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云
摘?要: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是列寧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內學者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形成、內容、理論與原則、意義與經驗教訓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成果,但仍可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視野等方面有所拓展。
關鍵詞: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09
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形成了豐富的經濟改革思想,這一思想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界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持續關注并展開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系統梳理和客觀評價學界的研究成果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研究歷程
國內學界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學界的研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際,旨在為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啟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之后的八九十年代,我國學界關于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呈現出成果多、角度廣且現實針對性強的特點。高鐵生、袁恩禎、段炳麟等學者較早將列寧領導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界定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經濟變革”,楊成竹在其1983年發表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我國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為了克服1921年蘇俄面臨的嚴重危機而進行的經濟政策上“大刀闊斧的改革”。此后,學界明確肯定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次經濟改革。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界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逐步展開。這一時期,學界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形成的原因、改革的措施、理論原則、思想精華、經驗教訓等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有些學者還進行了比較研究,將列寧與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思想加以對比。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不少與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相關的專著,其中一部分專著在全面研究列寧各領域改革思想時,將其經濟改革思想作為重點加以研究,如徐國喜著《列寧的改革理論與實踐》(1988)、王東著《改革之路的真正源頭》(1990)、唐士潤著《新經濟政策與改革》(1992)、鄭異凡著《天鵝之歌——關于列寧后期思想的對話》(1996)等。
進入21世紀,學界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仍保持著普遍的關注。這一時期學界研究力度加大,更加注重深層次研究并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從學術專著看,戴銳著《列寧社會主義改革思想述論》(2003)具有典型代表性,作者對列寧的經濟、政治改革思想進行了全面研究,著重從經濟政策的調整、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構想三個層次,詳細闡釋了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同時,這一時期學界發表的研究論文也不斷增多,從不同視角展開研究,深入思考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特點、精髓、列寧經濟改革中的風險防范思想等深層次的問題。
2?研究角度和主要觀點
2.1?關于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形成的研究
學界主要分析了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形成的背景或者原因、條件及過程。關于形成背景或原因的研究較多,主要觀點認為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經濟改革直接緣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及其導致的嚴重危機。如馬國泉從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戰時共產主義體制的弊端,認為戰時共產主義體制雖然在戰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但從戰爭轉入和平經濟建設后,這種體制的弊端越來越多,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列寧領導蘇維埃俄國改行新經濟政策。唐士潤則具體分析了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改革的全部基本背景,即俄共(布)為尋找在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建立工農業之間正確關系的道路;1921年春天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改行新經濟政策刻不容緩;西方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沒有能迅速發展和取得成功。王東認為列寧改革構想的出發點和中心點是他對20世紀新時代的科學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俄國特殊國情的具體分析,列寧強調了俄國國情的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生產力總體上相當落后且發展極不平衡;二是無產階級占居民人口極少數,農民占絕大多數,是一個經濟文化相當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關于形成條件的研究較少,戴銳研究了列寧經濟、政治改革思想形成的哲學基礎,主要包括:“實事求是”的改革認識論、“對立統一”的改革辯證法和“以民為本”的改革價值觀。關于形成過程和階段,學界的主要觀點認為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在新經濟政策實施過程中分為三個階段并不斷深化,如房靜雅認為第一階段是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轉向新經濟政策時期(1921-1921年11月),此時為列寧改革思想的起點;第二階段是新經濟政策實踐的深化時期(1921年11月-1922年11月),此時列寧的思想和理論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第三階段是新經濟政策進一步完善和成熟的時期(1922年末-1923年3月),此時列寧的思考更為成熟、完善。
2.2?關于列寧經濟改革內容的研究
