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凱
摘?要:馬克思資本批判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蘊含,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也是馬克思個人的思想內核,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成果與人民性脫不開關系。基于此,本文充分關注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體系中的人民性,對其概念進行簡要概述,對其思想進行深入解讀,從理想信念、價值導向以及實踐貫徹三個角度解讀馬克思資本批判中的人民性蘊含,并針對其在新時代中國化的價值轉換加以研究,以期為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資本論;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46
0?引言
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其對于資本的批判極為深入,直指資本世界的本質,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資本批判的研究從未停止,但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學者更關注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內容與成果,而對其中蘊含的人民性的關注較少。但人民性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思想內核,因此本文以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蘊含為核心研究對象,期望對馬克思資本批判中蘊含的人民性進行深入解讀,并嘗試解析其在我國新時代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應用途徑。
1?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概述
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正確認識是了解馬克思資本批判中蘊含的人民性的首要前提,人民性是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核心特征之一,但并不是其唯一的特征,人民性是馬克思開展資本批判的重要基石,而我們要認識馬克思資本批判中蘊含的人民性,就需要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進行深入解讀,通過現有的理論資料反推其中蘊含的人民性,以更為深入地了解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思想內核。
首先我們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核心總體特征進行概述,馬克思資本批判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838—1844?年處于思想初步探索中;第二個階段:1845—1849?年處于思想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1850—1867?年處于思想成熟階段。而在這三個發展階段中,馬克思完成了有理論走向實踐的轉變。而本文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的總體特征的認識,也分為多個層面。
首先是理論層面上,馬克思資本批判的理論目標就是要用資本批判理論解釋世界的真實面貌,其在理論層面上呈現出系統性、辯證性和指導性的總體特征。所謂系統性,是指馬克思資本批判不是單一的理論,而是一個由一系列資本批判理論共同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所謂辯證性,是指馬克思在不同階段所著的理論著作都使用了辯證法。所謂指導性,是指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價值指向決定了為無產階級提供思想指導,并且其理論成果會反過來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
其次是在實踐層面上,馬克思資本批判強調要用實踐改造世界,其所提出的資本批判理論要成為改造世界的根本基石。馬克思資本批判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資本世界的真實面貌以及勞動人民的客觀需求,并未被剝削者指出一條道路。而在實踐層面上,馬克思資本批判呈現出論戰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根本特征。所謂論戰性,是指馬克思資本批判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與歷史唯心主義思想做斗爭,與資本主義經濟學家進行論戰,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不斷完善資本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為深度。可以說,馬克思資本批判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所謂革命性,是指馬克思資本批判旨在改變世界的核心思想,這一批判思想的內容及實質為無產階級打造了強有力的革命武器。
最后是人民性,人民性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最核心的特征,同時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所謂人民性,簡單來說就是指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核心價值導向就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要為人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問題視角出發,對如何解決勞動人民面臨的困境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深入人民群眾,了解勞動人民面臨的實際問題,但不至于問題表層,而是對問題與苦難的根源進行挖掘與思考,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恰恰體現在馬克思從對苦難表現的揭示向苦難根源的批判的轉變過程中。
二是實踐視角出發,理論服務于實踐,馬克思圍繞實踐需求,對市民社會、異化勞動、私有制等進行一系列批判,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人民意識的覺醒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其所有理論研究成果,都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的,這也是其人民性的重要體現。
總的來說,馬克思資本批判中蘊含著人民性,可以說馬克思資本批判是為人民而服務的科學理論,人民性不僅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更是該理論出現、完善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支持。因此,對馬克思資本批判中蘊含的人民性的研究與解析,是極為必要且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際,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的回溯,對其人民性的解讀,都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完善與發展,為我國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2?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解讀
2.1?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理想信念
