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軍
摘?要: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專業建設的內在要求,交叉融合素養和能力是新文科人才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傳統經濟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長期存在育人價值理念不清晰,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難融合的問題,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問題,存在重學科專業素養、輕綜合培養的問題。基于此,高校應該主動適應經濟學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突顯價值塑造的育人新理念,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實際中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意識,打通“教、學、研、訓、用”培養體系,優化實踐教學過程,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構建起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新文科;交叉融合;經濟學人才;職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3
0?引言
推進新文科建設,是落實“四新”建設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緊迫需求,更是提升專業(學科)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現實訴求。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委聯合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本科教育創新計劃,全面實施本科教育卓越攻堅戰,全面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通過了《新文科建設宣言》(簡稱《宣言》)。《宣言》指出,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
學科交叉對經濟學專業建設和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洪永淼(2021)認為建設經濟學新文科,推進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需要重視經濟學學科的交叉融合,既要重視經濟學與理工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也要重視經濟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同時,還需要重視經濟學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道德情操與人文情懷,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知中國、愛中國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于楊、尚莉麗(2021)認為新技術革命下的新文科專業建設必須強調價值引領,既要強調理論創新和學科交叉融合,更需要呼喚人文思考和家國情懷意識。喬榛、吳艷玲(2021)認為經濟學專業建設必須緊跟新技術變革和新時代的需求,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到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方法的改進、范式的重構等,經濟學專業改革創新應該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需要,培養具有專業融合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1?新文科教育相關研究
1.1?產業經濟發展與文科教育的關系研究
張彥欣(2019)以國際商務專業為例,結合新文科建設與產教融合背景探討了國際商務專業實踐訓練體系適應性研究。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需要從學校層面上建立雙方之間的合作關系,而非零散的專業合作,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數據顯示,文科專業與產業經濟的契合度不高,實踐應用性不強,與地方經濟發展要求存在較大的距離。因而,今后的文科教育應該體現出服務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對經濟發展的需要推進文科專業認證。吳巖(2019)以新聞傳播專業為例,探討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與新技術變革的適應性研究。研究表明,新聞傳播新文科專業建設必須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面向國際化、“智能+?技術”新挑戰,適應廣播、電視、全媒化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提出率先開展專業質量三級認證工作,完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政策,培養能夠在不同類型企事業單位部門從事信息傳播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1.2?文科人才的能力需求研究
面對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傳統文科教育與優秀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商業和管理知識、領導力、道德水準和專業素養等市場普遍需求的素質和技能匹配不足,甚至有的學者宣稱“死掉的文科”。王銘玉、張濤(2019)認為受教育理念功利化影響,部分高校對人文類課程重視不夠,存在課時不足、被邊緣化現象;人文課程的教學功能定位不明確,文科專業設置雷同嚴重,特色不明顯,對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回應不夠,導致學生的視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受到限制。賀祖斌等(2021)指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中,出現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工程、虛擬技術等大量新興技術領域,面對這種顛覆性的科技進步,人文社會學科如果不能增強學生對產品、市場的敏銳度,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數據管理能力,就無法有效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1.3?新文科建設內涵研究
1985年,英國的E.?H.貢布里希發表了《嚴陣以待的人文學科——大學處于危機中》,高度關注人文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問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挪威的奎納爾·希爾貝克(1998)也發表了《人文學科的危機?》。在國內,“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8月中共中央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馮果(2019)認為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對傳統文科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以廣博的學術視角、開闊的問題意識和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更契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這也是對快速變革的社會生活的主動回應。張俊宗(2019)從學科維度、歷史維度、中國維度、時代維度等四個維度闡述了新文科的具體內涵,認為新文科是四個維度的全面展現。
1.4?新文科建設路徑的研究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2019)認為新文科專業建設要進行專業重組,不同專業的學生打破專業課程界限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2020)在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新文科建設需要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抓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關鍵突破”,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
1.5?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文科教育體系研究
王偉(2018)指出地方高校破除文科教育改革發展的諸多掣肘因素應明確辦學定位,圍繞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布局學科專業、破解學科壁壘、構建政校企共同體、推進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師評聘制度等,提升學校服務職能,形成地方辦學特色。在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設如何革舊出新上,段禹、崔延強(2020)表示,專業的對接要做到因時而動,企業的對接要做到積極開放,知和行的對接要做到真正落地。