學界對列寧提出的經濟改革措施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將其概括為:改革余糧收集制為糧食稅;發展商品經濟,實行貿易自由;改革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實行按勞分配;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改變供給制為經濟核算制;發展私人企業,實行租讓政策;整頓財政信貸制度,穩定貨幣;改變了與新經濟政策相違背的法律、法令、方針和政策;改變經濟工作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方式;改革經濟方面的集體管理制。利用外國的資本、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國有企業實行經濟核算;對勞動者實行物質利益原則。戴銳則著眼于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發展的一般邏輯,認為列寧經濟改革的內容不僅是經濟政策的調整,而且包括經濟體制的重建。同時,在經濟政策調整和經濟體制重建的過程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學界還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進行了更為細化和深化的研究,如劉仁營、裘白蓮專門分析了列寧在領導新經濟政策改革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彭進清、尹濱彭從歷史背景、主要內容、特點及現實啟示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列寧新經濟政策改革風險思想。
2.3?關于列寧經濟改革理論和原則的總結
這方面的研究是學界在分析列寧經濟改革內容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概括。如左亞文、陶笑眉認為列寧的經濟改革理論包括:在小農經濟廣泛存在的情況下,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必須經過一系列中間的過渡階段的思想;用改良主義的辦法,即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商業、小經濟、小企業、小資本主義,而是活躍商業、小企業、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等。陶玉泉總結了列寧經濟改革的三條理論原則,即商品經濟是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范疇;商品經濟是落后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范疇;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競爭的體制有利于發展生產力;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善于改造利用現存社會關系制度,探尋為群眾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善于改造利用現存社會關系制度。王東則依據列寧在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后逐步形成的經濟改革、探索經濟建設新道路的基本思想,提煉并詳細闡釋了列寧“政治遺囑”中經濟改革思想的七條原則。學界還對列寧經濟改革的思想精髓進行了提煉,這是對列寧經濟改革理論和原則的高度概括,如王進芬、楊秀芹將其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人民是否滿意作為黨制定政策的依據和判斷黨的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二是必須從實踐而不是書本出發,不斷開辟社會主義的新境界;三是要善于從政治看問題,必須不發生政治上的危險和政治上的錯誤;四是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以使新經濟政策的俄國成為社會主義的俄國等。
2.4?關于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意義與經驗教訓的挖掘
學界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意義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1)在理論層面上,學界總結了列寧經濟改革思想中的理論創新,如楊承訓認為列寧在經濟政策改革實踐中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創新了四條原理,即社會主義社會要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分階段發展,其基本任務是提高生產力,而不能盲目追求過高過純的公有制形式;社會主義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千方百計改善大多數勞動者的生活;社會主義要鞏固和發展必須改革;社會主義改革必須解決好社會主義制度同商品—市場的關系。(2)從實踐層面上,學界重點挖掘了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現實意義,如張乾元、尹惠娟總結了列寧改革構想中對我國改革起到指導作用的基本原則,主要有“走自己的路”;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堅持循序漸進推進改革;梳理系統改革思維。學界還不同角度總結了列寧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如韓宗翃從總體上將其概括為根據生產力水平和發展需要,及時、自覺改革;解放思想、突破理論,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結合的程度;培養人才和干部;保持清醒頭腦,排除非議。王樹桐則從方法論高度概括了成功的經驗,即深入動員群眾;改革目標明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改革步驟穩妥;糾正偏向及時。對于列寧經濟改革中的教訓,鄭異凡認為最突出的教訓在于,“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王曉南進一步分析了列寧經濟改革思想上存在的矛盾和沖突。
3?評價與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持續關注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并對其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呈現出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結合我國改革實際展開研究,體現了強烈的現實觀照性。學界緊密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探索、全面推進及深化的進程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展開研究,成果不僅有對列寧經濟體制改革思想的綜合性全面研究,而且包括對列寧發展商品交換、發展商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思想的專門研究。同時,這些研究大多會對列寧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進行概括,尤其注重提煉其中關于經濟改革的基本原則乃至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原則,以深入挖掘其具有的當代價值,從而發揮對我國的建設和改革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方面、多角度展開研究,顯示出很強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學界研究的內容較為全面且不斷深入,不僅有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形成、主要內容、經驗教訓及重大意義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還有對列寧經濟改革的思想精髓、改革中蘊含的辯證法、防范改革風險等方面內容的研究。學界在研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嚴謹縝密的論證,體現了很高的學術水平。此外,學界將列寧與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思想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兩者在探索經濟改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改革的思想方法及改革實施戰略等方面存在共性,而在認識深度、認識與實踐的廣度上則存在差異性,這種比較研究拓展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全面考察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思考和挖掘。