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理想信念蘊含在馬克思對“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完美”的宗教表達之中。在該表達中,我們可以一窺馬克思個人的理想信念,以及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形成甘愿。
長期以來,馬克思一直以全人類的幸福作為奮斗目標,他為這一目標奮斗終生,這也是馬克思高度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是全人類的幸福,而非少數人的幸福,更非少數人通過剝削多數人而獲得的幸福,因此馬克思高度關注那些不幸福的大多數,期望改變他們的生活,向著全人類的幸福的方向邁出一大步。而這一思想早在馬克思青年時期就有所體現,在青年時期,馬克思是狂熱的教徒,其狂熱的崇拜基督,這與后期的批判虛幻的有神論的現實主義者形象完全不符,這是因為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就體現出來與其他的教徒完全不同的特質。在青年時期,即借托宗教話語的外在表達,顯示了一種趨向“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的強大內驅力量。青年馬克思認為,所謂上位之神,也不過是下位之人對完美的追求與幻想罷了,馬克思犀利地在基礎,我們對自身完美的追求造就了神像,但對神的追求是虛幻的,不可達的。因此馬克思關注人類自身,開始追求全人類的幸福,期望可以真正使人過上神的生活。在馬克思青年時期,其就已經洞察了有神論的偽善性、虛幻性、欺騙性,因此馬克思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對神的信仰,并著力批判、碎裂甚至一度意圖去消解它。同時,在對宗教的批判過程中,馬克思發現,宗教的根源不在虛幻的天國而在現實的人間,要單純地批判宗教是不能消滅宗教的,要消滅宗教需要消滅其產生的顯示根源,因此馬克思開始轉向對資本世界的批判,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體系的建構。
從馬克思個人的理想信念以及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宗教批判起源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本人的理想信念中就蘊含著人民性,馬克思畢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全人類的幸福,是每一位人民的幸福,也正因如此,馬克思放棄了有神論,轉向批判有神論誕生的根源——資本世界,期望通過改變資本世界,創造一個人間天國,使現實世界中不再有壓迫和剝削,使宗教喪失生存土壤,真正實現全人類的幸福。
2.2?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實踐貫徹
與實現全人類的幸福這一偉大理想相比,人民的現實幸福是馬克思資本批判的現實落腳點。在全人類的幸福這一宏偉理想的推動下,馬克思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轉變,開始批判資本世界,而在批判過程中,馬克思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立場,馬克思天然地站在了那些被剝削、被壓迫得勞苦大眾的立場上,從這些不幸福的人的角度出發,去探尋其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實踐中觀察自身的偉大理想,為人民的顯示幸福不斷努力。馬克思對資本世界的批判是從對宗教的批判開始的,而馬克思之所以批判宗教,認為宗教是必須要被拋棄的,就是因為宗教與人民是無益的,宗教產生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歪曲反映,并被異化成為通知現實的人的絕對力量,不斷地侵蝕甚至剝奪公民的現實幸福。馬克思在對宗教的批判中,對神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度解析,其認為,所謂神,就是善的觀念本身,人們將自身對善良觀念的期望全部聚焦在神的身上,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異化,最終神成為一切“一切善的主宰”和“一切美好事物之父”,一切事物善的一面、美的一面都成了神的功勞,而那些創造他們的勞動人民卻喪失了其所創造價值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由此可見,宗教是異化了的、不斷欺騙和剝削人民的事物。而與宗教并行的,就是資本世界,馬克思對宗教欺騙性的深入挖掘使其開始逐漸將視角放在資本世界中,馬克思深入探尋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欺騙性和偽善性,深入挖掘其欺騙人們和奴役人民的根本手段。而馬克思資本批判,就是為了消除欺騙、偽善、剝削和壓迫,將現實世界還給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得以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真正的善良和美好之物,使每一位人民都可以享有自己的權力,而無需將其上交給他人或所謂的神。
總的來說,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實踐貫徹就體現在馬克思對人們現實的幸福的追求上,馬克思在實踐過程中,正確認識虛幻世界的麻痹作用,并著重關注現實世界的幸福,其通過對資本的批判,讓人們意識到資本和宗教所營造出的虛幻世界的錯誤性,引導人們回歸現實世界,正確認識現實世界中的苦難,并馬克思資本批判的科學理論中,明確現實苦難的由來,再通過自身努力消除苦難,實現人民群眾在現實世界中的幸福。
2.3?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價值導向
馬克思面向現實的資本批判,滲透于資本的虛幻世界,既客觀地分析了宗教有神論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而存在的依據,又深刻地揭示了資本拜物教的偽善、虛偽和欺騙本質,體現了他現實的資本批判背后深層的人民性本質和“現世”導向。馬克思對資本和宗教的批判都是圍繞著其人民性的根本價值導向而開展。具體來說,在對宗教進行批判時,馬克思并沒有盲目地否認宗教的一切作用,而是客觀地、辯證地對宗教信仰的產生、發展、存續和消亡做出了科學的研究與分析,并指出了其必然性所在。而在對資本的批判中,馬克思同樣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所在,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在某一歷史階段中,資本主義切實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社會從君主制的奴隸社會中解放出來,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社會發展進程大大加快。但同時,馬克思也關注到資本社會的弊端,指出了自身主義的消亡的必然性,認為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的下一個發展階段。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弊端的觀察與研究,正是基于人民性的價值導向而開展的,正是因為馬克思站在人民的一邊,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幸福為己任,其才能看到人民的苦難,才能由人民的苦難入手,對當前資本社會存在問題與弊端進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科學地解決措施。
3?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時代中國化價值轉換
3.1?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時代中國化聚力效應