2?經濟學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專業育人理念上,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片面強調引進和傳授西方經濟的理論、方法,以及西方案例素材,存在過度西化的問題,缺乏主動實施思想政治引領和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闡釋、講授、傳播不足。因之,經濟學專業學科建設難以契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濟學在科教協同、產教協同上發展受限,經濟學課程、教學、科研、實踐相互脫節的現象非常明顯。在這種專業建設模式下,培養的經濟學畢業生對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歷程不甚清楚,家國情懷、本土意識相對薄弱。經濟學作為一門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市場經濟發展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專業,既需要傳授現代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發展的規律與經驗,更要重視根植本土意識、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統一。
經濟學新文科專業建設和新時代經濟學高素質人才培養,必須堅定“為誰培養人”的理念、立場,培養一大批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經濟學新文科人才。在培養方案設計、理論教學、課程實驗、校外實訓等環節,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必須貫徹落實“三全育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尤其是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積極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和傳播。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始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對學生價值塑造和思想引領,講述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實踐中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經驗與實例,加大對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經濟學研究,積極闡釋中國經濟發展背后的邏輯、制度和原理。
2.2?專業教學方式上,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經濟學專業培養方案理論課程占比過高,課程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探究式、啟發式教學方式運用較少,校內實驗教學、虛擬仿真教學、校外實習實踐教學很少,或者流于形式,實踐教學沒有受到高度的重視。由于存在過度西化、根植本土不足的問題,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課程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中國實際,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發展的實際,經濟學教學與中國體制機制改革、企業生產實踐存在較大的脫節,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黑板經濟學”。很多學校經濟學學科的專業教師也缺乏經濟社會領域的實踐經驗,校外導師教學與實踐引入不足,學生大數據應用與實踐操作能力薄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存在明顯脫節的現象。同時,經濟學學科專業科教分離、產教分離的現象也相對明顯,產學研用體系不暢通,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上存在明顯的短板。
2.3?專業育人路徑上,重專業技能、輕綜合培養
長期以來,經濟學學科專業建設片面強調經濟學專業知識學習,經濟學學科專業分界比較明顯,導致經濟學專業建設缺乏學科交叉融合,經濟學人才綜合能力(素養)明顯不足。經濟學理論知識龐雜,并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展,經濟學課程、經濟學專業、經濟學教材專業分工很細,經濟學課程、教材專業壁壘比較突出。一方面,經濟學與法學、歷史學等其他文科專業“對話交流”較少,不能適應知識信息爆炸式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經濟學與理工等學科交叉融合不足。經濟學學科專業過分重視經濟學專業知識壁壘或理論邏輯性,導致經濟學學生知識單一、能力單一,經濟學學生復合型或綜合型能力不足,難以適應信息時代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需要。因此,建設經濟學新文科專業,必須破除經濟學學科專業的知識壁壘,不斷增進經濟學與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等理工類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文理滲透、文工交叉,形成多維交叉融合的經濟學新文科專業育人新模式。
3?經濟學新文科專業建設改革舉措
3.1?構建凸顯價值塑造的課程培養體系
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需求,課堂、課程、教材積極融入中國偉大實踐經驗、時代素材、區域特色案例,全面打造線上線下經濟學專業中英文課程,利用“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和愛課程國際平臺等平臺上線中英文慕課,強化基于“紅色、綠色、金色”學科優勢的課程設計,加大對生態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的課程開發,加深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的理解,形成了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國家級課程實證示范項目和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項目。構筑起遞進式課程、貫通式教材、地方特色案例嵌入的梯度順序學習體系,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
3.2?構建項目平臺驅動的實踐創新培養體系
針對經濟學本科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通過融入“書院制、導師制、社團制”,強化科研訓練項目、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等,激發學生實踐創新的興趣,構建“一二三”課堂貫通的浸潤式育人協同體。引導學生參加科研導師重要國家項目,梯度拔高經濟學專業學生“科研潛力—實踐能力—創新素養”研究創新能力。依托與數據平臺的合作機會,推薦學生參加大數據采集、集成開發、可視化等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大數據應用與分析能力,破解經濟學專業育人“課堂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難以銜接融通的問題。
3.3?構建交叉融合強能的綜合應用培養體系
以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目標,通過不同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產教融合能力,通過將學科和專業縱向貫通,培育能夠守正創新、真正懂“治國理政”的時代新人。利用在線智慧平臺衍生師生交互的時間與空間,結合線下翻轉課堂教學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實行科研導師制,構建軟件編程學習興趣小組、大數據工作坊、計量經濟研究會等學術性社團,形成“導師引導+學生間交互融通”課外學習體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開放交流,舉辦“青年學術論壇”“經管暑期學校”等將其他高校優秀學子“引進來”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學科競賽、學術會議等“走出去”學習交流。多學科交叉背景的知識學習、導師指導和“雙創教育”,有效扭轉了單一學科屬性的缺陷,大大提升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洪永淼.“新文科”和經濟學科建設[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01):6381+142.
[2]吳巖.加強新文科建設?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9,(02):48.
[3]吳巖.“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轉向[J].探索與爭鳴,2020,(01):2628.
[4]于楊,尚莉麗.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新文科建設的價值指向與路徑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1):36.
[5]喬榛,吳艷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學專業創新發展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5):3739.
[6]張彥欣.新文科建設與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國際商務專業實訓體系的構建[J].時代經貿,2019,(04):8788.
[7]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04).
[8]賀祖斌,魏代會,游晶晶,等.優化專業布局?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契合度——廣西高校本科專業布局和需求分析報告[J].教育觀察,2021,10(45):15+9.
[9]馮果.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3236.
[10]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6(05):1317.
[11]樊麗明.對“新文科”之“新”的幾點理解[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
[12]王偉.傳承閩南審美文化,推動新時代美育發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碩一體”閩南文化人才培養[J].南方論刊,2018,(12):8991.
[13]段禹,崔延強.新文科建設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02):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