡化社會指明方向。而在殘疾人、兒童福利方面,隨著《“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強化了社會福利的普惠性屬性。
目前,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然而,在老齡社會這一新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著現實壓力和嚴峻挑戰。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占比過于龐大,財政負擔較重,難以形成可持續規模。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7-2021年,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比逐年增加,且增長率呈現上升態勢,隨著疫情后經濟的下行,不斷提升的社會保障支出規模,有可能對財政支出形成較大壓力,不利于財政支出合理分配到其他部分(如表1所示)。
2.2?老齡社會背景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足
由于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速度較快、人口基數較大,因而在社會保障體系與人口老齡化的適配性上,依舊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在如今老齡社會的背景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保障水平城鄉差異較大。以社會保險為例,基本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等在城鄉與群體間待遇差異較大,限制了社會保險制度再分配功能的發揮,阻礙了利用轉移支付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在我國農村地區,“三留守”群體中老年人口比重較高,即使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保障,仍然有部分老年貧困人口面臨因病返貧風險,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拓展。
其次,社會保障體系對老年群體的針對性不足,且對于老年群體的補充性社會保障項目少且價格昂貴。整體而言,我國當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著力于穩定就業,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均等服務于社會各需求群體。但隨著老齡社會到來,以醫療保險為例,老年群體繳費及報銷比例等尚未實現差異化,由于老年群體患病率較高,費用與疾病發生存在失衡狀況,使得整體衛生保障支出負擔較大。同時,由于醫療保險對重大疾病報銷較低,而現有商業醫療保險大多設有年齡限制,老年群體幾乎無法參與,極易出現“患病即破產”現象。
再次,商業補充性保障項目發展空間不足。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我國老年群體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國家基本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商業補充性保障項目的發展空間,使得在老齡社會背景下本應興起的商業補充性保障項目行業發展不足,表現為以養老院為代表的商業機構在供給數量、費用確定、服務質量等方面依舊有待提高。此外,以養老保險為特征基本保險在資金運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存在無法下發足額養老保險等風險,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經營。由于養老基金基數較大,運用風險較高,養老資金大多投放在穩健性理財業務中。但隨著社會養老負擔加重,養老保險上繳金額的到期收益與居民退休后所獲養老金金額間出現失衡狀況。
最后,社會化養老行為與傳統家庭養老倫理觀沖突。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市場消費規模逐漸擴大,社會化養老形式應當不斷推陳出新,數量應當急速增長。然而,現實中社會化養老市場并非呈現井噴式上升態勢,這是因為由于人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觀念尚未改變。受中國傳統孝道觀念影響,大多子女依舊選擇親自贍養老人,極大抑制了社會化養老實際消費需求,導致商業養老產業發展緩慢,無法充分發揮補充性社會保障的作用。
3?共同富裕視角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建議
對于上述相關問題,有以下針對性建議:
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例如加快推進城鄉醫保統籌報銷等項目,讓農村人口更好享受醫療福利;加大對特殊地區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政策支持,完善農村老年人口大病轉院后按經濟狀況調整報銷比例等措施。
二是完善國家基本社會保障支出的資金來源建設。例如保障養老基金等基本社會保障資金整體安全的狀況下,在合理評估后,投資部分非穩健性業務,提高該部分資金到期收益,保障養老金金額的按時支付。同時加快成立老年人口政策與服務的相關專業部門,集中所有涉老問題相關的干預政策和服務(養老、醫療、老年教育、老年社會服務等),通過統籌安排各政府部門資源,提升社會保障政策對老年群體的針對性,有效進行老年人群社會問題的治理。
三是鼓勵商業補充性社保發展,明確國家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服務范圍,給予補充性社保明確的發展空間。同時出臺相關政策,例如鼓勵保險公司推進老年群體保險業務,通過實現差異化保險政策,打破保險業務的年齡限制等,推進補充性保障項目有序發展,緩解國家社會養老保障壓力。同時,推進“夕陽產業”發展,加快建設老年大學等專業化對口服務;構建多層次地方性老年服務機構,推進老年人口更好享受多樣化服務,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感。
四是培育現代養老觀念,重塑民眾認知,不斷更新明確全民老齡化認知等新型體制機制,在堅守中國傳統孝親敬老文化的同時,依據當下老齡社會背景的現實,培育科學養老觀,引導晚輩群體提前做好養老的合理規劃,刺激社會化養老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做好配套養老服務及相關護理學人才建設,為晚輩群體適當減少贍養壓力。
4?結語
隨著中國全面步入老齡社會,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我們應當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基調,結合當前老齡社會的發展需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何文炯.優化社會保障促進共同富裕[J].政策瞭望,2021,(12):3740.
[2]李志宏,金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國的路徑選擇與認知轉向[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118.
[3]劉歡,向運華.基于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內在機理、存在問題及實踐路徑[J].社會保障研究,2022,(4):4559.
[4]劉曉梅,曹鳴遠,李歆,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成就與經驗[J].管理世界,2022,(7):3749.
[5]陸杰華,劉芹.中國老齡社會新形態的特征、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基于“七普”數據的解讀[J].人口與經濟,2021,(5):1324.
[6]陸杰華,韋曉丹.老齡社會新形態下城市老年群體社會治理模式的變革[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2):6573.
[7]馬軍,孫大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2.
[8]孫大鵬.實現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N].人民日報,20220817(09).
[9]王雪琴.從老齡化社會治理走向老齡社會治理:中國老齡社會治理的實踐反思及未來展望[J].重慶行政,2022,(4):5457.
[10]王永梅,杜鵬.中國特色老齡社會治理:邏輯基礎與重點任務[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3,(1):129139.
[11]王云多.老齡化對公共養老金、公共教育支出及經濟增長的影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673.
[12]楊穗,趙小漫,走向共同富裕:中國社會保障再分配的實踐、成效與啟示[J].管理世界,2022,(11):4356,
[13]原新,金牛.“危”“機”與應對: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的老齡社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0,(1):2937.
[14]原新,金牛.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積極應對老齡社會問題[J].人口研究,2021,45(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