第一,拓寬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視野。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研究十月革命與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關聯性,從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思考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即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國家率先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是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產生及發展演變的深層邏輯,對俄國十月革命特殊性的認識程度決定了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深度。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思考“兩制共存”時代與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關聯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在“均勢”下的共存與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形成、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如他提出的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商業等改革措施,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利用外資、實行租讓制等改革設想只有在“兩制共存”的“均勢”局面下才能得以實施。所以,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不能忽略“兩制共存”這個宏觀的時代背景。
第二,加強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評價性研究。學界的研究在理論傾向上大都肯定評價列寧這一思想,強調其重要的歷史、理論和現實價值,只有少數學者指出了其局限性。而全面評價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列寧的相關思想,而且有助于不斷推動當代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發展。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存在的局限或不足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歸納出列寧經濟改革思想中存在的片面性觀念、帶有矛盾性的模糊認識以及有待深化的看法。二是分析這些局限性存在的多方面原因。三是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看待這些局限性。通過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的全面評析可以為當代社會主義改革實踐提供深刻的啟示。
第三,深化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比較研究。當前學界進行的比較研究范圍較為狹窄,主要限于列寧與鄧小平相關思想的對比。這種比較研究有更為廣闊的歷史視野,可以將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置于整個社會主義改革史中進行比較研究,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了改革的嘗試并不斷推進,其中經濟體制改革是根本和重點。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可以與蘇聯在斯大林以后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加以比較,也可以與東歐各國不同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思想加以比較。通過這種比較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也能夠總結概括出對當代社會主義改革具有指導作用的基本原則。
列寧的經濟改革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改革實踐的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啟示。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評述并加強對列寧經濟改革思想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揮其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成竹.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我國的經濟改革[J].青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03).
[2]馬國泉.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領導經濟改革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1985,(01).
[3]唐士潤.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改革[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4]王東.改革之路的真正源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5]戴銳.列寧社會主義改革思想述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6]房靜雅.歷史視域下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精髓[J].學習論壇,2021,(04).
[7]徐國喜.列寧的改革理論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8]郭連成,何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中蘇兩國的經濟改革[J].財經問題研究,1988,(02).
[9]劉仁營,裘白蓮.列寧關于改革的“限度”和歷史風險問題[J].湖北社會科學,2010,(06).
[10]彭進清,尹濱.列寧防范新經濟政策改革風險思想及其啟示[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4).
[11]左亞文,陶笑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中國的改革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12]陶玉泉.列寧晚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哲學研究,1988,(10).
[13]王進芬,楊秀芹.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理論精髓及其當代價值[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04).
[14]楊承訓.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重大改革的歷史啟迪——領略列寧在經濟政策實踐中的理論創新[J].當代經濟研究,2020,(08).
[15]張乾元,尹惠娟.列寧的改革思想及其中國意義——紀念新經濟政策100周年[J].科學社會主義,2021,(04).
[16]韓宗翃.蘇聯二十年代的新經濟政策與我國當前的經濟改革[J].蘇聯東歐問題,1985,(03).
[17]王樹桐.論列寧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和理論[J].世界經濟,1988,(10).
[18]鄭異凡.列寧的一次改革嘗試[J].同舟共進,2011,(05).
[19]王曉南.新經濟政策終結的多重原因及其當代啟示[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07).
[20]唐萬年.列寧與鄧小平經濟改革思想的比較研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8,(06).
[2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