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娟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在情感認同、目標要求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但當前國內高校在二者的融合實踐中依然存在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創新、實踐載體開發不足、數字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應暢通理論教育渠道、筑牢實踐活動基地、引入新興信息技術,促進紅色文化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融合滲透,以黨史學習教育的提質增效帶動優秀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輸送。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45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與黨性觀念,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著重強調,要引導全黨共同發揚紅色傳統、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奮進精神與邁進新時代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國內教育主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必須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不斷開發、探索紅色文化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應用路徑,在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的同時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的高質量、長時效發展。
1?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之間的耦合性
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在情感、目標與價值方面均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間存在互助共進的關系。紅色文化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理論素材與實踐資源,而黨史學習教育能夠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再造,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提供渠道。
首先,紅色文化資源和黨史學習教育均可以涵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推進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實現。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將其融入黨史教育中能夠破除理論講授的單調性,以紅色故事、人物豐富授課內容,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革命前輩的愛國情操與高尚品格,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溫度,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此外,紅色文化資源還能夠為青少年學子指明人生目標與努力方向,幫助他們激發自身學習潛力,引領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共同理想而奮斗。
其次,紅色文化資源同黨史學習教育均能夠帶領學生“正本清源”,堅定對紅色歷史真相的信任態度,從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沖擊。紅色文化相關人物、事跡中蘊藏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契合于黨史教育的政治底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堅決抵御錯誤意識形態的侵襲。從外部視角來看,紅色文化能夠激勵學生堅守“四個自信”,引領學生提升政治站位,這不僅能夠提升黨史知識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程度,還是實現黨史學習教育政治目標的有效路徑。
最后,紅色文化與黨史學習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黨史教育的價值取向是通過學史讓學生明白事理、增加智慧、加強德行、提升政治忠誠度,而紅色文化資源所具備的“三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品行與智識,使其更加堅定自身政治信仰。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革命前輩的歷史使命,記錄了革命英烈的奉獻精神,其內在的紅色文化基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讓學生堅定復興中華、建設祖國、實現中國夢的決心。
2?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存在的問題
2.1?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與內容陳舊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學校均沒有建立起融合紅色文化資源的黨史教學體系,黨史教育一般依托“馬原”“毛概”“中國近現代史”等傳統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展開。但這類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耦合不深,其中所蘊含的黨史教育要素也不夠豐富。不少院校雖有意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但在教學實踐中對紅色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停留在了理論講解、故事賞析階段。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黨史教育內容的說服力薄弱,學生也只能機械地接受相關知識,很難對黨史學習產生由衷興趣。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黨史教學脫離了“紅色教材”,沒有將紅色文物、文化納入教學體系中,導致教學活動喪失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動力,難以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學習積極性。
2.2?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載體開發不足
不同于理論課,實踐教學具有靈活性、具象性,開展實踐黨史學習活動是帶領學生感受紅色文化、汲取紅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在當前的黨史學習教育中,不少院校僅重視課本內容的呈現,沒有為學生打造出優良的黨史學習實踐活動場域,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淺嘗輒止,難以理解紅色精神內核。大部分院校未能合理規劃、整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學生也很難在參觀、學習、調研等實踐活動中體會紅色文化魅力。有些學校雖然組織學生進行紅色實踐活動,但由于活動設計缺乏針對性與連續性,學生難以建立起對紅色名人、紅色地點、紅色事跡的立體認知,紅色文化所在地的教育優勢難以得到彰顯。此外,教師能力、資金投入、地理空間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院校開展指向紅色文化體驗的黨史學習教育進程。由于教育主體間難以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達成統一認知,受各方共同認可的活動方案與評價標準遲遲未能面世。
2.3?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數字化程度不高
當前,國內大部分院校在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對新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夠深入。一方面,教師對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理念與技能不強,不能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相交融的學習情境。填鴨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也能帶領學生認知紅色文化與黨史知識,但脫離了生動情境,教學活動會愈漸扁平化,難以激發學生對黨史學習的主動參與意識。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利用信息化工具重構紅色文化資源時,陷入了“為了技術而技術”的漩渦中。不少教師僅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簡單的數字化轉化,對于隱藏在故事深處的時代、人物、內涵等背景知識往往一帶而過,未能成功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這顯然降低了紅色文化資源在學生群體的傳播效力。
