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偉 鄭晨芒
摘 要:近年來,各種類型的慢綜藝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憑借輕松自然的敘事風格和紀實性特征受到了觀眾及節目制作者的關注。本文運用個案研究法,通過分析《向往的生活》的傳播特色,探討了慢綜藝形式創新帶來的啟示及反思,論證了溫情敘事、真實記錄、嘉賓個人特色鮮明是慢綜藝獲得觀眾青睞的重要原因,提出慢綜藝題材同質化和價值觀把控較為薄弱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并闡述了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紀實性;慢生活;創新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8-0093-03
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慢綜藝對于緩解人們的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向往的生活》為觀眾展現了真實的鄉村生活,喚起了觀眾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滿足了觀眾精神層面的需求。節目的特色體現在關注嘉賓的內心需求,展現人物活動的真實場景,營造溫馨的節目氛圍,能夠讓觀眾輕松地觀看節目,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幸福。
一、慢綜藝《向往的生活》概述
《向往的生活》是湖南衛視與浙江合心傳媒聯合打造的慢綜藝節目,主要記錄嘉賓們在蘑菇屋中真實自然的生活狀態。2022年4月29日,《向往的生活》第六季播出,首播就獲得了五網收視同時段省級衛視第一的好成績。湖南衛視廣告部微信公眾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8日,《向往的生活》第六季在芒果TV的正片累計播放量破30億,單期平均播放量2億+,獲得了56次芒果TV播放量“日冠”;在全網范圍斬獲熱搜1329次,微博雙榜熱搜461次,短視頻平臺熱搜607次,新聞客戶端熱搜261次。節目自開播以來,取得了亮眼的收視成績,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好評。
二、《向往的生活》節目形態創新傳播分析
(一)立足慢生活,展現新理念
新媒體時代,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比如《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等娛樂綜藝通過設置激烈的游戲項目以及矛盾沖突,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向往的生活》反其道而行之,還原了生活本真之美,以“慢下來,去生活”的新模式開啟了綜藝新篇章,真實記錄嘉賓的鄉村生活,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可以說,《向往的生活》是綜藝市場趨于飽和的必然產物[1]。《向往的生活》展現的是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能夠讓嘉賓進入蘑菇屋后忘記壓力和煩惱,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
接受美學代表學者姚斯提出了“期待視野”這一概念,引用到電視傳媒行業中,可以理解為在正式觀看節目之前,觀眾心中就會有一種期待模式[2]。《向往的生活》所展現的鄉村田園生活與城市生活方式的差異,會引發觀眾對田園生活產生向往,從而形成情感寄托,期待嘉賓能夠替自己實現在鄉村生活的愿望。
(二)嘉賓典型化,表達多元認知
觀眾觀看一檔綜藝節目,不僅僅是出于放松和娛樂的目的,更希望能拓寬視野,認識更廣闊的世界,并從中獲得情感和價值認同。從本質上說,《向往的生活》主要記錄嘉賓們的生活狀態,真實展現嘉賓之間的關系。在蘑菇屋中,嘉賓們會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情,會在一起勞作后暢談人生理想,這些細節的呈現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從而得到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慰藉,這也是《向往的生活》獲得高人氣和良好口碑的關鍵。
能普遍引起大眾共情的話題可以獲得普遍性的注意,《向往的生活》注重嘉賓的選擇和話題引導,旨在讓不同的觀眾從不同的嘉賓身上感受到與自身類似的人生經歷,引起觀眾與嘉賓的共情,從而對節目所傳達的情感、倡導的價值觀念產生認同。
(三)紀實性攝制,滿足審美需求
《向往的生活》大量使用紀實性鏡頭,保證了節目的完整性和日常化,展現了嘉賓在蘑菇屋中的真實狀態,讓觀眾獲得了良好的觀看體驗。比如,每期節目中嘉賓們都要自己摘菜、做飯,攝像機機位也相對固定,甚至隱藏在蘑菇屋里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從而消除了嘉賓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能夠展現出自然放松的狀態。
此外,《向往的生活》還運用特寫鏡頭凸顯節目主旨、刻畫人物形象,真實地還原了美食的色調與品質,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享受,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觀眾的味覺記憶。比如,運用特寫鏡頭將美味佳肴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激發觀眾對于美食的渴望,并且還用特寫鏡頭拍攝農作物細節,構建了節目敘事的時間框架,能夠讓觀眾積累農作物種植知識和經驗。
(四)散文敘事風格,激發情感認同
通過樸實無華、不強調戲劇性沖突的散文敘事結構引發觀眾共鳴,是散文敘事的最大特色。《向往的生活》正是通過這種散文敘事結構,使觀眾盡情觀賞節目中美麗的田園風光,洞察嘉賓之間的情感,從而與嘉賓產生情感共鳴。
一方面,《向往的生活》在嘉賓們交流時會配上詼諧幽默的字幕旁白,這是實現散文敘事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嘉賓之間交流時說家鄉話,字幕就會顯示相應的方言“沒事咯,要的咯”;當嘉賓哈哈大笑時,屏幕上就會出現很多“哈哈哈”的字幕,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談話氛圍。另一方面,嘉賓的內心獨白也是實現散文敘事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向往的生活》第五季第十三期嘉賓們在離開蘑菇屋時,節目呈現了他們的內心獨白,展現了他們對蘑菇屋的不舍,讓觀眾了解到了嘉賓們的心路歷程,也見證了嘉賓們在節目中的成長。
