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亞
摘?要: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西藏高校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也是西藏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鑄牢西藏地區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培養社會主義新西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的必要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局面的現實需要,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必要條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高校的重大政治和使命任務,西藏地區高校要立足民族地區特點,針對鑄牢西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方面困境,要以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關鍵支撐,筑牢思想基礎;以開展教學“第二課堂”為重要依托,創新實踐育人;以校園新媒體主要載體,構建傳播新平臺為進路,著力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陣地,才能齊心協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高校大學生;現實困境;進路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9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題主線,也是新時代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教育目標。青少年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西藏高校作為維護民族團結、培養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教育高地,承擔著為西藏培養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要深化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擔當,提高政治站位,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西藏高校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
1?鑄牢西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
1.1?培養社會主義新西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渠道,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史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西藏特殊區情教育和反分裂斗爭教育等以激發大學生歷史自覺和主動擔當的精神投入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生動實踐中。使學生將個人理想追求與社會發展進步緊密聯系起來,激發西藏高校大學生為建設西藏、振興西藏和守護西藏的光榮職責和使命擔當,為回答時代命題、造就時代新人、肩負時代責任思想意識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具體行動。
1.2?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局面的現實需要
西藏地區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區情,民族與宗教問題錯綜復雜,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西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對國家統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講話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共同體。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西藏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凝聚起建設美麗幸福新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的磅礴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使他們有本領戰勝謊言和偏見”。西方敵對勢力始終同十四世達賴不斷制造社會動亂,破壞民族團結,阻礙西藏的發展進步,圖謀利用“西藏問題”遏制中國的發展進步的目的的反動本質沒變。通過學校教育宣傳活動使學生能夠旗幟鮮明反對達賴集團分裂破壞活動,自覺與十四世達賴和達賴集團劃清界限,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1.3?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必要條件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發展成為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漢藏唐蕃以后的漢藏經濟往來、儒家思想文化、語言文字交流交融史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一個縮影。在近代,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共同的命運將56個民族緊密相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族人民不畏強暴、奮勇抗爭,前仆后繼共赴國難,贏得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共同締造了新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脈絡,全面客觀看待國家整體歷史形態的演進全過程,構建對中華民族整體的認同,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使西藏地區高校大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本民族利益要服從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旗幟鮮明反對分裂,把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
2?鑄牢西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困境
2.1?宗教極端勢力滲透
西藏地區世居少數民族信仰宗教的比例很大,宗教觀念在西藏地區人民群眾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藏族學生教信仰意識大多都是由于在家里從小就開始接受宗教熏陶而形成,甚至把對民族的深厚感情簡單地等同于信奉藏傳佛教。然而十四世達賴集團通過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弱辨析性、隱蔽性、碎片化等特點在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進行攻擊,向西藏地區青少年大肆兜售“西藏的文化毀滅”“西藏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等,灌輸狹隘民族意識和反國家意識,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俘獲了高校大學生的頭腦。“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西藏高校大學生對反分裂問題認識比較清晰,而對隱蔽性強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普遍缺乏防范意識,大學生政治堅定性、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有待提升,這暴露了西藏高校意識形態反分裂斗爭工作中的深層次隱患,意識形態領域分裂斗爭工作任重而道遠。
2.2?多元文化思潮侵襲
在包羅萬象、自由開放的網絡空間里,成為價值碰撞、激蕩、交鋒的主要場域,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充斥于網絡空間,西方國家等反華勢力打著“歷史研究”的旗號,借助網絡技術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蕩推波助瀾,隱匿一些易于被限制、制裁的誘導信息、敏感詞匯,以更具隱蔽性的類比、暗喻等方式進行信息替代表達,無視西藏歷史以及西藏與中央政府的歷史關系,直接或者間接的煽動“西藏獨立”。否定黨史,否認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西藏地方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客觀事實。動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扭曲社會主義道德觀等重大挑戰愈益突出。因此,如何明辨是非、勇于激濁,引導高校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2.3?思政課教學內容單一
在理論層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教師在講授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局限于講授祖國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沒有講清歷代西藏行政機構和人民對中央政府的需要、認同和依賴。同時,講授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局限在政治方面,沒有擴展到經濟交往、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全方位呈現西藏地方和祖國根葉相連、生死與共的宏大歷史進程。