3?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路徑
3.1?暢通理論教育渠道,促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雙重創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想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合,就必須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整合教育內容,打造出富有感染力與多樣性的黨史學習課堂。
首先,教育內容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質量,因此必須注重教育方法的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明確黨史學習教育目標,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感需求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的接洽點,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入本、入課、入腦”。?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可以開設“中國夢”專題教育,引領學生認識到國家的整體發展目標與個人人生理念的深層契合,讓學生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成果,樹立起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與自信力。在“中國近代史綱要”理論課教學中,可以開設“紅色共和國”專題教育,加深學生對黨的革命歷程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必然性。
其次,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要不斷創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交互式、體驗式、訪談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關注點整合起來,據此設計紅色文化討論專題。在課堂教學中以案例的形式將各類富有爭議的觀點呈現給學生,在互動點評、互相說服的教育模式中引領學生討論問題、找出答案。
3.2?筑牢實踐活動陣地,融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實踐活動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主要場域。在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合進程中,教育者必須引領學生將所學知識理論遷移到實踐應用中,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傳遞紅色情感,做到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統一。
首先,要加強校園紅色育人氛圍。圍繞紅色文化組織紅色專題講座、紅色校園社團活動,紅色歷史舞臺劇、紅色知識競賽等具有思辨性、時代性與趣味性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升華情感、提高知識掌握水平。此外,還要抓住富有儀式感的時間節點對學生展開紅色文化浸潤,如在舉行升旗儀式、入黨宣誓、校慶典禮的時候,由校領導宣讀、講授紅色文化內容,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情感歸屬感。
其次,必須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為紅色文化傳播做好物質保障。一是建設校史館,向學生展示高校的辦學歷程以及蘊藏在其中的紅色教育元素。還要挖掘本地、本校的英雄人物與事跡并將其加入校史館中,讓學生在參館的過程中感受到革命前輩的正向激勵。二是完善學校的裝飾裝修設計,在校園空間中融入多樣化紅色育人要素,比如在校園廣場設立紅色名人雕像;在黑板報加入紅色文化內容、在學校墻面刻印革命時期名言警句標語等,讓學生時時感黨情、處處學黨史。
最后,要合理規劃、整合地方及其周邊資源。不同于一般的教學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零散的空間分布
特點,學校在依托于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應當克服地域限制,從人物類和紀事類兩類紅色文化資源著手,發揮出地域的資源集群優勢。比如,陜川渝可以加強合作,將王家烈公館、遵義毛澤東居住地、井岡山革命老區等地整合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讓學生在旅游的過程中參加“訪故居”“追憶革命歲月”等紅色活動,讓黨史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鮮活,提升學生對黨史實踐學習活動的參與熱情。
3.3?引入新興信息技術,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
當代的學生大都是90后、00后,他們對新興信息技術設備的接觸與使用非常頻繁。黨史學習教育應當把握住學生的這一時代特征,將網絡、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中,秉持“內容為王”的教學設計理念,促進紅色文化資源向著數字化轉型,打造出以紅色文化為價值引領的新式課堂。
VR、AR、全息影像、裸眼3D等技術能夠幫助黨史學習教育課堂重構紅色文化資源,借助新興信息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擬真性呈現出更為生動的革命故事、戰爭情境、英雄事跡,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比如,在講授“工業發展史”時,可以借助VR技術打造虛擬現實場景,將學生的感官“傳送”到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讓學生在對真實情境的觀看中感受到中國工業所歷經的風雨征程,認識到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意義。在講授“長征精神”時,可以使用全息影像、裸眼3D等技術還原長征時紅軍所面臨的自然氣候與空間環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風雪的寒冷、路途的艱險、物資的貧瘠,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前輩的英勇精神。此外,還可以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引入網絡媒體,增設翻轉課堂、校園互動網站、微信討論群等教學形式,將紅色文化思想內涵和學生的志趣愛好牢牢結合在一起,以輕松靈活的教學方式形塑學生的黨史觀。
4?結語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以創新課堂形式、打造實踐場地、搭建新興信息技術平臺等方式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情感優勢、傳播優勢與政治優勢有助于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性與人文性,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直接教育與隱性教育、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辯證統一。在紅色文化資源與黨史學習教育的融合進程中,教育主體要堅持不懈地探究紅色文化、黨史育人、黨性教育、思政理論課之間的價值耦合點,以紅色文化浸潤學生的黨史學習全過程,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浩,楊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探究——以江蘇紅色名人資源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7073.
[2]肖燕飛.紅色經典美術作品運用于黨史教育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8789.
[3]孫凌云.紅色音樂在學校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應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6):8990.
[4]蘭仙平,席步鑫,張征華,等.紅色故事融入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