(五)跨平臺播放,提升傳播效果
2014年4月,湖南衛視宣布實行“獨播”之后,芒果TV作出了一系列改變,宣布打造PC網絡端口+互聯網電視+移動終端等多終端平臺,致力形成一個全部終端覆蓋的渠道。芒果TV遵循網絡視頻行業的發展規律,逐漸擁抱市場,以市場的規律來研發網絡視聽產品,在進一步整合獨播資源的同時創作、研發原創節目,滿足了網絡用戶的需求[4]。《向往的生活》借助芒果TV平臺,實現了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節目制作人員之間的互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不同平臺觀眾參與節目互動的積極性。此外,節目還積極利用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宣傳,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截至2022年8月22日,《向往的生活》微博賬號粉絲數量達到了464萬,抖音賬號的粉絲數量達到了438萬。
三、慢綜藝形式創新帶來的啟示及反思
(一)慢綜藝形式創新帶來的啟示
1.重視嘉賓選擇,契合節目定位
一方面,慢綜藝選擇的嘉賓要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要與節目的定位相契合,還要具備綜藝感。比如,《你好,生活》節目“去明星化”,所邀請的嘉賓雖然是央視主持人,但是他們在節目中不再是嚴肅的狀態,而是互相開玩笑,這種真實生活狀態的呈現讓觀眾看到了嘉賓性格中的另一面,有利于拉近觀眾與嘉賓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嘉賓的選擇不應局限在影視行業,而是要從多角度出發,在不同領域去尋找。比如,《中餐廳》邀請廚師和演員作為嘉賓,讓觀眾看到了不同職業嘉賓之間的互動,嘉賓身份的差異化也引發觀眾好奇,這種差異化是慢綜藝“矛盾”的來源,也是綜藝節目的最大看點。
2.多平臺傳播,擴大影響力
慢綜藝要注重多平臺融合傳播,積極利用微博、抖音賬號進行聯合宣傳,制作精彩有趣的短視頻吸引潛在網絡用戶的關注,擴大影響力。比如,《向往的生活》通過芒果TV、抖音等網絡媒體、省級衛視以及節目的忠實粉絲進行推廣,取得了亮眼的收視成績,收獲了廣泛的關注;《向往的生活》第六季的十四期節目穩居同時段地方衛視節目收視率第一位,每期平均收視率0.478%,曾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快樂再出發》也采用電視和網播的形式進行傳播,其中,“0713再就業男團”在抖音和微博掀起了一陣懷舊風,吸引了大量觀眾。
3.溫情敘事視角,增添共鳴性
以往人們是基于現實社區關系進行面對面、雙向的交流,而在現代社會,互聯網“人人互聯”的特性使人們的情感獲取越來越依靠互聯網提供的虛擬“情感”和“服務”,“直接經驗”的“缺席”導致人情關系“荒漠化”成為一種較為明顯的趨向[5]。所以,慢綜藝重視觀眾的內心需求,從溫情敘事視角出發,能夠為節目增添共鳴性,讓觀眾得到情感滿足。比如,《向往的生活》通過紀實性鏡頭展現了嘉賓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可以釋放壓力,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并且通過呈現嘉賓辛勤勞作的細節傳達出節目的價值觀念,引發觀眾思考和反思;《快樂再出發》展現了嘉賓之間相互扶持的感情,映射出當代人對良好友情關系的渴望,節目通過嘉賓們的語言和行動,向觀眾傳遞了一種珍貴的情誼。
(二)慢綜藝形式創新帶來的反思
1.題材同質化,內容形式亟需創新
隨著慢綜藝《向往的生活》第一季的爆紅,同類型的慢綜藝遍地開花,比如《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你好,生活》等,這些綜藝節目的題材同質化較嚴重,內容缺乏創新,難以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獲得新鮮感,導致觀眾對慢綜藝的關注度逐漸下降,甚至引發了審美疲勞問題,觀眾數量銳減、收視率下降。因此,慢綜藝要培養專業的制作團隊和創新型人才,善于把握觀眾的心理,尋找新鮮的題材與看點,從而創作出多元化的新綜藝。
2.價值觀把控較為薄弱,節目引導有待重視
慢綜藝傳遞的信息是復雜且豐富的,所以觀眾對節目內涵的正確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向往的生活》用紀實的方式展現了美好的鄉村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嘉賓的表演成分,但是,綜藝節目無可避免地會追求娛樂效果,價值觀把控相對較為薄弱,因此,觀眾在觀看綜藝節目時應進行思考和判斷,未成年人要在家長的陪伴下觀看節目,而家長也要引導孩子學習節目中嘉賓的正確行為。慢綜藝要通過對美好鄉村生活的真實紀錄,喚醒觀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號召人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理想的生活。
四、結 語
慢綜藝對探尋慢節奏的鄉村生活,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喚起人們對鄉村的關注具有重要意義,但節目題材的同質化、價值觀把控較為薄弱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應重視節目內容創新,加強節目引導,以勞動為主、和諧的人際交流為輔的呈現方式,表現人物生活的真實狀態,展現嘉賓的人格魅力,這樣才能使節目保持新鮮感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李琳.慢綜藝《向往的生活》傳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0.
[2] 王晴.大眾傳播視閾下慢綜藝的受眾心理需求分析———以《向往的生活》節目為例[J].藝術評鑒,2020(16):147-149.
[3] 楊欣茹.臺灣青春電影的散文敘事結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9,33(5).
[4] 朱媛媛.芒果TV自制綜藝節目的內容生產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5] 王寧.情感消費與情感產業———消費社會學研究系列之一[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109-113.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