在實踐層面,西藏高校在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西藏博物館作為教育實踐基地,通過文物背后的生動鮮活的任務和事例,講好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但也存在配備的帶隊老師相關資質不達標,參觀的學生人數有限、參與積極性較低、育人效果不強等問題,民族團結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形式依然需要進一步豐富、完善和創新。
3?鑄牢西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進路
西藏高校作為維護民族團結、培養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教育高地,應遵循本地區區域發展實際,針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通過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強化實踐教學,依托校園新媒體平臺等路徑,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
3.1?以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為關鍵支撐,筑牢思想基礎
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立場。進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教育,就要著眼于西藏地方與祖國的關系史,增進西藏高校各族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引導學生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本領,嘗試奉獻自己,發揚志愿精神,扎根基層,感受到個人的人生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后勁、充滿希望。
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宗教立場。宗教問題是西藏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認識新時代宗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教師要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進行科學的闡釋,使學生認清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及宗教的社會作用等基本問題。西藏高校教師要深刻揭批十四世達賴集團反動本質,細致講解十四世達賴破壞西藏發展穩定的罪惡歷史,對西藏反分裂斗爭形勢進行系統的分析。引導西藏高校大學生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決反對宗教極端主義利用宗教進行民族分裂活動,從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鋼鐵長城,積極為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立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溯從史前到現代以來世居西藏人民與祖國各地進行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淵源,深入細致開展講解藏漢兩個民族正式交往史是從唐朝開始的,元朝將西藏納入版圖,西藏就無可置疑地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此后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了主權管轄,一直致力于對西藏的治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一史實。開展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教育,西藏歸屬祖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歷史選擇,旗幟鮮明地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立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民族工作,作出“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的重要指示,西藏高校要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邀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代表進入課堂進行主題宣講,組織學生學習民族團結杰出貢獻者熱地、草原英雄布德、牧民老黨員古曲扎巴等先進典型事跡,充分唱響“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代強音。讓西藏地區大學生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提高維護民族團結進步意識,不斷激發西藏地區青少年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認同感、自豪感、使命感,讓全體師生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局面。
全面開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立場。西藏高校應重視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西藏人民創造了獨具特點的民族文化,持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內涵,反過來,中華文化也激活了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這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要義。文化自信要求學生有自我文化保護意識,能識別西方文化滲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抵御文化侵略。增強西藏高校各民族大學生的文化使命感,提高大學生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變化提高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自覺性。
3.2?以開展教學“第二課堂”為重要依托,強化實踐育人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實踐課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渠道。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展現了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憑借其獨具的原始實物資料,佐證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管轄的史實,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博物館中場景復原、視頻播放、聆聽講解的方式,了解西藏千余年的歷史發展脈絡,了解到展品背后西藏與祖國經濟、政治、文化密切往來是西藏歷史發展的主流,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起到催化作用。
因地制宜地開展漢藏結對幫扶主題實踐活動。開設互助藏文補習班,藏族同學利用課余休息時間,對有學習藏文意愿的漢族同學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藏文輔導,通過結對幫扶主題實踐活動,以增進民族感情,增強學生民族團結意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活動走深走實,為各民族同學之間建立一座重要的溝通橋梁,更好地延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優良傳統。
3.3?以校園新媒體為主要載體,構建傳播新平臺
校園新媒體以信息覆蓋面廣,傳播迅速快、內容多樣化等特性深受大學生的青睞,已經成為學生如影隨影的一種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校園新媒體平臺成為鑄牢青年群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渠道。
一方面,打造一支專業新媒體運營的團隊。培養媒介素養高的指導教師和學生,確保校園新媒體發展具有正確的方向,利用校園新媒體平臺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主題內容的創作工作中,使選題內容始終聚焦著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內容。西藏地區高校是以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學校,來自內地的漢族同學對于藏族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歌舞藝術了解有限,學校可以通過校園主流媒體平臺將藏裝服飾搭配、藏式禮儀文化知識和藏族傳統鍋莊舞以圖片、音頻、短視頻進行制作并以活潑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讓西藏高校大學生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增進最根本的文化認同,共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及時消除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進步的網絡不當言論、不實言論和不法言論作堅決斗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于揭露網絡空間兜售的不良社會思潮的實質及危害,努力維護網絡風清氣正的生態,避免積累成負面網絡效應。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導向性、實時性、快捷性等特點,牢牢掌握輿論領導權和主導權,通過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進行網絡空間的正面宣傳,使校園新媒體成為重要的輿論宣傳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人民日報,20210306(1).
[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07.
[4]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01(1).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