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對于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話具有重要價值,這種價值體現在其強大的聚力效應上。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國理論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取得了大量優秀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高度適配我國的基本國情,對于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幫助。而在新時代,我國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發生改變,這就意味著我們依然需要長期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工作,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創新,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而要保證理論的正確性,就需要牢牢把握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不動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政府的核心任務,因此,我國在進行理論改革以及實踐貫徹過程中,也要圍繞人民性開展工作。而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具有強大的聚力效應,其在理想信念、實踐貫徹以及價值導向上的指導作用,都將長期指導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工作,使馬克思主義在創新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偏離初心,始終肩負為人民謀幸福、謀發展的初心。
3.2?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時代中國化方向引領
馬克思針對現實世界的資本批判具有強大的價值引領作用,正如上文論述的一樣,馬克思開展資本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世界壓迫和剝削人民,是實現最廣大人民幸福的根本阻力,因此,我們需要批判資本主義,掀翻資本主義,通過革命的手段實現共產主義。但資本主義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以當前世界發展現狀來看,資本主義仍將長期存在,無產階級與資本世界的斗爭并不會停止。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當有明確的價值引領,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堅持正確思想,不斷革命和自我革命。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價值引領,人民性是我國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標,圍繞著全人類的幸福的宏偉理想和人類現實幸福的實踐目標,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是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核心導向。
3.3?馬克思資本批判人民性的新時代中國化世界融通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受到美西方主導的封鎖和打壓,尤其是在新時期,我國的不斷發展與強大使得美西方勢力不斷加大對我國的打壓力度,而我國在新時期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沖破美西方國家的封鎖,在世界上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為我國與世界的融通提供理論基石和實踐途徑。世界人民是一樣的,無關種族、國家、信仰,我們都擁有一樣的本質,全人類的幸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標,通過人民性,我國可以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民正確認識我國,可以從美西方國家的輿論封鎖和丑化中脫離出來,將自身真實形象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我們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這一思想與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內核不謀而合,同為人民,我們處于一個共同體之中,我們有著相似的命運,有著共同的目標,因此世界人民要團結在一起,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同努力,向著全人類的幸福這一共同目標不斷前進。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對于我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和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克思作為世界聞名的哲學家,世界上有諸多國家的人民閱讀過馬克思的著作,理解馬克思的思想,而這些人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可以沿著這一思想路徑更好地認識中國,這對于整個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對于世界人民的團結具有重要幫助。
4?結論
馬克思資本批判是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其在理論、實踐兩個層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而人民性是馬克思資本批判的思想內核,也是其重要的特征,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彰顯著馬克思個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也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和實踐理念。基于此,本文對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蘊含進行深入解讀,并針對其對我國現時代的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分析,最終指出,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人民性,對于我國新時期的國家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具有凝心聚力和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國與世界的溝通和交流也具有重要幫助。
參考文獻
[1]吳燕,魏傳光.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資本邏輯批判及其現實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3):1519.
[2]李淑梅.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生產前提批判——關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筆記本Ⅰ的探討[J].求是學刊,2023,50(01):6069.
[3]陳茂林.質疑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生態馬克思主義批評的批評策略與文學實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23,34(02):118127.
[4]張媛,許成安.數字資本主義下數字勞動的主體性發展困境與出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數字勞動批判[J].江漢論壇,2022,(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